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青枯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辣椒青枯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辣椒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配菜或者调味品之一,然而在辣椒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病害,其中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毁灭性病害,对辣椒的安全生产影响十分严重。因此,本文对辣椒青枯病的症状、特点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了归纳,以期为辣椒青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青枯病的主要症状

辣椒青枯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辣椒青枯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切开接近地面部位的病茎,可以发现维管束微有褐变,并从该部位分泌出白色混浊污汁。辣椒的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2.青枯病的发生条件

青枯病菌,可以同病株残体一同进入土壤。长期生存形成侵染源。土壤水分对其在土壤中的生存影响极大。在湿度大的冲积土中,可以生存长达2~3年,而在干燥的土壤中,只能生存几天。青枯病菌,在土壤中并非以休眠状态生存,而是在上述发病植株或某种杂草的根际进行繁殖。 生存在土壤中的青枯病菌,主要是由作业过程中造成的伤口或者是由根瘤线虫、蓝光丽金龟幼虫等根部害虫造成的伤口侵染植株,在茎的导管部位和根部发病。有时也会由无伤口细根侵入植株内发病。 青枯病菌在10—41℃下生存,在35—37℃生育最为旺盛。一般从气温达到 20℃时开始发病,地温超过 20℃时十分严重。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春越冬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经过较长时间的潜伏和繁殖,至成株期遇高温高湿条件,向上扩展,在维管束的导管内繁殖,以致堵塞导管或细胞中毒,致使叶片萎蔫。病菌也可透过导管,进入邻近的薄壁细胞内,使茎上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当土壤温度达到20℃时,出现发病中心,25℃时出现发病高峰。久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病情加重。

3.青枯病的防治方法

青枯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轮作。有计划地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减轻病害发生。二是改良土壤。 三是优化栽培方式。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配套田间沟系,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 四是培育壮苗。采用营养钵、肥团、温床育苗,培育矮壮苗,以增强作物抗病、耐病能力。 五是喷施微肥。喷施微肥可促进植株维管束生长发育,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六是采用嫁接栽培方式加以防范。一旦发现病株,应立即剔除并烧毁。七是发病初期可用100~200毫克/公斤硫酸链霉素,或30%B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7~10天喷洒一次,连续防治3次,效果较好。也可在定植淋定根水时就淋药液,此时所需药液量较少,每株知淋250ml,隔5-7天淋一次,连续3次,可有效保护根部,到开花初期再加强2次,可有效控制此病发生;发病初期重点施药,采用灌根法,每株道淋500ml,同时要及时拔除病株,灌溉时禁止漫灌,避免病菌扩散。

辣椒青枯病特点及防治方法

综上所述,需要根据辣椒青枯病症状准确判断青枯病,同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基本防治措施,综合应用各种防治措施,从而可以有效减少青枯病的发生,保证辣椒安全生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