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說,人的年紀就像鐘錶上的時針,慢得使你幾乎感覺不到它的移動,但一天天一年年的,總有一天你會驀然一驚,已經到了中年。
人是怕老的,怕肩膀抗不了重擔,怕還沒做好準備就要去面對醜陋的現實。
但人生很妙,越老越妙,因為有些風景只有到了某個年紀才懂,有些活法只有在特定的年紀才能體驗萬分。
三十而立
立
志
孔子說:“三十而立。”很多時候我們理解為立家立業,其實孔子所言並非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在三十之前,孔子勤勉學習,去追求,去尋找,積累到一個階段,他才明白一生所求。周遊列國,傳授為人之道:仁義禮智信。
三十而立,立志。大理想也好,小願望也罷,到了三十的關口,人必須有方向。也許志向未來會修正,會改變,但在此時此刻,有了志向,就有了腳跟。
立
身
甲骨文中,立是一個人端正地站在地面,立正直之身。
也許你會有個疑問,正直年少不就立了嗎?但那時的正直是透明的,單純的。而三十歲,已完完全全站在社會中去,經歷失敗,也遭遇磨難,磨爬滾打中我們知曉天下沒有毫無困難的事。
若如此還能正直,不偏不倚地立於世,不偏不倚地對待生活,方才顯出正直之可貴。而這並不容易做到,故而三十而立,立正身。因為人生可以不完美,但必須正直。
立
言
古人說:“立德立言。”好的德行之後,是談吐乾淨。
人生總有不順遂,二十歲時面對是毛躁莽撞,心直口快。到了三十歲,見得多了,也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了,與其急於表達不滿,發洩情緒,不如學著守住本心。
因為一言一行折射著一個人的修養,立言守言,話前三思。所以馮友蘭說,三十而立,言行得當是相當重要的。以言守心,談吐乾淨。
四十而不惑
名
利
李宗盛在《凡人歌》裡唱:“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
平凡人難免會被世間金錢迷惑,被花花世界蠱惑。但要說沒有慾望,不為創造更好的物質生活,在四十的年紀,上老下小的,要做到太難了。
四十不惑,並不是不要物質名利,而是說控制慾望,把繩子牽在自己手中,君子役物,而不是被物所役。四十而不惑,不輕易被物質迷惑,不輕易接受誘惑。
社
交
人生四十,酒局飯局不會少,畢竟人在江湖飄,身不由己。
但這個年紀,朋友是越交越多,但知心人卻越交越少。既然如此,不如減去無意義社交,無礙的飯局,刪除無關緊要的人。
剩下的時間,花在家人好友身上。剩下的精力花在自己身上,學習、閱讀、關注內心。沉穩的年紀,人不單單是外面的需求,更需要的是內心的滿足。
幻
想
年輕時,未來是五彩斑斕的;到了中年,未來是現實的色彩。
後面有頭也不回汗也不揩往上爬的年輕後輩,再仔細看看,腳下還有好多塊絆腳石,一不小心可能就把自己磕碰得鼻青臉腫。
四十不惑,放下不切實際的幻想,認清自己,做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平凡也沒有什麼不好,把平凡的生活過好就是幸福。
五十知天命
圓
缺
人生五十,這半輩子也許經歷了歡心失意、遺憾落寞……明白人生不是圓滿,而是圓缺。
猶如天上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生活不會事事如意,但也不會事事不如意。但面對人生圓缺,年輕與年老時的感受是不同的:年輕時看得輕,年紀大了才看得重。
因為那是經歷過一次次的陰晴圓缺,才等來的一次圓滿。人生五十知圓缺,更懂圓之珍貴。
得
失
蘇東坡的前半生很得意,做過高官,經歷過繁華恩寵。也失意,屢遭貶謫,走過無數窮山惡水。
失意時,他曾把酒問青天,“明月幾時有?”人生幾時如意?此時的東坡難掩內心鬱憤,沒能真正看開。
被貶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年近五十,一場大雨攪了遊玩的興致。忽地“料峭春風吹酒醒”,人生風雨經歷過了,執著過了,就該醒了。人生五十知得失,看開了,也就能“也無風雨也無晴。”
離
別
電影《第一次離別》中,小女孩凱麗要去城裡讀書,問媽媽,能不能把好朋友艾薩也帶走,凱麗很傷心,因為媽媽說:“不行的,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離別。”
年少面對離別,不想,不要,無能為力了就大哭一場,情緒簡單直白。人至中年時面對,難受得就像一個錘子捶在胸口,喘不過氣。
等到半生過去,一次次生離死別的累積,才深刻體會到人生就是一條漸離漸別的路,才懂放開。不僅看開,也學會了放開。
最後分享陳奕迅的一首歌《苦瓜》。
因為人生的路,就是吃苦瓜的路。三十歲知道苦,還是要吃,因為三十而立,人生才開始不久。
到了四十,苦瓜就是一種平凡的味道,生活必然有苦。五十歲半生已過,才在苦中吃出甜味,看開,也放開。
所以不用著急,三十也好,四十也罷,無論哪一個階段,都有各自的風景,各自的妙處。我們慢慢體會,慢慢欣賞......
物道精緻生活:每晚7點,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跟著物道,把日子過成詩。
原標題:《在中國,這才叫三十而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若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