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為本 “仁者無敵”

點擊右上方字體“關注”,即刻免費閱覽和分享黨的喉舌《運城公益網》,獲取最快好人好事,並參與留言評論

孟子為梁惠王富國強兵開具“藥方”,實為以“仁”為導向,充分借鑑魏文侯時期典型做法,在當時內外交困的局勢下,並非絕無施行的可能,因梁惠王未解其中真意,認為孟子“迂遠而闊於事情”。孟子所談論“仁義”“仁政”,根本落腳在民本,而作為統治階層,與民共情、體會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道理,則是改變暴政而回歸人道的根本所在。孟子以“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以刃與政,有以異乎?”兩連問,引導梁惠王思考如何為民父母的問題,按常理推斷人們對“獸相食”的事情都會自然而然產生厭惡之感,更何況“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簡直是“率獸而食人”的惡行,以此鞭策點醒君王若使民眾活活餓死則是最大的罪責。

換句話說,“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則自然能使民眾“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認為君王不應高高在上、作威作福,而要通達人情,從解決民生問題入手,積極引導百姓按照“仁”的標準去修習,國家上下便會政通人和,民眾能夠自覺歸附和認同,並心甘情願為保衛這樣和諧美好的生存環境而去盡心盡力付出,更不用說滿足梁惠王因失地辱國而“比死者壹灑之”的心願了。孟子藉此作為以有道伐無道“仁者無敵”的根本支撐,反映了贏取民心作為富國強兵根本支撐的這樣一種不爭的事實。

事實上,魏文侯時期以武力開拓疆域的同時,還尤其注意經濟建設,如打破建立在血親宗法制度上的世襲制,施行“食有勞而祿有功”,依據能力和功勞選用官吏,從而激發整個國家安全發展的活力;再如,任用西門豹治理原本貧瘠的鄴地,藉助打擊祭祀河神的迷信活動,懲戒了地方惡霸勢力,教育了廣大民眾,後引漳水並開鑿12條水渠灌溉出大批良田,“寓兵於農、藏糧於民”,迅速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魏國東北重鎮。正是這些以發展民生為目的的舉措,使魏國民間力量積蓄起來,民強而國富,由此奠定了魏國百年基業。(《學習時報》)

好人好事電話熱線:0359-2120208 郵箱:[email protected] 公益慈善合作微信:130514222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