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科院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建科院(300675)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在国内经济下行、行业压力增大及业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公司突出绿色城市生命价值观,坚定公司核心价值定位与内涵,从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技术层面转向生命价值观层面,以“平视城市,共享生命精彩”为愿景,围绕“中国绿色城市价值创造者”的使命,向着国际化绿色科技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稳步前行。2019年公司聚焦绿色建筑和城市绿色发展的技术服务,在业务模式转型、市场策略创新、科研能力夯实和资本运作试点等方面,齐头并进协同运作,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一)全过程业务加速发展,业务规模实现增长

报告期内,重点实施了从“单一技术服务”到“全过程综合服务”、从“一次性合同服务”到“全生命周期陪伴服务”、从“简单技术服务收入”到“价值创造的增值分利”为核心的业务模式变革。

1、加大力度整合城市绿色发展全过程技术服务,具体涵盖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绿色运营等业务单元。2019年该业务板块范围实现营收合计30,047.6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950.04万元,同比增长24.69%,业务规模加速增长。其中全过程咨询业务(含EPC)实现营业收入10,194.96万元,占全年营收比为21.79%,较上年同期增加6,869.35万元,同比增长206.56%,使公司在全过程业务上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特别是“雄安商务服务中心全过程咨询项目”是本年行业内同类项目中合同额最大的全过程咨询项目之一,为公司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全过程咨询业务树立了品牌效应,进一步强化了公司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了公司知名度。

其他单项业务各有升降,总体保持平稳,其中:城市规划业务实现营收7,953.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79.69万元,同比增长5.01%,主要是受益于公司城市客户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大;建筑设计实现营收8,540.38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041.42万元,同比下降19.29%,主要受区域部分客户项目进度波动影响;绿色运营实现营收2,775.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8.62万元,同比增长6.06%。

2、抓住机遇发展绿色人居公信检测全过程技术服务业务,具体涵盖检测、检验、认证、咨询等业务。2019年该业务板块实现营收合计16,749.5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5%。其中建筑咨询实现营收4,082.00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07.51万元,同比下降21.34%,同时公信检测服务实现营收12,667.52万元,占全年营收比27.07%,较上年同期增加2,253.89万元,同比增长21.64%,业务基本保持平稳增长。但整合工程和材料检测、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咨询业务为甲方提供综合第三方公信服务的“甲控服务”创新业务有新的突破,2019年该业务开始占到检测业务营收的5%。

(二)实施“城市客户”市场战略,提高市场营销效率

报告期内,公司突出从生态规划、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公信检测和绿色运营等全过程业务和组合业务的优势,集中力量和资源服务于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业务需求大的重点城市,将城市作为虚拟客户主体,实施以城市绿色发展为目的全过程业务和组合业务营销策略,暨“城市客户”市场战略,以更好发挥公司竞争力,提升公司客户的集中度和单个城市业务规模,从而提高业务运作效率。2019年“城市客户”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前5个“城市客户”分别是深圳市、雄安新区、荆门市、珠海市、上海市,分别实现营收28,288.41万元、7,407.30万元、1,511.82万元、1,467.82万元、1,363.96万元,合计占全年营收85.56%。

同时还进行了西南和西北区域的潜在“城市客户”的储备,西南区域2019年业务增长59.31%,西北区域业务增长迅速,实现营收877.76万元。未来公司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和京津冀的雄安新区为核心城市客户,同时持续加大其他各区域市场开拓,推行“一城一策”的差异性管理,并加强各区域主力城市联动协作,孵化拓展周边城市市场,使城市客户战略更有效的开展,从而加快业绩增长速度。

(三)试点主业并购,加快区域市场布局速度

2019年,公司完成了对湖北建胜工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的并购控股。湖北建胜主要从事检测、审图和招标代理等业务,各项业务在当地市场占有率第一。并购湖北建胜,完成了公司以武汉为中心、以荆门为生产基地、辐射周边多城市的华中区域布局,提高公司在华中区域市场核心竞争力,加速区域业务发展。

(四)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研发投入,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技术引领战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到4,312.89万元,占全年营收比为9.22%,处于行业前列水平;2019年新承担了12项各类课题,完成了15项课题。加大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包括采用“区块链”技术,开发透明建造管理平台(伊OS系统);以“自组织”为核心,开发集提升项目运营管理、人员管理、项目核算和工作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乐活平台”。同时,加快了公司新一代绿色技术集成研发和示范基地——未来大厦的建设进度,报告期内实现投资10,562.85万,累计投资19,709.95万。

综上举措,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6,797.21万元,营业利润3,796.34万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7.87%和51.3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62.0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5%,净资产收益率为7.98%,较上年同期下降0.08%。净利润增速相比营业收入增速较慢,主要原因有:

