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應該要向劉邦學什麼呢?

用戶65957123650


我是郭小凡,很高興為您解答。對於創業者來講,劉邦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研究與學習。漢高祖劉邦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從一個小亭長,成為一個開國之君,背後一定有一些過人之處的。那創業者到底要向劉邦學習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百折不撓,不肯屈服

百折不撓,不肯屈服。想要成功,必須承受凡人不能承受的苦,勇於面對失敗,真正能夠成功的創業者,哪一個沒有經歷過失敗?馬雲當年做黃頁失敗、史玉柱三起三落、劉強東中關村賣盜版光碟……當年劉邦失敗了一次兩次三次無數次,更是多少次兵敗只帶著幾個人逃跑,但是每一次他都沒有就此沉寂,每一次都能東山再起。


這裡我說的不擇手段不是貶義詞,而是一箇中性詞,意思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你可以採取所有的手段,不應該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應該勇於打破邊界,更多的要去創新。

項羽自刎烏江,項羽武功不可謂不強,就是因為他有了太多的條條框框,有了太多的婦人之仁,因為他不能夠真正的打破自己。

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成功的人,都不會墨守陳規,劉邦真正做到了:沒有底線。

就因為沒有底線,所以什麼手段都可以用,我把它稱為野蠻生長,要想創業成功,不野蠻生長,怎麼可能成功?



第二:知人善任,各司其職

劉邦知人善任的本領是沒的說的,在他手下的人,剛開始都是一群雞鳴狗盜之徒,最後都拜相封候了,劉邦能幫助他們發揮自己最大的長處,蕭何運籌帷幄,張良陳平屢出奇謀,樊噲灌嬰領兵作戰,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因為你是創業者,所以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特別是用人這塊,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對於人才,一定要用上,還要用好。發揮人才的價值,給自己的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也要合理安排崗位,各司其職,讓企業能夠更高效的運作起來。


第三:創業者要有大格局

如果論個人能力,西楚霸王項羽“力能扛鼎”,泗水亭長出身的劉邦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正如劉邦所言,戰場上不是比拼個人武功的大小,而是各自團隊綜合實力的較量,不是畢其功於一役,而是持久的內功比拼。

劉邦從戰爭全局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項羽更關注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產生想要與劉邦“一對一PK”的幼稚想法,雙方的格局大小明顯不同。而最終,大格局的劉邦擊敗項羽,取得了楚漢戰爭的勝利。

因為創業者,所以眼界一定要看到比員工更遠的地方,一定要有自己的格局,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那忽略長遠的發展。



總之:創業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需要承受常人無法理解痛苦,需要有高瞻遠囑的思想武裝自己,還需要有天時、地利、人和。創業不易,請多珍重!


手寫原創不易,有不妥之處請多多指教,能右上角點個關注嗎?謝謝了!


郭小凡財經


創業者向劉邦學什麼?這個有點不搭界,但是,的確有可說道之處。

既然說道創業者,和劉邦的關係,那就是,劉邦49歲開始,投身“創業”——打天下。這個過程中,最經典的對比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用人之道”——項羽眾叛親離,而劉邦擁有“漢初三傑”——蕭何,張良,韓信。

劉邦和項羽在“用人之道”中最大的區別在於: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自身“天下無敵”,這些因素,導致了項羽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觀點——因為自身太優秀,在他眼裡,別人都不如他——既是事實,也是一種心裡疾病。相反,劉邦,出身中低階層,渴望成功,因此,渴望人才。不僅僅有諸如曹參,周勃等草根,也有蕭何,張良以及韓信這樣頂尖的人才。

之所以劉邦能夠留住和吸引諸如上述曹參,周勃和蕭何張良韓信等人才,很重要的一點,除了他和項羽“出身高低”帶來“心氣高低”不同以外,更多的是他的“故事足夠大”。其次,他容易採納別人的建議。用人“用其長”。

比如,蕭何,作為後方後勤總供應,在治理能力上非常強,就無條件講所有的後勤和人員組織工作完全授權蕭何——最著名的就是蕭何推薦了韓信而劉邦能夠信任蕭何的眼光和推薦;陳琳,是一個“人品口碑”非常差的一個人,但是,其“詭計多端”,劉邦也能用其長。再比如,韓信,號稱“國士無雙”的兵仙,但凡攻伐,無不信任韓信。精妙之處在於其下屬精兵大將,比如馬軍領袖是親信曹參,步軍領袖是發小樊噲。而韓信僅僅有戰略和指揮的權力,卻無法撼動其大將的反叛的條件和能力。

回到現實中,可以對比的比如:

馬雲,在創業中,擅長講“故事”:

向軟銀的孫正義講“中國故事”和“電商故事”。而獲得了孫正義的三千萬美金的投資;

比如向蔡崇信講“創業成功”的故事,吸引蔡崇信放棄當時已經年薪700萬美元去跟隨身價不足700萬美元的馬雲創業。

再比如,我以前的老闆,他在行業內名聲響亮,比如他做手機禮品電池時,已經是2000年前後深圳的前五,做功能手機時,已經是行業內前五,做智能手機時,也是前五。但是,最終,還是做不大。從我個人對他的看法來看,他和“項羽”有比較大的類似之處——因為一直比較成功而自負,不容易採信別人的意見;渴望人才,但凡業內名人他無不希望能夠招到自己期下——但是,“蜜月期”非常短,通常不超過半年一年,就“不再信任”。沒辦法整合“人才隊伍”,而是不斷製造“不信任”和“製造內鬥”,讓他們彼此“博弈”自己從中取利,最終人才聚而“散”。

從劉邦和項羽來看,賞罰分明,充分授權,都是項羽的最大問題。以韓信和劉邦的對話來看“項羽對於有功之臣賞賜極其小氣”,而劉邦最少在張良的暗示之下可以封韓信“齊王”。

按照原老闆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錢聚人散”,最終分崩離析。從“領跑”到最終失敗。

總結起來,如果說,從劉邦來看“創業”,我的觀點就是:第一,要有故事性,要有大格局,和堅定的產業格局不斷吸引人才加入“故事”;第二,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能反覆無常,多疑多變,“君無戲言”;第三,要“做好分封”,做好“利益分配”。


無相fei0598


劉邦現在哪?人都找不著了,怎麼向他學?市面上的都是假劉邦。創業者要學會因時制宜,步步為營,時刻如露薄冰,時代在變,競爭方式也在變,致勝之道也不盡相同。創業者只要能建立模式,創造三贏(客戶贏,社會贏,員工贏)局面,就自然會獲得第四贏(股東贏),第五贏(創業者贏),第六贏(協作夥伴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