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时下的热播剧《成化十四年》中,西厂提督汪植向宪宗提议由唐泛调查云和一案,而根据剧情的介绍,此案牵扯的官银关系着大明根基的稳固与否。在历史之上,明政府在中后期也是头疼于白银短缺,并有学者分析,明朝建国后出现的白银短缺,既有前朝宋、元的影响,也包含自身的原因,更是与明朝灭亡息息相关,是一个令明中后期帝王头疼的问题。

中国古代实行的货币制度是银本位,国家对外的商贸、对内的各项政策都是依赖于白银,所以可以这么说,白银的存储量象征了这个王朝的实力与稳定。而作为中国历史上商贸最为繁荣的宋朝,自然离不开大量的钱银流通。

01

宋朝本身作为处于中原、丧失北境屏障的王朝,耗费白银之多不难想象。首先,宋朝南、北两朝一直需要与北方的骑兵作战,而宋丧失了燕云十六州,即丧失屏障、丧失产马地,导致宋不仅要花费重金筹备军队,还要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易获取珍贵的马匹。可宋朝本身官僚机构的臃肿,宋军羸弱,对北方的作战常常失利,两宋与想要北方获取和平经常需要缴纳大量岁币,导致本身金银流失。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再者,宋以贸易闻名,民间交易需要铜钱,而铜钱笨重不便携带,便有了富户发行的纸币交子,且可凭交子换取铜钱。注意,这些交子是由民间富商发行,非国家所属,而这交子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银票。因为银票为民间所持,商户需要有足够的银两去应对百姓的兑换,所以这银票上写的是多少那便是多少,是稳定的纸币。此后宋政府也印刷了官方的纸币,即“官交”,那些民间的便被成为“私交”。到了徽宗时期,宋政府发行钱银,但由于政府规定“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导致钱引的价值大跌,以至于到了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再回到宋朝商贸上,宋朝对外的贸易,导致了宋币的外流,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宋朝纸币的发展。而宋币的外流不仅仅在于商贸,还包括走私。由于宋币精美,南洋诸国皆流通宋币,宋为了防止大量宋币外流引发财政危机,明令禁止对外兜售宋币,可商人常常为利所动,即使宋政府严禁走私钱币,仍有大量的钱币通过海运运往海外。

02

接着,就是元。

这个来自北方,统治了中原半个世纪的王朝在一句“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的民谣中轰然倒地。民谣中说元朝的灭亡在于开河与变钞。开河指的是元至正年间朝廷下令修筑黄河河堤,变钞指的则是元朝于国内全面使用纸币。

至于元朝通用纸币,源于当时金末。女真统治者在北方,虽然是游牧民族,但不代表就不需要花钱打仗,为了应对战争,女真统治者印刷大量纸币,并导致了北方当时严重的通货膨胀。当蒙古人吞并金国后,出现了“丝钞”,而当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为了防止动荡,蒙古人继续执行纸钞制度,在中统元年发行了中统钞。同时,忽必烈下令,不用大元货币的,全都要咔嚓掉。此令一出,谁还不用正统钞?再加上蒙古人对内一套完善的纸币运行体系以及对外西征所带来的战争红利,所以在前期,元钞是很稳定的。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可随着战争平息,元朝原本靠着“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日子不复存在,元政府开始发行更多正统钞缓解财政压力,可纸币一旦多了,那迎接它的就是贬值。无奈之下,元政府又开始发行至元钞。可接手这个烂摊子的元成宗也不是省油的灯,将国库的金银尽数赏予功臣,只能征收地方银两去弥补亏损,而地方上纸币又不能兑换到金银,自然导致货价暴涨,纸钞贬值。以至于到元顺帝时期,顺帝得发行铜币作为辅佐货币。

03

宋元两朝相对而言,纸币的出现确实是历史的进步,而宋朝时期的宋币外流,军费开销,导致白银流失;到这群来自草原上的蒙古人统治时更为荒唐,他们不仅仅有等级制度,还私吞土地,侵占金银矿产,帝皇大兴征战,肆意赏赐导致元朝金融体系崩塌。

这里提到的私吞矿产,可能会导致疑惑,为何矿产被私吞后会缺乏金银,缘由是南下后,蒙古贵族大肆侵占汉人土地,而矿区也就被蒙古贵族所收纳,导致元政府中央体系下难以向地方征得相应的钱银,而没了本位,那金融体系便只能面临崩塌。

既然元朝栽在了修河与印钞上,那就会有下一个政权取而代之,于是乎,平地一声炮响,朱元璋出手把蒙古人赶回了大漠之上。

朱元璋在做起了中原的皇帝后,也着手收拾这蒙古人留下的烂摊子。朱元璋顺从元制,在缺铜的情况之下于洪武七年发行“大明宝钞”。虽说纸币运行是发展的必然,但明政府对于宝钞的管理不当,且纸币纸质较差,宝钞难以久存。再加上明代纸币只发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而纸币越来越多导致的后果就是纸币越来越不值钱。

再根据记载,洪武二十二年江西、福建一带二贯纸钞换铜钱五百文;永乐二年米一石值钞百贯;永乐五年米一石值钞三十贯;宣德元年米价达到宝钞伍拾贯;宣德七年宝钞一贯值铜钱伍文......在宝钞日益贬值的情况下,明政府在正德年间宣布停用宝钞,白银重新成为大明的通用货币。

导致大明崩盘的白银短缺,竟从宋朝开始就埋下了伏笔

既然货币重新被定为白银,那么明朝应该不缺白银啊。实则不然。

在前朝的影响下,大明王朝实际上对白银的需求极大,在张居正当权时期,下令实行“一条鞭法”。这次的改革改变了大明王朝收税的格局,为何?因为明朝之前的税收都是征收形形色色的东西,例如,打鱼的交鱼,种地的交粮食,采药的交药......这一局面甚至导致了明朝京官拿着这些乱七八糟的等价物当工资,而张居正的改革则要求统一上缴银两。且不论当时情况下执行这一政策的是是非非,单纯一点疑问,明朝的产银地在哪。

04

实际上,中国并非产银大国,白银产地多分布在福建、云南、广东等有限的几个地区,所以民间所持常为各户产物与铜钱。而政府要求缴纳白银,导致大多数百姓在售卖商品时为了获取白银而被商人压低售价,这些问题在明中后也是屡见不鲜,这便导致民众的财产减少与怨恨积累。

那还会有一个问题,明朝中后期海禁松弛,大量葡人白银流入中国,葡人的白银主要源自美洲大陆。在大明与对外的贸易中,大明有着极大的贸易红利,但是,在明中后,虽有海外贸易带来的白银,但是在红利明显的万历年间,明朝的三次大战消耗了大量军费,再加上北境吃紧,明军主力被歼,损失惨重,以致国库空虚,使得明朝陷入钱荒的境地。

实质上,明朝的钱荒不仅仅于此,还包含中下层官吏中饱私囊,大绅贵族大量存银,以致明朝的钱荒给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演绎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