1、公司新的区域市场还在拓展和培育期,业务规模在增长,但相应的市场开拓成本也较高;

2、培育新业务版块的新设子公司处于初期启动阶段,多处于投入期暂未实现盈利;

3、研发和平台建设投入较大,造成直接成本和财务费用的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为3,205.80万元。但其中的2,904.16万元是公司科研业务板块承担国家及地方科研课题服务和政府公共平台建设服务取得的专项经费收入,项目相关的支出已等额计入研发费用,该部分收益,具有可持续性,也体现了公司科技特色,科研业务本身就是公司的一种业务服务类型。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性现金流有较大幅度的改善;应收账款为28,885.13万元,同比增长27.62%,略高于营业收入增长率17.87%,主要系受报告期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部分客户的回款周期有所延长所致。公司将加强项目及应收款账的管理,并优化客户结构,进一步改善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公司目前整体还处于战略投入期,在长期核心竞争力方面投入较大。下一步公司一方面将保持战略投入力度,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同时增强研发转化能力和业务变现能力,加大对公司业绩增长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坚持全过程服务的业务模式转型,实施“城市客户”战略和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最终共同推动公司短期业绩能更快增长,并保持足够的长期发展空间。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城市绿色发展领域全过程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优势

公司十多年来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的普及,率先开展规模化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城市绿色发展实践,拥有国家级平台3个、省(市)级技术平台10个,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内的国内外各级重点项目(课题)180余项,主、参编国家、省、市级和团体标准、规范214项,直接参与和推动了全国建筑节能强制实施和绿色建筑的普及;完成国家级示范工程100多个;直接拥有专利84项(含子公司,其中发明专利4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项。经过多年的精耕细作,在持续的研发创新、实验、项目实施基础上,公司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城市和建筑绿色建设运营全过程的集成技术体系,能因地制宜地为不同区域、类型的客户提供具有品质、特色、适宜、能较好实现绿色效益的综合技术服务,形成了系统的技术积累和较好的行业科技品牌影响力。

(二)基于研发、实验、数据平台的实证能力优势

公司具有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机构审查认可证书,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机构认可证书、实验室认可证书,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计量认证证书,以及拥有多个国家及省市级检测平台,具有覆盖多项专业检测项目的核心技术能力。公司还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基金会、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雪城大学、牛津大学、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欧洲环境基金会、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开展绿色城市、绿色建筑领域研发合作,建立了IBR-清华大学绿色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等。上述研究平台、实验室为公司城市、建筑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为公司持续技术创新提供了平台保障。

公司从事建设工程检测业务超过20年,全资子公司建研检测可提供城市建设领域的检测项目/参数3284项。公司通过多年工程及材料检测、能耗监测以及绿色建筑、生态城市技术服务业务和研发实验,建立了庞大的涉及城市气候、空气质量、水文、资源、地质、能耗、碳排放、自然植被、交通等城市基底、建筑性能相关数据库。同时建立了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城市评估、热岛、能源、碳排放、植物生态数据、生态城评估等软件平台。公司数据库涵盖范围广泛,时间跨度长,较为完备的收集整理了我国绿色建筑研究领域相关数据资料,将为公司未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形成公司特有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业务模式创新机制优势

公司倡导“价值共享”理念,建立了多点科技创新、业务链灵活组合业务模式,逐步形成了涵盖科研服务、规划设计、公信服务、项目管理以及运营服务等全过程业务链,业务模式创新机制在行业内较有鲜明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建设领域的绿色品牌优势

自2000年建立第一个建筑节能实验室并确立以绿色为核心的发展路线以来,公司一直专注于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领域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工程应用实践,完成了众多优秀项目的设计或技术咨询工作。公司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业务方面的优势,先后获得了“中国企业新纪录”、“全国建筑节能技术创新企业”、“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百家名院”、“全国绿色建筑先锋奖”、“广东省装配式建筑(设计类、检测类)产业基地”等多项荣誉。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领域的知名企业,具有很好的行业品牌影响力。

