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比特幣(二)——比特幣的由來(續)

走進比特幣(二)——比特幣的由來(續)

說到比特幣的緣起,就不得不談到一個略顯神秘的團體:密碼朋克(Cypherpunk)。這個團體是密碼天才們的鬆散聯盟,比特幣的創新中大量借鑑了密碼朋克成員的貢獻。密碼朋克這個詞一部分來源於密碼(Cipher),這在密碼學中意為用於加密解密的算法;一部分來源於賽博朋克(Cyberpunk),這是指那個時代流行的一個科幻流派。這樣的組合有很微妙的意味,散發著改變社會的激進理想。

密碼朋克們的觀點是:現代社會不斷蔓延著對個人隱私和權力的侵蝕。他們互相交流著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並認為在數字時代保護隱私對於維持一個開放社會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理念在比特幣中的得到體現:去中心化的追求,對匿名的擁抱,自由主義的原則。

密碼朋克本身就是數字貨幣最早的傳播者,在其電子郵件組中,常見關於數字貨幣的討論,並有一些想法付諸實踐。比如大衛.喬姆、亞當.貝克、戴偉、哈爾.芬尼等人在早期數字貨幣領域做了大量的探索。

比特幣並不是數字貨幣的首次嘗試。據統計,比特幣誕生之前,失敗的數字貨幣或支付系統多達數十個。正是這些探索為比特幣誕生提供了大量可借鑑的經驗。在這裡我們簡要介紹幾位之前的探路者。

走進比特幣(二)——比特幣的由來(續)

大衛.喬姆(David Chaum)是一位密碼破譯專家,也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密碼朋克的“主教”級人物。他是很多密碼學協議的發明者,他在1981年的研究奠定了匿名通信的基礎。1990年,大衛.喬姆創建了數字現金公司(DigiCash),並試驗了一個數字化的貨幣系統,稱為Ecash。數字現金公司來自他的一些突破性想法,包括如何分享和傳輸金融信息,以及管理不同身份信息的保密程度。在他的系統中,付款方式是匿名的,而收款方並不是匿名的。更精確的說法是,Ecash是個人對商家的系統。他發明的這個貨幣系統還有部分繞過中間商的特質,數字現金公司作為可信的第三方來確認交易,避免重複消費,保證系統誠實。

大衛.喬姆迅速與荷蘭政府簽訂了合同,並從德意志銀行、澳大利亞高級銀行、瑞士信貸和日本住友銀行獲得了執照,喬姆曾與微軟和VISA及其他大公司討論如何使用新的支付系統。然而在1998年,數字現金公司宣佈破產。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將技術理念轉化為實用系統的過程中缺失了很多東西。首先,數字現金公司很難說服銀行和商家大規模採用他的系統,另外由於Ecash對個人之間的交易沒有很好的支持,因此當銀行和商家沒有動力接受它的時候,個人用戶也就無從使用它。

亞當.貝克(Adam Back)是一位英國的密碼學家,1997年,他發明了哈希現金(Hashcash),其中用到了工作量證明系統(Proof Of Work)。這個機制的原型可用於解決互聯網垃圾信息,比如作為垃圾郵件問題的一個解決方案。它要求計算機在獲得發送信息權限之前做一定的計算工作,這對正常的信息傳播幾乎不會造成可以察覺的影響,但是對向全網大量散佈垃圾信息的計算機來說,這些計算會變得不可承受。這種工作量證明機制後來成為比特幣的核心要素之一。

哈伯和斯托尼塔(Haber and Stornetta)在1997年提出了一個用時間戳的方法保證數字文件安全的協議。對它的簡單解釋是,用時間戳的方式表達文件創建的先後順序,協議要求在文件創建後其時間戳不能改動,這就使文件被篡改的可能性為零。這個協議成為比特幣區塊鏈協議的原型。

戴偉(W Dai)是一位興趣廣泛的密碼學專家,他在1998年發明了B-money。B-money強調點對點的交易和不可更改的交易記錄,網絡中的每一個交易者都保持對交易的追蹤。不過在B-money中,每個節點分別記錄自己的賬本,這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節點間的不一致。戴偉為此設計了複雜的獎懲機制以防止節點作弊,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本聰發明比特幣的時候借鑑了很多戴偉的設計,並和戴偉有很多郵件交流。

哈爾.芬尼(Hal Finney)是PGP公司的一位頂級開發人員,也是密碼朋克運動早期和重要的成員。2004年,芬尼推出了自己的電子貨幣,在其中採用了可重複使用的工作量證明機制(RPOW)。哈爾.芬尼是第一筆比特幣轉賬的接受者,在比特幣發展的早期與中本聰有大量互動與交流。由於身患絕症,哈爾.芬尼已於2014年去世。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的倒閉閉為開端,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並向全世界蔓延。為應對危機,世界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採取了史無前例的財政刺激方案和擴張的貨幣政策並對金融機構提供緊急援助。這些措施同時也引起了廣泛的質疑。2008年10月31日下午2點10分,在一個普通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幾百個成員均收到了自稱是中本聰的人的電子郵件,“我一直在研究一個新的電子現金系統,這完全是點對點的,無需任何可信的第三方”;,然後他將收件人引向一個九頁的白皮書,其中描述了一個新的貨幣體系。同年11月16日,中本聰發佈了比特幣代碼的先行版本。走進比特幣(二)——比特幣的由來(續)

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在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一個小型服務器上挖出了比特幣的第一個區塊——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並獲得了首批“挖礦”獎勵——50個比特幣。在創世區塊中,中本聰寫下這樣一句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財政大臣站在第二次救助銀行的邊緣走進比特幣(二)——比特幣的由來(續)這句話是當天《泰晤士報》頭版的標題。中本聰將它寫進創世區塊,不但清晰地展示著比特幣的誕生時間,還暗含了對於舊體系的嘲諷。

不過正如上文所述,加密數字貨幣並不是什麼新概念,曾有很多人試圖打造這樣的系統,但最終都失敗了,有什麼理由認為比特幣會比之前的嘗試更好呢?當時,即使在密碼朋克內部,多數人對中本聰的系統也沒抱多大的期望。然而事實是,中本聰通過一個天才的發明——區塊鏈,掃清了創造加密貨幣的最後障礙。於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比特幣開始走上了一條不斷成長與快速發展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