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最初,刘邦刚举兵反抗秦朝的时候,队伍是十分弱小的,基本上都是些同乡和亲友组成的团队;不过,刘邦的队伍越来越大,最终在和项羽分庭抗礼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胜出,坐上了皇位。

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不知你发现没有:刘邦的核心团队中,除了张良、陈平等少数一些人是后来加盟的,其余大部分都是刘邦早在沛县时结交的“狐朋狗友”……

都有哪些人——

最能拿出手的,萧何算一个,他是县主吏掾,排不上号的『秘书』;其次是在县衙基层当差的夏侯婴,他负责养马赶车;再有就是贩夫走卒之流,比如樊哙以杀狗贩卖狗肉为生;还有一些没什么正经营生的,像周勃整天吹吹箫,偶尔也去人家丧事上吹一吹。

总之,刘邦这些朋友当中,大多数都不被旁人看好的……可就是这样一帮“狐朋狗友”,在刘邦起义之后,却个个都成了治国统帅的人才?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看似“狐朋狗友”,却个个不简单。

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身份卑微,但是却都不是等闲之辈。

比如樊哙,别小看他只是个杀狗的,他力气很大,而且勇猛过人。单凭这一点,他当一个将军也就不在话下了。

萧何也是如此,虽然县衙的一个官吏,但是他却写得一手好公文,而且擅长管理。

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第二,起点不代表终点。

刘邦这些亲友当中,他们的起点确实很低,毕竟没有谁生下来就会干所有事,打仗也是一样,刚开始没经验,只要多上战场打几次不就会了嘛。

樊哙、周勃、卢绾等人刚开始确实不怎么懂打仗,但是时间一久,他们在实战中就学会了,满满的自然就成将帅之才了!

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再加上随着刘邦势力的扩大,不断的有新人才加盟,诸如张良、陈平等人,在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熏陶影响之下,很容易带动整个刘邦集团素质的提升,如此一来,不断的学习改进,再普通的人也足以逐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将领了。

第三,时势造英雄。

若不是他们生逢乱世、走投无路,他们怎么会有机会建功立业,怎么会有机会强大自我、最终封侯拜将,成为西汉开朝功臣?

所以说,反倒是这种绝境,造就了他们,激发了他们无穷的潜力,磨砺了他们的意志,最终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了治国统帅之才!

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当然,刘邦以及众人最终的结局也不太好,这是后话,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他老婆(吕后)独揽大权,导致刘邦晚年被架空不单止,还开启了汉朝“外戚干政”的顽疾!

身在小小沛县,刘邦那些“狐朋狗友”,为何都成了治国统帅之才?

就连刘邦自己也在吕后的“苦苦哀求”下……为了懦弱儿子刘盈不用上战场而御驾亲征英布(与韩信、彭越合称“汉初三大名将”),虽说平定了叛乱,刘邦自己也负伤,死在回京的路上……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自己身边哪位『狐朋狗友』是潜力股呢?

--end--

本文为笔者原创或友人撰写后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可随时私信通知我删除,给您造成困扰,深表歉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