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導語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之中,當下中國,各地新城建設如火如荼,雄安新區更是城市建設中的千年大計,在此背景下對於城市的研究,具有深遠而緊迫的現實意義。在一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論文中,研究者指出城市規劃與層級化組織結構的互動,會影響到城市中生活的人的方方面面。在出行的頻率與距離之間,存在較強層級化結構的城市,宜居性更好。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論文題目:

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 of urban mobility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city livability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809-y

1. 什麼是城市的層級化組織

對於城市,一般人普遍的印象是城市會有一個或多箇中心圈,這裡人流密集,而城市的其他地方,則相對人煙稀少。一個城市有一環二環三環路,一環內會比二環三環之間更加繁華,而人們出行的時候,也會優先去鬧市區,從而使人群的出行頻率及距離顯得層次分明,這是對城市層級化組織(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的直觀理解。

不過但凡進行的是科學研究,都需要能夠有一個明確的、數量化的定義,來說清楚那些生活中常用而不能夠明確理解的概念。“當你能夠量化你所談論的事物,並且能用數字描述它時,你對它有了深入瞭解。但如果你不能用數字描述,那麼你的頭腦根本就沒有躍升到科學思考的狀態。”(英國物理學家 開爾文勳爵)

如何量化城市的層級結構?本文將通過解讀這篇論文,來講清楚科學家是如何用一個量值,來定義城市的層級化組織這個概念。通過這個例子,帶你體會如何數據化思維的路徑。

2. 城市的層級化組織的量化定義

研究者在定義城市的層級化組織時,用到來自 300萬谷歌用戶,2016年間通過手機記錄下的在自己居住或旅遊的,全球不同城市中通勤記錄數據。例如從A地去了B地,便是一條記錄。將通勤的起始位置彙集成熱圖,將城市劃分成一個個的小方格,用不同的顏色代表某個方格間的通勤線路的密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城市間,出發地的人流密度有明顯的差異。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1:三個千萬級人口大都市,巴黎,曼谷和洛杉磯的通勤熱圖,紅色區域示意著在此區域作為通勤起點的人口密度較大

為了將規模和發展程度不同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較,需要對數據進行標準化(normalization)操作。研究者將一個城市的總通勤數作為分母,來看城市中不同地點的通勤起始點佔總通勤起始點的相對比例。

對應到下圖,就是圖中的不同深淺的藍色對應的比例是 10^(-1)到10^(-7)。方格顏色越深,說明該區域越經常被作為通勤的起點或目的地,這個地區越“熱”。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2:對比現實的,和模擬出的紐約市通勤熱點區之間的相對連接密度矩陣

為了說明數據背後的規律是真實存在的,且研究用到的尺子能衡量出數據中的規律的強弱,研究者將真實數據和隨機生成的數據去對比。如上圖所示,研究者對比了隨機模擬的紐約通勤網和真實的情況,很明顯,在真實情況下,城市會呈現層級化的組織結構。

既然城市的層級化組織確實存在,就需要一個區分城市層級化程度的指標。這個標準,要使得真實的城市和模擬的隨機城市,通過該標準打出的分值有明顯的區別,並且該標準要對不同大小城市都適用。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3:城市層級化組織程度 Φ 與通勤熱度的關係示意圖

由於城市通勤具有層級化的特徵,意味著城市的通勤熱點之間的人員流動所佔的比例,相對熱點與非熱點之間的比例要高一到兩個數量級。將這個觀察量化表述,對城市層級化程度的量化,可被定義為的距離對角線上的區域的相對密度之和,文中將其稱為 Φ 值。即上圖中被黃線圈起來的區域。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通勤熱度共有 L 個級別。研究者首先構建了矩陣 T,Tij 對應著從熱度為 i 的區域到熱度為 j 的區域的旅行。根據城市內旅行的總量,對 T 進行了歸一化處理。δij 是矩陣 T 的克羅內克 δ 函數。如果旅行發生在相同熱度的區域之間,那麼 δij 的值為 1,如果旅行是平滑地從高熱度到低熱度,或者從低熱度到高熱度,即熱度在不同級別上均勻分佈,那麼 δij 的值為 0。所以更高的 Φ 值,對應著更強的層次結構。

