戰“疫”逆行者青春好榜樣

□ 本報記者 張依盟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疫情面前,他們站了出來,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用大愛書寫青春壯麗華章,為青年樹立了榜樣。

吳鵬:衝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線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作為一名重症醫學科醫生,關鍵時刻必須響應黨的號召,衝到疫情防控的最前線去,這是醫者的義務和本分。”大年初一,臨沂市中心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吳鵬匆匆告別家人,離開正在休產假的妻子及剛出生三個月的兒子,出征湖北。

作為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重症組的一員,吳鵬到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體重下降了十斤。“平時簡單的常規操作,在這裡卻尤為困難。”吳鵬說,第一次給重症患者行連續性床旁血液濾過行股靜脈穿刺時,由於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有水汽的護目鏡及三層外科無菌手套,操作起來非常困難,最終靠著手感順利完成操作,成功地給患者上了血液淨化治療,改善了患者的病情。

“辛苦確實是辛苦,但為了患者早日康復,再苦再累也心甘。”每當看著重症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吳鵬都由衷高興。一位經過治療病情好轉的老大爺在轉到普通病房後專門給吳鵬發來短信說:“吳醫生,辛苦了!在重症監護室你給我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指導,我時刻銘記在心。在醫院我能遇到你這麼好的醫生是我的福分,你對我的好,我會銘記一生,謝謝你!”看到這條短信,吳鵬內心感到一股暖流,默默流下了眼淚,這更加激勵著他在疫情防控的主戰場繼續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張孝田:救死扶傷是我的天職

2月8日,元宵節夜裡,青島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張孝田主動請纓,和130餘名醫護同事連夜集結出發,馳援武漢前線。到達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後,他再次挺身而出,加入了由18位麻醉醫師組成的氣管插管小分隊。由於這支隊伍離危險最近,被醫護人員稱為“敢死隊”。

為新冠肺炎患者插管感染風險極高,且插管時穿戴的防護用具會導致操作過程中與平常工作時的觸感、視線及動作均不一樣,難度極大。面對傳染性強、病死率高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張孝田曾在1天內為6人插管,均一次成功。“當時其實是挺害怕的,但救死扶傷是我們醫生的天職,氣管插管是我們麻醉科醫生的看家本領,我是年輕人,這個時候我不上,誰上?”張孝田說。

張孝田和同事們在武漢的努力與拼搏,創造了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青島標準”。近期,他所在的小分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陳蕾:疫情阻擊戰中的科技先鋒

更高效、更快速的篩查方式是抑制疫情的關鍵所在。疫情期間,山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生導師陳蕾迅速行動起來,運用自己在病毒核酸檢測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組成研發攻關小組,爭分奪秒、與病毒賽跑。2月16日,在省科技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技術攻關及集成應用”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下,陳蕾團隊僅用12天,就研發出新型快速核酸檢測試劑盒。

這款試劑盒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整個檢測過程20分鐘結束,通常5-15分鐘可判斷檢測結果,而最低檢出濃度可達到10拷貝每微升。“如果是操作熟練的工作人員,最快可能5分鐘就能完成檢測。”拿到核酸樣本之後,新的試劑盒只需要“一次開蓋一步操作”就能得出結果,還能將新冠病毒與其他人類冠狀病毒區分開,避免了假陽性檢測結果。

此外,陳蕾積極組織青年教師結合本身專業特長,收集、整理了大量有關冠狀病毒研究及疫情發展的最新資料,形成專題報告,解讀疫情防控措施,幫助人們正確認識疫情發展態勢、掌握疫情防控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既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又避免出現恐慌情緒,用專業知識為疫情防控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