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編者按:此文是察哈爾學會首席研究員、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於洪君

的一篇舊作,原文發表於人民網(2013年6月25日)。此為第一篇,帶領讀者回顧古今中外對“黨”的界定,以及歐美國家政黨發展的歷程。今日讀來,仍有啟示。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於洪君

01

“黨”字在古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

第一,“黨”指的是古代地方組織,五百戶口人家為一“黨”。《周禮·地官·大司徒》中說,“五族為黨”。鄭玄注:“黨,五百家。”

第二,“黨”還表示處所。《禮記·玉藻》中說:“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十五引王念孫曰:“黨,所也,謂君所坐之處。”

第三,“黨”有親族之意。《禮記·坊記》中說,“睦於父母之黨”。鄭玄注:“黨,猶親也。”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第四,“黨”還有朋輩之意。《論語·公冶長》中說:“吾黨之小子狂簡。”

第五,“黨”也可用以表示幫派、團伙、同夥,即“朋黨”。《左傳·僖公十年》中說:“遂殺鄭、祁舉及七輿大夫……皆裡、之黨也。”《左傳·文公六年》中說:“陽子,成季之屬也,故黨於趙氏。”這裡的“黨”都是指結成幫派或團伙。《論語·衛靈公》中“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國公杜公墓誌銘》中“喜士容物,群而不黨”,均繫結成幫派、團伙之意。

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封建帝王都十分警惕“朋黨”現象。漢武帝時期制定的“阿黨附益之法”,目的就是要對朝中大臣和地方官吏同諸侯王“結黨營私”行為嚴加防範,並進行嚴厲打擊。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大清律,也都有嚴格處置和打擊大臣、官宦“私植黨羽”的各種規定。此外,在封建統治秩序下,“朋黨”往往也是不同政治勢力明爭暗鬥、相互指斥和誣陷的口實。例如唐朝的牛黨、李黨,宋朝的元祐黨人、元符黨人,明朝的東林黨人,都是政治鬥爭中獲勝一方強加給敗北者的貶稱。敗北者往往也因背上“黨人”、“朋黨”的罪名而遭受殘酷迫害和嚴厲懲罰。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黨禍”,即“黨錮之禍”發生在東漢桓帝、靈帝時期。這是當時的宦官集團以“結黨”之名打擊、迫害政敵的典型事件。桓帝時,司隸校尉李膺等人和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品核公卿,議論國政,導致宦官不滿。宦官們捏造謊言,誣陷李膺等誹訕朝廷,致使李膺等二百餘“黨人”被捕下獄。李膺等人後雖獲釋,但遭受“黨禁”制裁,終生不得為官。此為第一次“黨錮之禍”。靈帝即位後,外戚竇武執政,重新起用“黨人”,並與太傅陳蕃合謀誅滅宦官,但不慎事洩被殺。此事發生後,靈帝在宦官侯覽等挾持下,先後下令收捕處死、懲治李膺等數百人,並下令凡“黨人”門生故吏、父子兄弟,均免官禁錮,連及五族,史稱第二次“黨錮之禍”。“黨禍,東都最慘”之說由此而來。這裡提到的“東都”,說的就是東漢時期。

02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現代生活中所使用的“政黨”一詞來自西方,是從外文翻譯過來的。

“政黨”英文為“PARTY”、法文為“PARTI”、德文為“PARTEI”、西班牙文為“PARTIDO”,均源於拉丁文詞根“PARS”,本意為“一部分”,後引申為一個社會群體、一種政治組織,即代表一定階級、階層、集團或社會力量,擁有固定的組織形式、明確的綱領和目標,併為維護特定利益、實現政治主張而為取得政權而鬥爭,或以執政參政方式開展活動的社會政治組織。

政黨起源於西方,但並非古已有之。

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政黨,是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是與資產階級民主自由人權思想相對成熟相聯繫的,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階級利益、階級矛盾發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衝突和政治鬥爭不斷激化的必然反映。

