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选择是件幸福的事--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肿瘤的治疗?

能够选择是件幸福的事--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肿瘤的治疗?


用什么心态去面对肿瘤的治疗?

某天,我从门诊大厅的门口路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中年妇女匍匐在男人的肩膀上沉痛的哭泣,那时那刻,我居然在想那个女人和男人的感情一定升华了,因为男人给了女人依靠,患难中他们彼此陪伴,共同承担家人罹患重疾的遭遇,所以,我居然没有同情那样的画面,哭泣之后他们的心态该如何调整,是我比较关心的。

这些年,在和病人家庭交流的过程中,偶尔就会遇到掉下来眼泪的家属(甚至还有给医生下跪的),往往掉泪的时候并不是说病情多严重的时候,而是被带入病情之外他们的生活当中,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和病人家庭说家常。不需要给予安慰,等他们哭着哭着,自然就不哭了。哭完了,来,我们继续分析病情。我的“二皮脸”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一再强调我们要有一个合理、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疾病,但真的在肿瘤面前,那些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发光发亮的“成功人士”所表现出的焦虑、无知、丧失理智时而也是匪夷所思的。何况作为大多数平凡的我们,面对肿瘤的无奈、伤心、无措、抵触等情绪可能真的会蒙蔽我们去做合理的选择和决定。所以我想说,

面对肿瘤应该如何痛定思痛去研究就医攻略并且选择合适的医生,把看病效益最大化,重要的问题在于交流和方法论,好的心态是基础。

如果涉世足够深,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困难都可以通过善于交流变的柳暗花明,所谓事在人为,因为都是人办的事,每个人身上都有点,我们契合了别人的点,就会打动他们,也就会办成很多事了。相类似,如果医生说到我们心坎里了,我们就会信赖他。虽说要掌握点,但前提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否则被各种江湖游医甚至是巫术踩了点,很容易就上当受骗了。比如,我们不愿意接受患病的事实,就会被一些“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虚假广告趁虚而入,毕竟,人类和动物一样,本能反应是趋利避害,那些说没事,用点药就可以的医生也许是披着伪善的外衣,我们根本擦不亮眼睛去辨别真伪。

所以,不妨从方法论上,重新审视一番。

得知罹患肿瘤后,首先必须要面对糟糕的心情,要抛弃心情。其次,要去学习科普,最起码了解大概,要事先做功课。再次,就是选择性的就医,找到信任的医生。最后,坚决执行积极的治疗方案,而且治疗方案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效果要不断的修正和调整,不幸的话,还要积极面对并发症的问题。

肿瘤是个老年性疾病,发病的主体人群是老年人,老年人嘛,活了大半辈子,很多事理应看得很开,知道生命终有时,所以一般会比较坦然,那些得病了不愿意告诉病人本人的家属,往往都是子女,他们会比病人本人更焦虑,也习惯性把自己的担忧与困扰强加给老人,想当然认为老人都是脆弱的,告诉他们病情会导致病人崩溃不配合治疗,且不说这其中的逻辑链是否科学,经验告诉我们,绝大多数病人在得知病情后,都会更加积极的配合诊疗,因为求生欲是本能层面的。糟糕的心情因我们后天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起,所以要回归本能,就必须要丢弃心情,因为它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而且全都是负面影响。

痛定思痛抛弃心情之后,接下来就要学习了,我们不能像小白一样直接去找医生,否则会被牵着鼻子走,运气好碰见了好大夫还可以,但是好大夫毕竟不多,对吧,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好大夫就像鸡蛋里的骨头,只存在于理论层面,因为现在的医生,分科都很细,各自管一摊,而我们的病是个整体,想要找一个大夫就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也真是够天真的了。所以,当得知大概得了什么病后,一定要进行自我学习,一知半解也好,总比问“大夫,我这肺癌是恶性的吗”,“大夫,我这病还能活多久”等傻问题,要提高看病效率很多。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基本的常识,数据带给我们的经验往往是可靠的,至于街坊邻居的道听途说,一定是证据级别最低的。

当学习了基本常识后,接下来就是选择医院和医生的时候了,有条件的话,我们当然都应该选择大的医院,大的医疗中心。对于选医生来说,要考量他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技艺,另外一方面是他的知识更新程度,技艺通过口碑和熟人的推介可以了解二三,知识更新度需要我们和他交流来感受,总是举例个案的医生主要靠个人的经验,但如果医生总是举例临床试验的结论和真实世界大数据的结论,虽然我们听不懂,但也许他真的足够专业,更新度也足够高,这样的医生可能更值得信赖。当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们理应更相信数据带给我们的引导。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定要选择与对比,找医院的熟人介绍,当然可以省去我们很多等待的时间,但并不是要照单全收的,所以要学会和医生沟通,听得懂医生的话,如果听不明白,就让他讲明白,如果他都不愿意讲明白,那还真就不是最适合的大夫,当然,有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被医生解决,医生无需多言,我们也无需明白,比如关节脱臼了,医生二话不说就给手法复位了,还解释什么呢。但是,恶性肿瘤的治疗,即使是早期的,之后还需要进行漫长的终身复查,如果未来出现了问题,原本那些都不愿讲明白的医生,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呢,势必会在未来某个点,当没有被他治疗的价值之后,我们可能会被无情的被拒之门外。

外科医生在门诊经常遇到很多晚期的病人,其实只用简单说一句,这个病做不了手术,你去找内科医生吧。但是,为什么做不了手术,是否需要讲给病人听呢?!除了告知不能做手术,难道不应该把基本的检查开具出来,再给他预约相应的科室吗,他好不容易选择了外科医生,结果被告知选错了,接下来再重新选择,实属不易,所以,首诊的医生显然也很重要,如果我们无力对首诊专业和科室做出正确的选择,至少选择一个“好”大夫,这种好指的是负责任,不功利,但凡是合格的大夫,这种“好”显然是必备的素质。

选到了好大夫,确诊了病,拿到了治疗方案,开始治疗好后,会面临很多节点,每一次对疗效的判定,都是重要的治疗节点,要重新梳理可选择的治疗手段,针对不同的手段,要去找不同的医生。比如做了两周期化疗后,根据疗效,是做手术,放疗,还是继续化疗,至少要找三个科室的医生,这种情况下,三个医生的意见一致,说明那就是最佳方案了,如果不一致,那可就痛苦了,该如何选,只能再次货比三家了。这里和投资不一样,评估风险和收益比来量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是不可取的,我们永远要记得,如果医生认为某种好治疗办法可行的时候,那么风险就是可控的,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过分考虑风险(医生的“自保”心态已经最大程度帮我们规避了风险),能够积极获得最大疗效的选择往往就是最佳答案。

因为各种治疗所带来的并发症,会让我们后悔当初的选择,后悔有何用,清醒点吧,出了并发症,就去积极的处理并发症。

这篇推文其实只想谈一下心态的问题,如果只有心态左右我们看病选择的话,事实上已经是最幸福的情况了,因为大多数的普通人,没有足够的钱,没有足够的脑力,也不善于学习,更多时候都是无奈的选择,当我们能够选择的时候,记住,我们是幸福的。

如果要咨询病情,建议使用“好大夫在线”搜索李少雷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