(五)管理优势

公司多年来一直努力引进、创新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机制。

公司整体上形成了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的业务和质量管理组织模式,实施扁平化的组织架构,采用端到端的流程式和矩阵式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以项目为核心,由项目主任牵头总负责,质控部门进行全过程质量把控,各部门、专业人员密切配合,充分实现资源、管理的协同。公司建立了“三合一”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OHSAS18001:2007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还建立了规范的监督、评估和升级体系,包括管理审计、技术审计、财务审计、合同与产品质量的第三方后评估等制度,保障了公司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公司运用平衡积分卡(BSC)工具进行战略管理,将战略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并进行多维度综合考核评估,注重财务与非财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外部和内部、结果和过程等之间的平衡,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公司一直以来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在建立协同办公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客户资源管理(CRM)系统及“乐活”系统后,又继续完善和建设了覆盖深圳、珠海、惠州、上海、雄安的实验室网络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二期、设计生产管理系统,并实现了各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增区块链在建设行业应用的“伊OS”系统平台,并在多个工程项目中启动应用。此外,通过区块链带来的信用管理,对全员行为信用进行系统自动记录和评价,结合大数据和AI算法创新迭代,逐步形成知识型团队各类型工作岗位的个人行为肖像,最终实现按不同信用等级采取不同外部管理力度和审批程序,分级管理提高效率,把良好的职业行为显性化,与职业发展和考核体系互通,形成正向激励。公司现已基本搭建出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业务管理体系,有利于更好实现内部信息及时传递、共享,充分发挥各业务、部门协同效应,加强内部控制,提升管理效率。

(六)资质优势

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壮大,取得了各类资质,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公司拥有城乡规划编制甲级、工程设计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房屋建筑工程监理甲级、工程咨询单位甲级咨信、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专业乙级、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工程勘察专业类(岩土工程)乙级、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计量认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丙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丙级等资质;还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证书(CNAS)、检验机构认可证书(CNAS)和国家认监委的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

完善的资质和认可体系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特别是在工程技术服务行业中,资质往往是业务开展和项目招投标的基本条件,公司资质和认可涵盖了建筑工程、市政等领域,涉及到设计、咨询、管理和检测等多个环节,为公司全面开拓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资质保证。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发展趋势1、国家政策层面

十八大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国家政策,新型城镇化、城市绿色发展等成为发展的重点。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求,为建设领域企业未来业务空间提出了指引,特别是城市生态规划、绿色与工业化建筑、建筑性能和安全管理、水安全和生态市政、绿色交通和智能城市和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将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同时,行业监管政策表明,未来建设领域招投标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向更市场化方向转变;行业资质准入制度进一步放开,国内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工程建设一体化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成为新趋势。

2、国家战略层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重大的国家战略计划相继出台,为公司未来在大湾区业务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际化合作和高端人才引进等各方面都创造了良好环境,是公司重大的战略机遇。同时,国家的雄安新区战略实施进入了第三年,各项建设规划进入实施阶段,使公司雄安区域总部的区域业务规模化拓展条件日渐成熟。

3、行业发展层面

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市场化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增强内生动力为方向的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成为必然选择。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部门从监管部门向服务部门转变,行业格局将产生较大的变化。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由市场决定价格将加剧竞争,这要求企业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创新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国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地方政府举债能力减弱,平台融资能力受限,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增速持续减缓,使得在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愈发重要,这为建科院切入市场提供了契机。

4、国资改革层面

深圳是全国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两个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时公司初步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行动”企业。国资改革的有力推进,将会促进公司治理机制更加完善,科技型企业激励机制更加有效,资本运作工作更加高效。

5、技术发展层面

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对工程建设行业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住宅产业现代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产业化成为发展的趋势,信息化与建筑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基础性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建筑工业化、产业化标准体系与实施机制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化,这要求建科院紧跟行业技术前沿,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二)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公司突出绿色城市生命价值观,坚定公司核心价值定位与内涵,从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市的技术层面转向生命价值观层面,以“平视城市,共享生命精彩”为愿景,围绕“中国绿色城市价值创造者”的使命,持续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和绿色建筑领域全过程技术服务能力的创新,使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市场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开启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具体如下:

1、加大全过程业务市场推广力度,增强资本运作,扩大公司规模及转变增长方式。

公司将加大力度继续推动现有的规划、设计、检测、咨询、项目管理等单一业务有机整合,形成绿色发展全过程咨询服务主营业务线,并以此为依托,实施以提供城市绿色发展整体服务为目的“城市客户”市场战略,提升市场规模扩张效率。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良好的客户和业务基础的区域城市为重点,制定专项市场计划,提供城市绿色发展全过程服务陪伴式服务,全方面拓展业务;同时把握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的机遇,依托已建立的业务分子公司平台,加快开展规划研究、规划设计、公信检测及全过程服务等拓展,并辐射张家口、秦皇岛、成都等城市。此外,公司将积极落实“上市公司+”战略,依托全过程咨询服务主营业务线,开展以主业并购为核心的资本运作。

2、打造国家级绿色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市场与技术专业委员会”架构,与公司价值中心(市场拓展)、城市绿色发展研究院(创新研发)、总师室(技术保障)构成系统的市场和技术战略管理机制,对公司重大市场策略和计划、研发战略和计划提供决策咨询和实施监督。

依托绿色技术中试场景平台“建科大楼”“未来大厦”,建立和完善集“技术集成研究、中试研发、场景推广和孵化投资”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业务模式。利用公司已有的科研平台、行业技术资源和影响力,实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计划。加强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引入和培育,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计划及培养体系搭建,持续推进面向城市绿色发展领域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

