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上到耄耋老者,下至黃毛小兒,但凡粗通點文墨,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首著名的《詠鵝》詩。詩的作者——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幼時成名,少時愈加好學上進、邊工作邊學習,青年時期在西域當了幾年兵,還熬成了勵志青年的優秀代表。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如果,他的人生軌跡照此延展下去,真可謂前程似錦、未來可期。然而,年紀輕輕就揚名立萬的他,不僅是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也是個血脈僨張的超級憤青!他執拗地跟一個人、一件事較上了勁,且屢教不改終於導致自己的大好前程被毀、自己的生死存亡也成了永遠解不開的千古之謎!

讓他堵心的人是誰?當朝天子武則天。讓他死不悔改堅持到底的那件事情是什麼?反武則天!這就不好辦了,你說你有多大膽量,你反對誰不行,竟然跟當朝皇帝過不去,不是自尋絕路嗎?然而,就是這一個人、一件事,他寧願不要自由身、不惜無價命卻要硬扛到底!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當武則天還是武后的時候,在駱賓王的眼裡,她就不是一個好人:她竊取了唐皇室的權柄,並且權迷心竅,為了攀爬到權力的頂峰,不惜殘殺骨肉屠戮無辜,這樣的人怎麼能當全天下人的表率 ——皇帝呢?一個正直的人眼裡是不揉沙子的,何況是駱賓王這樣嫉惡如仇、正直耿介的人?

讓耿直憤青駱賓王最感糟心的是,人家老李家費盡力氣打拚而來的江山,憑什麼你姓武的坐?偷著坐也就罷了,還大張旗鼓地更改國號,建立一個狗屁周朝來取代唐朝,這不是見利忘義狼子野心麼?我駱賓王怎能在這個恬不知恥又心狠手辣的女人治下幹活?那樣我豈不也成了背叛李唐的不忠不義之人?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駱賓王的心中也充滿了疑問,更充滿了怨氣:那些李姓諸王幹什麼吃呢?面對李唐的社稷漸漸被武周蠶食,這些王爺們怎麼沒動靜啊?難道這天下不是他們的嗎?怎麼就沒有一個人敢站出來反抗?駱賓王痛苦地猜想,他們一定是畏懼了,這也怪不得他們,又有幾人能做到在這個陰狠女人的淫威面前不落魄喪膽?寥寥無幾!但我駱賓王絕對要算一個!

要麼選擇合作,要麼選擇去死,駱賓王的心裡明鏡似的。駱賓王最終選擇了做武則天的敵人。他利用自己的筆桿子功夫,隔三岔五就上書諷刺諷刺武則天。要說這武則天,也確實不是個一般人。她因為憐惜駱的才華,開始沒跟他計較。但後來他實在越來越過分。那時已經做了二十三年皇后的武則天緊鑼密鼓為自己進一步掌權、 加快清理朝廷原有領導班子的一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把武則天惹急了,遂以貪贓罪名把他關進大獄。其實武則天這時也沒想把他怎樣,主要就是讓他老老實實呆在監獄好好反省反省。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人都說吃一塹長一智、識時務者為俊傑!然而蹲大獄的駱賓王反省的結果就是寫了一首《詠蟬》詩:

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詩的大意是:

秋天裡寒蟬叫個不停,被囚禁的人思鄉愁深。

想著自己曾經青春的模樣,現在卻滿頭白髮只能自言自吟。

霜露重重蟬兒難以展翅高飛,大風呼嘯聲響淹沒了蟬鳴。

有誰肯相信蟬本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理解我一片赤誠之心。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詩中,他以蟬自比可謂一點都不謙虛,還口口聲聲申明自己的高潔品性。但最關鍵的,他把篡權奪位者比作寒露重重、風聲聒噪,並不忘把他們又諷諫了一把。詩文傳到武則天那兒,武則天也承認他對大唐是一片忠心,“你對朝廷忠心耿耿值得表揚,但也別老和老孃我對著幹啊!我代表的也是大唐政權。反對我武則天就是反對大唐,看來還得讓你繼續改造世界觀。接著當你的‘南冠客’吧”。

