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選擇是件幸福的事--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腫瘤的治療?

能夠選擇是件幸福的事--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腫瘤的治療?


用什麼心態去面對腫瘤的治療?

某天,我從門診大廳的門口路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箇中年婦女匍匐在男人的肩膀上沉痛的哭泣,那時那刻,我居然在想那個女人和男人的感情一定昇華了,因為男人給了女人依靠,患難中他們彼此陪伴,共同承擔家人罹患重疾的遭遇,所以,我居然沒有同情那樣的畫面,哭泣之後他們的心態該如何調整,是我比較關心的。

這些年,在和病人家庭交流的過程中,偶爾就會遇到掉下來眼淚的家屬(甚至還有給醫生下跪的),往往掉淚的時候並不是說病情多嚴重的時候,而是被帶入病情之外他們的生活當中,所以,我一點都不喜歡和病人家庭說家常。不需要給予安慰,等他們哭著哭著,自然就不哭了。哭完了,來,我們繼續分析病情。我的“二皮臉”就是這麼來的。

雖然一再強調我們要有一個合理、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疾病,但真的在腫瘤面前,那些在自己工作崗位上發光發亮的“成功人士”所表現出的焦慮、無知、喪失理智時而也是匪夷所思的。何況作為大多數平凡的我們,面對腫瘤的無奈、傷心、無措、牴觸等情緒可能真的會矇蔽我們去做合理的選擇和決定。所以我想說,

面對腫瘤應該如何痛定思痛去研究就醫攻略並且選擇合適的醫生,把看病效益最大化,重要的問題在於交流和方法論,好的心態是基礎。

如果涉世足夠深,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困難都可以通過善於交流變的柳暗花明,所謂事在人為,因為都是人辦的事,每個人身上都有點,我們契合了別人的點,就會打動他們,也就會辦成很多事了。相類似,如果醫生說到我們心坎裡了,我們就會信賴他。雖說要掌握點,但前提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否則被各種江湖遊醫甚至是巫術踩了點,很容易就上當受騙了。比如,我們不願意接受患病的事實,就會被一些“包治百病”“藥到病除”的虛假廣告趁虛而入,畢竟,人類和動物一樣,本能反應是趨利避害,那些說沒事,用點藥就可以的醫生也許是披著偽善的外衣,我們根本擦不亮眼睛去辨別真偽。

所以,不妨從方法論上,重新審視一番。

得知罹患腫瘤後,首先必須要面對糟糕的心情,要拋棄心情。其次,要去學習科普,最起碼瞭解大概,要事先做功課。再次,就是選擇性的就醫,找到信任的醫生。最後,堅決執行積極的治療方案,而且治療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效果要不斷的修正和調整,不幸的話,還要積極面對併發症的問題。

腫瘤是個老年性疾病,發病的主體人群是老年人,老年人嘛,活了大半輩子,很多事理應看得很開,知道生命終有時,所以一般會比較坦然,那些得病了不願意告訴病人本人的家屬,往往都是子女,他們會比病人本人更焦慮,也習慣性把自己的擔憂與困擾強加給老人,想當然認為老人都是脆弱的,告訴他們病情會導致病人崩潰不配合治療,且不說這其中的邏輯鏈是否科學,經驗告訴我們,絕大多數病人在得知病情後,都會更加積極的配合診療,因為求生欲是本能層面的。糟糕的心情因我們後天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所起,所以要回歸本能,就必須要丟棄心情,因為它只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力,而且全都是負面影響。

痛定思痛拋棄心情之後,接下來就要學習了,我們不能像小白一樣直接去找醫生,否則會被牽著鼻子走,運氣好碰見了好大夫還可以,但是好大夫畢竟不多,對吧,去過醫院的人都知道,好大夫就像雞蛋裡的骨頭,只存在於理論層面,因為現在的醫生,分科都很細,各自管一攤,而我們的病是個整體,想要找一個大夫就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也真是夠天真的了。所以,當得知大概得了什麼病後,一定要進行自我學習,一知半解也好,總比問“大夫,我這肺癌是惡性的嗎”,“大夫,我這病還能活多久”等傻問題,要提高看病效率很多。要通過各種途徑學習基本的常識,數據帶給我們的經驗往往是可靠的,至於街坊鄰居的道聽途說,一定是證據級別最低的。