3、创新多层次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公司内在活力。

启动以“IBR蜜蜂激励模型”为核心的薪酬和绩效考核制度改革,突出“短中长”期有机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特点,提高薪酬投入产出效率,突出以知识型技术人才为主体的创新科技型企业特色;针对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等高水平骨干科技人才,推进薪酬单列管理,激发人才积极性,保障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长效发展。

在2012年开发的“乐活平台”基础上,提升为集成“流程管理+企业社交+人人交付”创新组织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共塑造和共享的新型工作模式,释放知识型、创新型员工能动性、创造性。

4、健全契约化管理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

完善分类考核机制,对经理层全面实现职业经理人制,并创新采用“战略期+任期”相结合的方式签订聘任合同,兼顾经营业绩的任期目标和体现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考核目标。建立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有效识别核心技术人才,建立以双赢协议为核心的个人高效生产力体系,促进人岗匹配,畅通员工晋升与退出渠道。

5、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授权体系,提升战略决策力和实施执行力。

完善公司重大事项专业委员会前置指导机制,并在完成公司“十四五”规划制定工作的基础上,完善董事会对战略规划编制、回顾和滚动管理的机制。健全公司本部及下属企业的董事、监事和高管的管理机制,并结合公司工程类业务和国企管理特点,进一步优化授权体系。

6、强化公司品牌建设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提升公司综合价值和影响力。

启动以“绿色价值创造”和“科技创新”为鲜明标识的企业品牌建设,系统及全方位提升公司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助力公司实现“绿色科技产业集团”战略目标。同时,融合“绿色”“国企”基因,创新科学评价方法,充分发掘公司绿色科技和城市绿色发展事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承担科普推广活动,出具社会责任报告,结合品牌建设进行社会责任宣传,提升公众及资本市场对公司综合价值认同和发展信心。

(三)面临的主要风险及对策

1、政策风险: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国企国资改革方案、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国家在经济转型、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所提出的目标和政策,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都将对公司发展产生影响,这将对公司的环境适配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风险应对策略:及时应对这些政策变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抓住新的行业发展机遇。

2、市场竞争风险:行业受行业政策、业主需求变化等因素的直接影响。此外,随着行业资质管理改革的深入,行业市场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新成立的企业不断进入,公司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存在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风险应对策略:建立规范的市场战略管理机制。每年对公司战略和市场战略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及时发现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如遇到外部环境(如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政策等)或内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形,适时对战略规划进行适当修订;同时,将按照三年周期,对规划进行滚动调整。

3、技术风险:科研成果以及转化是重要的业务创新支撑,也意味着要保持一定的技术投入,但客观上也面临技术投入无法转化成技术成果或者科研产业化失败的风险。风险应对策略:完善公司研发管理体系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业务体系对接,包括决策程序、过程控制和成果评估。注重决策风险控制,强化过程监督,完善成果的审查机制。

4、业务运作风险: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咨询项目,未来的项目类型更加多元化,新的工程项目、运营项目、投资项目受市场、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周期长、协调环节多、运作更为复杂,客观存在项目运作风险。风险应对策略:健全全面风险与内控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公司风险管理手册,有效指导日常工作。以风险信息收集、风险辨识为着力点,全面促进各业务单元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和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督促风险管理策略有效落实,确保公司整体风险可控受控。

5、项目管理风险:在国家推行“建筑师负责制”的背景下,建筑师在工程项目全过程中被赋予了更为关键的对设计质量把控和管理的职责,对建筑师在质量、成本、进度、跨专业协调、采购、施工等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不断加强集成化服务能力,在行业领域的水平扩张和产业价值链的垂直整合过程中,全国化拓展和跨区域经营的资源整合、项目管理能力需要有效管理和无缝对接。信息、项目、人力资源、资金等内部资源的调配和管理,与客户、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外部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都对公司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EPC工程总承包业务的扩大,公司不但面临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采购及施工分包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风险应对策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严格把控项目进展,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客户及市场的满意度。

6、人才风险分析:科技企业转型面临的科技人才激励不足,公司新的业务模式需要大量的新型人才,重点包括资本类人才、产业运营类人才、高级研发人才等,这类人才的特点与现有的技术类人才有较大的差异性,客观上存在人才的招募、激励、使用等方面的风险。风险应对策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健全骨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现有人员提升视野、专业创新能力、职业化和效率;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选拔、适用的竞争机制,加大具有创业意识和能力、国际视野和职业化水平的人员引入;继续推动管理者素质评估和战斗力;改革公司薪酬和激励机制。

7、新冠疫情等重大不确定因素影响的风险。新冠疫情的发展和后续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会对公司市场业务开拓、经营生产组织产生干扰,存在影响公司未来业绩目标实现的风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