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起多少中國傳統文化?

島城江湖哥


中國傳統文化包括:

1、四書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增刪註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五經

五經一般指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中醫學指指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3、六藝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

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4、對聯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5、燈謎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紛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弘艾坊養生


"你能想起多少中國傳統文化"?看到這個題目,感覺這是個很大的題目,腦海裡首先呈現出來的是"四書五經"、"詩詞歌賦"、"五行八卦"等等具體的文化內容。細想起來,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既形成了完整嚴密的思想文化體系,又有不同時代的表現形式和內容重點。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和。

首先應該明白,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一直是儒、佛、道三家文化。儒家以仁義教化為核心,為歷代儒學者尊崇;道學以順應自然為核心;佛學以慈悲、大愛、解脫為核心,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高揚道德旗幟,為國人提供了立身處世的行為規範和最終的精神歸宿。

其次應該知道,由儒家、道家、佛家三家文化衍生出來傳統文化非常廣泛,豐富多彩。具體來說,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再之後是逐步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等。而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又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經過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日益凸顯,主要包括“八端”、“八法”、“三達德”和“五常”。

"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它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德育內容的精髓。孝,就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就是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悌,就是悌敬,悌敬兄長,這是作弟弟的本份,悌敬是報兄長的恩。忠,就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盡忠是報國家的恩。信,就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行必篤敬,不可失信用。禮,就是禮節,見到人要有禮貌,應該鞠躬,不行禮就是野蠻的行為。義,就是義氣,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無條件援助,絕無企圖之心。廉,就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佔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就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

"八法",是指醫學、武術、書法、法制等方面各自應遵循的"八種方法"。其中,①中醫分治療"八法"和針灸"八法"。中醫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的八種基本治療大法的總稱,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溫法、清法、消法、補法。②武術"八法",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種方法的總稱。③書法"八法"。漢字筆畫有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斜畫向上)、掠(撇)、啄(右邊短撇)、磔(捺),謂之八法,多以指書法。 ④吏治“八法”。明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稱職的分老疾、疲軟、貪酷、不謹四項;成化年間加才力不及一項。清代分貪、酷、疲軟無為、不謹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種情況,而分別加以處置,稱"八法"。

"三達德",是指“ 智”、“ 仁”、“ 勇”三大品行。"三達德”的說法出自《中庸》。最早,孔子以“仁、智(知)、勇”為核心,建立起他的基本道德規範體系,其基本目的是為了培養和規範一種理想的主體人格。孔子認為具有仁、智、勇三種德性,才是完全的人格。所以,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能具備這三德,成為真正的君子,進而要求學生“通習六藝,臻於三德”。孔子之後,《中庸》從理論高度進一步將“仁、知、勇” 概括為“三達德”。“達”是通達的意思,“達德”指通行不變的道德,“三達德”則意指“仁”、“智”、“勇”為三種古今通行天下的品德。

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它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理性的文化,人們的文化水準越高,認識能力越強,越有利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如今,需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經過5000年的歷史沉澱,有著厚重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充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涵蓋的面也很廣泛。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傳統節日,中醫,中藥,民間藝術,戲曲,漢字漢語,武術等等。今天,到了大力傳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時候了。

重視傳承傳統文化。要採取多種方式讓人們認同傳統文化,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比如,因為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納入假日安排,使國人看到這些傳統節日的重要,既讓傳統文化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也使傳統文化得以弘揚傳承。

保護和修復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文化中的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湮滅。這既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比如傳統古建築是別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如果不及時保護修復將逐步消失。

宣傳和研究傳統文化。對傳統文化精華要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強化宣傳,引導人們共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如傳統美德、文學藝術、醫藥武術、家訓家風等等。要鼓勵和引導各界深入研究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強化傳統文化教育。既要有對國民共同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又要針對不同行業、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內容要求。特別是要通過對年輕人的傳統文化教育來弘揚中國文化。要讓傳統文化進課本進課堂,讓傳統文化在一代代人中生根。

總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國人不可能人人全面搞懂傳統文化所有內容,但要珍視它,要結合實際學習它,要運用其精華為建設美好生活服務。


風雨無懼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若問能想起多少中國傳統文化那真的是太多太多,應該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含概政治,經濟,軍事,戲曲,曲藝,法度,人文,倫理等等等等。
最主要的有這麼幾點:
傳統思想:佛,儒,道,教等。
傳統書法:楷,隸,篆,草等。
傳統戲曲:越劇,京劇,川劇,豫劇等。
傳統樂器:笛子,二胡,琵琶,鋼琴等。
傳統文化典籍:《論語》《周易》《資治通鑑》《商君書》等等等等。
傳統醫藥典籍:《素問》《靈柩》《黃帝內經》《醫宗金鑑》等等等等。
中國的園林建築。
四大發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