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呂海馬:沒有貧困的三槐村才是真的“世外桃源”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全靠領頭羊。習近平總書記在指示精準扶貧工作中多次強調,“因村派人要精準”,在秦巴山連片特困區的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就是這樣一位精準調派的幹部,他正在用擔當和努力,讓這片世外桃源換上新面孔。

“我的家鄉在秦嶺深處,一個叫三槐的小山村裡,爸爸媽媽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一天,村裡來了一群叔叔阿姨,他們給我們修路架橋,還給我們蓋了一所和城裡一樣漂亮的學校,老師告訴我,他們的名字叫扶貧工作隊,他們中間有一位戴眼鏡的叔叔,來自北京……”

這位戴眼鏡的叔叔叫呂海馬,是來自中國鋼研集團的駐村第一書記。

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來這兒很不容易,真是山高路遠、溝深 。我們翻過懸崖過來,心裡心驚膽戰的感覺,到了三槐村感覺就不一樣了,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

三槐村四面環山,全村462戶1846人。2018年,初到三槐村的呂海馬就為貧困戶徐德清的遭遇揪心。36歲的丈夫因為一次事故導致右腿截肢,無法再外出務工,帶著兩個孩子的徐德清該怎麼辦?知道徐德清飯做得好,村上又是天竺山景區的必經之路,呂海馬就萌生了打造民宿的想法。

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這棟房子的房主,他易地搬遷搬到下面去了,我們村集體覺得這個位置很好,景色很好,我們就把它買下來打造成民宿。”

“我們這個民宿一共有五個標準間,按照每天200塊錢左右的收益,一天光住宿有1000塊錢左右的收益。我們60%的收益直接由老百姓拿走,剩下40%交給村集體,村集體根據老百姓服務的質量,有20%是要返還給老百姓的。”

再過半個多月,一期的五套民宿就全部營業了,徐德清在民宿裡做飯,加上扶貧超市和公益性崗位收入,今年肯定脫貧了。

山陽縣三槐村貧困戶徐德清:“我可以照顧老公,也可以照顧孩子,比較近比較方便。一個月能收入3000塊錢。

貧困戶在村裡實現了就業,呂海馬要乾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壯大村集體經濟。他發現很多老百姓家裡都有原生態蜂蜜,但往往到了第二年春天還是賣不出去,於是他自己就開始搞推廣、做銷售。

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這是我昨天剛剛收到的三顆老槐的註冊商標,昨天才真正下來。有了品牌、有了生產許可證,就能真正進入電商和超市進行銷售,老百姓才不會擔心他的蜂蜜有產量沒有銷量。”

為了節約成本、增加利潤,呂海馬還聯繫到了西安的企業代工包裝,這樣,一斤原蜜從原來的40塊錢賣到了80多塊錢。

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我們去年賣出去一萬六千多斤,幫村集體也是掙了有將近30萬元的利潤。”

這筆不多的收入,讓“空殼”了好幾年的村集體經濟做實了。有了本金,村上建民宿、搞種植、帶動貧困戶增收,產業發展開始走上正軌。到去年年底,山陽已經實現了2.95萬戶10.43萬人的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了1.02%。現在三槐村就剩下了8戶貧困戶,在產業帶動下今年將全部實現脫貧。

山陽縣三槐村第一書記呂海馬:“我希望三槐村就像我心中的那個樣子,都市的人來看看這是脫貧以後的田園牧歌,都市人感受到這邊的溫馨的同時,村裡面也真正富裕起來,沒有貧困的三槐村才是一個真正的世外桃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