就這樣,駱賓王在監獄裡獨住了一年多。感覺他改造得差不多了,武則天才把他放出來。武則天是重視知識和人才的,像駱賓王這種有頭腦、有才學的政治犯,該重用還得重用,所以他出獄後,武則天不計前嫌給了他一個臨海縣丞的職務。由此看來,武則天對駱賓王還是很寬容的,她是打心眼裡沒想把他一棍子打死。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駱賓王在縣長這個崗位上幹了三年,三年之後,趕上唐高宗駕崩,武則天廢帝奪權,這個女人從幕後走到了臺前,徹底掌握了國家政權。新一任領導班子上臺,大家都要對領導表忠心,都表示堅決擁護女皇的領導。 只有駱賓王堅決不擁護以武則天為首的領導政權,他自己主動辭職不當這個縣長了,擅自離開臨海,一竿子扎到揚州,找準備起事的徐敬業去了。

徐敬業是唐初開國大將李勣的孫子,因為李勣本姓徐,他的李姓是因功被李世民賜的。李勣很榮耀地被皇上賜姓了皇家的李姓,按說就該祖祖輩輩改姓李了,但是到他孫子這一輩,突然懷念起自己的祖上原有的姓氏來了。他孫子剛出生的時候叫李敬業,後來自作主張改回原來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徐敬業。

徐敬業對武則天當女皇這事兒也有意見,正琢磨著起兵造武則天的反。他準備聯絡幾個自己信得過的哥們兒和他一起並肩作戰。這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駱賓王。當年在部隊的時候,駱賓王曾經和徐敬業是戰友,兩個人有共同語言,對於造武則天的反,他們自然是一拍即合。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於是,他們在揚州起兵,駱賓王當年在部隊就是文職幹部,這會兒依然幹他的老本行,搞搞戰前宣傳,管管文藝演出,起草掌管文書機要,憑著駱實王的文才,幹這個絕對出彩。駱賓王沒有辜負徐敬業的厚望,他親手起草了《討武曌檄》,也就是後來天下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

武則天長這麼大,批判也好,歌頌也罷,還從來沒有人這樣替她寫一篇文章。 她坐在寶座上,靜靜地聽,上官婉兒一字一句讀過,什麼蛾眉不肯讓人,什麼狐媚偏能惑主,呵,雖然是在罵自己,用的詞倒還算美。聽完這篇討伐自己的檄文,武則天很平靜,沒有像對待別的上訪信那樣拍案而起。

大臣問武則天,對駱賓王這篇反動文章怎麼看,對駱賓王這個背叛朝廷的反動分子怎麼辦。武則天微微一笑:“駱賓 王確實是個人才,我們怎麼沒把這樣的人才籠絡好?罷了,一個寫詩的書生能翻得了天嗎?”不但書生翻不了天,徐敬業也推翻不了武則天的政權。那個深秋,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卻下落不明。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關於駱賓王的最後歸宿,各種史書說法不一,多數認為他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總之是失蹤了。武則天欣賞他的才能,或許會留他一條性命,按照《新唐書》本傳中的說法,他“亡命不知所之”;按照孟綮《本事詩》中的說法,他後來逃到杭州的寺廟剃度做了僧人。 這個說法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佐證。

武則天手下的紅人宋之問外出旅遊,某個月夜到靈隱寺遊玩,靈感上來吟出了“鷲嶺鬱苕嶢,龍宮隱寂寥”的詩句,正為下面的詩句發愁,身後一個老僧對下了“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讓宋之問驚喜萬分,想不到這寺廟還有這樣有才的僧人。後來才聽說,這老僧就是傳說中失蹤的駱賓王,他隱姓埋名住在靈隱寺。待宋之問再去拜訪老僧時,老僧已不在寺廟。別人告訴他,老僧外出雲遊了,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宋之問比駱賓王小二十九歲,681 年才開始受到武則天的重用,他和駱賓王雖然都喜歡寫詩,兩個人過去素不相識卻有可能。如果這個傳說是真的,駱賓王最後的歸宿,說不定就是一個看破紅塵的僧人。他這種剛直性格的人,最後落得這樣一個結果,未必不是好事。不管當初是出於自願還是無奈,出家為僧是世間看破紅塵的人常常選擇的道路,他們經歷了太多,看透了太多,最終心如止水時,便迴歸到與世無爭的安靜中。

一首《詠鵝》天下知,莫名失蹤千古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