3. 城市層級化程度

會影響出行的選擇

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中心,或者如果市中心的旁邊,就是荒郊野嶺,居住在這樣的城市,多半你會覺得交通不方便,不管前者還是後者,都需要跑很多的冤枉路。城市的規劃,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人們交通方式的選擇。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4:通勤方式中自駕、公共交通、步行分別所佔比例在不同的層級化組織間的變化

在自駕車,公共交通和步行三種交通方式中,如果城市的層級化程度相對較低,那麼自駕就會成為主流的交通方式,而隨著代表了城市層級化程度的 Φ 值的升高,選擇公共交通和步行的人數會顯著增多。

公共交通的設計,也需要考慮到城市中的層級化組織。例如選擇多開一些連通不同熱點的班次,通過減少停靠站點,就可以讓公共交通更加快速,讓居民更多地選擇乘坐公共交通或走路,而不是自駕。

4. 城市層級化程度越高,

對環境越友好

城市的空氣汙染,很大一部分來自通勤所帶來的尾氣,因此通勤方式的差異,間接影響了城市空氣汙染的程度。

在去除了城市 GDP 不同的帶來的影響後,可以發現,城市的層級化程度越高,人均造成的空氣汙染越小。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5:人均空氣汙染和城市層級化程度的關係

上圖描述了不同城市的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及 PM10 顆粒數,與 Φ 的關係。可以看到隨著城市層級化程度的升高,人均汙染量有著顯著的下降。

除了空氣汙染,城市的組織層級化程度還會影響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6: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城市層級化程度的關係

如圖所示,城市層級化程度 Φ 越高,城市產生的每一美元 GDP 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越低。注意這裡縱軸的座標是從 0 到 30 變化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差距數倍這說明 Φ 值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程度比空氣汙染要顯著。

2030年氣候危機?Nature刊文警告全球變暖是真的!

全球氣溫升高1.5°C還是2°C,這個世界大不同

4. 城市層級化程度給

城市生活帶來的其他影響

中風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時的救治,其生存的概率會顯著提高。下圖比較了每 10 萬居民中因為中風的死亡人數,以及其居住地距離醫院的平均距離,和每 10 萬人中由於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7:城市層級化程度與中風死亡率、平均距離醫院、以及交通事故死亡率的關係

可以從圖看出看出,城市層級化程度 Φ 值越高的城市,在這三個指標上表現越好,即城市居民就醫越方便,城市中出現交通事故的概率越低。並且層級化程度越高的城市,送醫也更方便。

如果將通勤分為短途(日常上下班)和長途兩類,還可以看出城市的層級化程度對兩類通勤的距離影響是不同的。

什麼樣的城市更宜居?層級性比城市大小重要

圖8:短途(左)和長途(右)的通勤距離與城市層級化程度的關係

如圖所示,城市層級化程度高的情況下,短途交通的距離平均更短,長途交通的平均距離則更長。對城市的居民而言,也是能提升其幸福感的,前者讓你在上下班的路上少浪費些時間,後者讓你有機會探索更遙遠的未知。比如居住在紐約(NY),上下班通勤的平均距離比亞特蘭大(ATL)更短,而市區周邊內的遠途旅行,可去的地方又比亞特蘭大多。

5. 總結

越是大城市,生活節奏越快,城市是臺不斷加速的跑步機,這是沒有人能改變的冪律法則。而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空氣汙染較小的城市,希望我們居住地附近就有醫院,而城市的建設者也希望提升城市的公共交通利用率。所以,城市更加密集,特別是更加層級化,是未來的趨勢。

無論新城建設,或是老城改造,都可以考慮不同規劃帶來的層級化組織程度的不同,結合主體建模等手段,讓熱點區域和熱點區域相鄰,而不是採取默認的星型拓撲(hub-to-spoke)結構,來提高城市的層級化程度,讓城市更加宜居。

作者:郭瑞東

來源:集智俱樂部

注:本公眾號轉載文章僅用於分享,不用於任何商業用途。如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後臺聯絡授權或議定合作,我們會按照版權法規定第一時間為您妥善處理。

————————————

微信編輯:陳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