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一块石头长期呆在深山里。直到有一天,有人在深山里发现了它,把它带回,雕琢之后变成了美玉。可是却有瑕疵。于是,每欣赏一次,便会多了一声叹息。久而久之,美玉在他眼中不再是美玉上有瑕疵,而是瑕疵在玉上。再后来,竟然束之高阁,不再欣赏。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后来,他的朋友来他家做客,看到了这块玉。非常想拥有,于是朋友以一件高价藏品交换,拿回了那块玉。朋友回家后,爱不释手。每次欣赏,总是叹:世间怎么会有如此美玉,瑕疵像是刻意点缀一样,让这玉变得生动、富有灵性。于是,这玉在朋友的手中俨然成了一件宝物。而玉本就是通灵之物,时间久了,也越发的通透。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同样的一块玉,因了不同的人的心态和欣赏角度不同,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不禁叹:若世上没有识你的人,即使你是一块美玉又能如何?千里马之所以是千里马,是因为他遇到了伯乐。带有瑕疵的美玉之所以能成为赏玉之人的宝物,是因为玉遇到了识它的人而已!一块美玉,即使有瑕疵,仍然改变不了它是美玉的现实。可是,那个老师却做了只看瑕疵不看玉的人,让人听着只能多一声叹息!生活里,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和田籽料原石手串

某方面有优势另一方就会成为弱势,世界永远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从精神到灵魂、到物质,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全部!所以,不要做欲望无止境的人,适当的放弃,恰是给下一次的获得提供了机会。

多做看到美玉的人吧,让世界因了欣赏而变得可爱

诗经上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国人对玉的情节,不仅因为它的温润美丽这样的情愫,更来源于中国悠久灿烂的玉文化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今天就来讲讲藏在和田玉里的那些正能量。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的“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

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赋予坚毅、温良、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中说:“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和田玉的美,外有光泽,内有性格,代表了华夏民族的文化理念。人们对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一片玉是这样,一个人也是这样。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别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独具魅力,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而人同玉一般,如果不经历磨难,就会难以成材。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花如解语还多事,玉不能言最可人。玉虽无言,却可承载文化。正是因为和田玉具有这么多丰富的文化内涵,玉在中国人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其收藏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美玉常有,识玉之人不常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