當學習了基本常識後,接下來就是選擇醫院和醫生的時候了,有條件的話,我們當然都應該選擇大的醫院,大的醫療中心。對於選醫生來說,要考量他兩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技藝,另外一方面是他的知識更新程度,技藝通過口碑和熟人的推介可以瞭解二三,知識更新度需要我們和他交流來感受,總是舉例個案的醫生主要靠個人的經驗,但如果醫生總是舉例臨床試驗的結論和真實世界大數據的結論,雖然我們聽不懂,但也許他真的足夠專業,更新度也足夠高,這樣的醫生可能更值得信賴。當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我們理應更相信數據帶給我們的引導。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一定要選擇與對比,找醫院的熟人介紹,當然可以省去我們很多等待的時間,但並不是要照單全收的,所以要學會和醫生溝通,聽得懂醫生的話,如果聽不明白,就讓他講明白,如果他都不願意講明白,那還真就不是最適合的大夫,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的問題,可以輕而易舉被醫生解決,醫生無需多言,我們也無需明白,比如關節脫臼了,醫生二話不說就給手法復位了,還解釋什麼呢。但是,惡性腫瘤的治療,即使是早期的,之後還需要進行漫長的終身複查,如果未來出現了問題,原本那些都不願講明白的醫生,我們還能指望他們做什麼呢,勢必會在未來某個點,當沒有被他治療的價值之後,我們可能會被無情的被拒之門外。

外科醫生在門診經常遇到很多晚期的病人,其實只用簡單說一句,這個病做不了手術,你去找內科醫生吧。但是,為什麼做不了手術,是否需要講給病人聽呢?!除了告知不能做手術,難道不應該把基本的檢查開具出來,再給他預約相應的科室嗎,他好不容易選擇了外科醫生,結果被告知選錯了,接下來再重新選擇,實屬不易,所以,首診的醫生顯然也很重要,如果我們無力對首診專業和科室做出正確的選擇,至少選擇一個“好”大夫,這種好指的是負責任,不功利,但凡是合格的大夫,這種“好”顯然是必備的素質。

選到了好大夫,確診了病,拿到了治療方案,開始治療好後,會面臨很多節點,每一次對療效的判定,都是重要的治療節點,要重新梳理可選擇的治療手段,針對不同的手段,要去找不同的醫生。比如做了兩週期化療後,根據療效,是做手術,放療,還是繼續化療,至少要找三個科室的醫生,這種情況下,三個醫生的意見一致,說明那就是最佳方案了,如果不一致,那可就痛苦了,該如何選,只能再次貨比三家了。這裡和投資不一樣,評估風險和收益比來量化治療方案的選擇是不可取的,我們永遠要記得,如果醫生認為某種好治療辦法可行的時候,那麼風險就是可控的,也就是說我們不需要過分考慮風險(醫生的“自保”心態已經最大程度幫我們規避了風險),能夠積極獲得最大療效的選擇往往就是最佳答案。

因為各種治療所帶來的併發症,會讓我們後悔當初的選擇,後悔有何用,清醒點吧,出了併發症,就去積極的處理併發症。

這篇推文其實只想談一下心態的問題,如果只有心態左右我們看病選擇的話,事實上已經是最幸福的情況了,因為大多數的普通人,沒有足夠的錢,沒有足夠的腦力,也不善於學習,更多時候都是無奈的選擇,當我們能夠選擇的時候,記住,我們是幸福的。

如果要諮詢病情,建議使用“好大夫在線”搜索李少雷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