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海亦无涯


王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他的知与行,其实是一体的。

王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与“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

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

究其本质,二者本来就是对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角度的描述。

所以“知”与“行”,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知行合一”。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给大家讲两个方法,也是举例子。

第一,比如说学习。

很多人学了太多的东西,但是就是没有学会。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人他 只是把它的这个概念给记住了,但是概念背后的意思,或者说它的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

就像我一个朋友在得到APP上面,学了八九百个小时,但是他的成长还是很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只懂得概念,并不懂得概念背后的真正意思。

其实罗振宇老师,最喜欢提出一些新鲜概念,从而把自己抬得很高,而那些他的粉丝也去追崇这些概念,以至于很多东西都做得不好,学得不到位。

那么你可以先把这个概念背后的意思,给搞清楚,把它内化。

当你真正把这个内容给弄懂了,那你做到这一点,不是很轻松的事情嘛?

还有学习,其实是拆开来看的。

一个学,一个习。

学,勤学,好学,认真学,努力学……

习,练习,实习……

只有你学了,并且做了,才能叫作学习。

第二,学着去找根本的东西。

很多人一辈子没有成长,就是因为他在外围打转。

我看到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学习,而且学的东西特别杂,自己很累不说,而且很让人头疼。

其实你学,只要学一些根本的东西。

什么是根本的东西?

说白了,就是与你专业相关的东西,一些高手用过的东西,以及学习伟人的思想,伟人的著作等。

比如你要学心理学,我个人觉得学习王阳明老师的心学,就很不错了。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比如你要学礼,那么你跟着孔夫子老师学习,因为孔夫子老师,是一代先贤,他们的理论,是经受了社会的洗礼以及历史的见证,是能够承受住这些东西的。

当你真正学到东西,并且学到本质的东西,那你才是“真知”,你有了“真知”,才会有“真行”,这就是王阳明老师的“知行合一”。



腊肉哥


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在贵洲龙场顿悟后,受贵州提学使席之聘,讲学于府城文明书院首次提出来的。贬谪期满得到朝庭重用,从而走上建功立业的辉煌之途。

由此便知“知行合一”思想,伴随他一生经历,在千死百难到建功立业中,进一步的深化得出精华的概括和总结,史称“天泉证道”四句教: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这四句教中就可理解到“知行合一”的意思。这个“知”本体就是良知,但是有时也会判断错误而出现有善恶不分,形成恶念。为么什会出现恶念为恶呢?就是因为人的心外有私欲,为达到欲望而造成的。

由此可见,“知行合一”就是知善行善合为一体。同时知恶念行恶事合为一体也包括在内。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知行合一”的心学成语句,随时随地在每个人身上体现出来。比如:孝敬父母这个习俗为常的良知,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自然而良知的。也会乐意认真去做,脸上总是充满笑容对父母问寒问暖。这样父母也很高兴,脸上也会露出很幸福的笑容,这就是良知良行的效果。否则,完成任务样的形式对待。每天总是板着脸来对待父母,父母也会感到不幸福而愁眉苦脸,得不到儿女的乐意关照。长期下去就会气馁而生病早亡。这就是恶知恶行的效果。

总之,王阳明心“知行合一”这一经典语句,就是反应每个人的主观意知,真知即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以及朱子知先行后的弊端,王阳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说:

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行的本体只有一个,那便是良知良能,而知行的功夫也只有一个,那便是致良知。

上以就是理解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内在境界。


刘梦辉1445414400581




所谓“知行合一”的“知”是指理论认识范筹,“行”则是指实践行动应用。也就是说是理论和实践的互相之间的学问。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就是说懂得理论是容易的,而真正实际行动应用起来却是很难的,可也有人认为,知难行易,(朱熹)领会理解道理是很难的,而实践行动则应该是容易些。



阳明先生认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也是不易的,实际运用也同样重要,真正行动起来同样是不易的。”实现崇高伟大志向,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实际)脚踏实地,这可不仅仅是一句话,恰是一种高深的处世和生活智慧,真正明白了的人,会受用终生,所以看起来很容易明白,而实际上很不容易明白。用阳明先生“心学”最高概括四句话结束本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去善去恶是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