從世界政黨政治的歷史看,政黨作為代議制民主的重要標誌,首先產生於英國和美國,這與英美兩國政治制度最先發育,議會體制較快成熟密不可分。

在英國,17世紀資產階級革命時,封建貴族與工商業資產階級以及新貴族之間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相當激烈。17世紀70—80年代,上述兩派圍繞王位繼承問題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集團,一個代表封建貴族和大資產階級,另一個代表工商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當然,這兩大集團當時組織上並不穩固,派別成員思想認同也不強烈,甚至不願承認派別立場。兩黨後來的名稱“託利黨”和“輝格黨”,是雙方在相互攻訐和責罵中由彼此強加的。“託利”(TORY)源於愛爾蘭語,本意為打家劫色的天主教匪徒,而“輝格”(WHIG)源於蘇格蘭語,是指殘殺天主教教士的長老會派強盜。然而,正是這兩個不雅之詞,後來被爭鬥雙方接受,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兩大政黨的黨名。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當時,這兩大政黨內部還各自存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勢力團伙。由政府大臣和宮廷官吏組成的團伙被稱為“宮廷黨”,來自農村而且沒有官職的鄉紳議員構成的團伙被稱為“鄉村黨”。因利益不同,託利黨和輝格黨內部的“宮廷黨”和“鄉村黨”經常發生衝突,這種衝突往往與託利黨和輝格黨的權力爭奪相互交織,因而錯綜複雜。雖然總體上說,託利黨和輝格黨的鬥爭是當時英國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但兩黨內部“宮廷黨”或“鄉村黨”超越黨派之見,與對方政黨中的同黨聯手對付執政的託利黨或輝格黨的情形亦不少見。這說明,英國近代史上出現的這兩個早期政黨還未發育成熟。英國近代史上的政黨轉變為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後來又經歷了很長時間。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如今活躍在英國政治舞臺的主要政黨是保守黨、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當年的託利黨和輝格黨早已在推陳出新的歷史大潮中脫胎換骨。託利黨即是今天的保守黨,輝格黨變成了後來的自由黨。20世紀以前,保守黨、自由黨一直輪流執政。工黨崛起後,逐漸取代自由黨在兩黨格局中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與保守黨輪流執政的不再是自由黨,而是後起之秀工黨。自由黨為求生存,時而支持工黨,時而與保守黨結盟,1988年又與社會民主黨合併,改組為今天的自由民主黨。2010年,自由民主黨與大選中獲勝的保守黨達成協議,共建聯合政府,由此成為聯合執政黨。正是針對這些情況,有人將英國的政黨體制稱為“兩個半政黨”體制,不無道理。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尚無政黨,政黨政治是建國後逐步發展起來的。1787年,圍繞著批准憲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形成兩大勢力集團。以漢密爾頓為首的保守派主張將國家權力集中於聯邦政府,實行較高程度的中央集權,被稱作“聯邦黨人”。以傑斐遜為代表的民主派主張擴大民主權利,反對上述主張,被稱作“反聯邦黨人”。這兩個政治上迥然有別的集團,構成美國最早的兩大政黨雛形。1792年,傑斐遜創立民主共和黨。1800年總統選舉時,他充分調動黨的力量,成功當選,政黨作為選舉工具的特殊作用第一次得到顯現。自那時起,美國曆屆總統選舉均以兩黨分別組成的選舉陣營為基礎,最後根據候選人得票多少定輸贏。兩黨輪流執政模式由此略具雛形。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1812—1814年間,聯邦黨人在英美戰爭中策劃分裂聯邦,陰謀敗露走向瓦解,民主共和黨一黨獨存。1825年民主共和黨分裂,亞當斯等人另立國民共和黨。1828年傑克遜等人成立民主黨(1840年正式使用這一黨稱)。1834年國民共和黨改稱輝格黨。但輝格黨1852年大選失利,部分人士另建自由土壤黨。1854年,這些人聯合北方反對奴隸制的民主黨人和輝格黨人建立共和黨。至此,民主、共和黨相互對立,通過競選輪流執政的政治格局得以確立,直至今天。

如果不就輪替執政而就政黨數量而言,美國也是“多黨制”國家。因為美國曆史上一直存在第三黨。譬如右翼方面,1948年前曾出現三個進步黨。1848年、1968年民主黨兩次分裂,相繼出現過州權黨和獨立黨。1995年佩羅創立過改革黨。左翼方面,1826年成立過反共濟會,1840年成立過自由黨,1887年成立了美國社會主義勞工黨,1891年有過平民黨,1901年成立了美國社會黨,1921年成立了美國共產黨,1938年託派建立了社會主義工人黨,1996年出現了綠黨。(詳見張立平:《美國政黨與選舉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151、154—163頁。20世紀30年代還出現了異常活躍,因種族主義、法西斯主義、恐怖主義兼於一體而臭名昭著的“三K黨”。)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由於政治設計對小黨不利,兩大政黨共同擠壓,美國的第三黨始終無法躋身政治主流。據統計,1840—1860年間10次選舉,170位第三黨候選人當選國會議員。1870—1900年間10次選舉,第三黨候選人當選國會議員的減少到137人。1946—1996年間半個世紀內的選舉中,只有14位第三黨人士進入國會。(參見張立平:《美國政黨與選舉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48頁。可見,第三黨無論性質如何,作出什麼樣努力,都不可能根本影響美國的社會生活和政治進程。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更多地還是被視為“兩黨制”國家。)

03

英美兩國“前車之鑑”對歐洲國家後來代議制民主和政黨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國家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相繼產生許多具有不同社會基礎、不同組織形式、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政黨和社會政治組織。有些國家政黨如林,在多黨制的路上走得很遠,形成“極化多黨制”。法蘭西第三、第四共和國、德國魏瑪共和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意大利,因實行“極化多黨制”,成為多黨制不成功的典範。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法國在18世紀資產階級大革命時期,政黨政治就已經相當活躍。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別和組織“你方唱罷我登場”,至今仍讓人有眼花繚亂之感。其中名聲遠播的有雅各賓派(雅各賓俱樂部)、吉倫特派(吉倫特黨)、山嶽派(山嶽黨)、斐揚派(拉法耶特派)、岔激派(瘋人派)、平等派(平等會)、正統派、新山嶽黨、秩序黨、四季社等。在這些令人無法辨識的政黨和社會政治組織中,已經不乏空想社會主義者和早期無產階級密謀家的革命組織,如平等派、新舊四季社等。國際工人運動史上最早的政黨之一、法國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法國工人黨,就是在1879年誕生的。當然,此時距離法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雅各賓俱樂部成立已經整整100年。

法國大革命後政黨政治實際上長期處於混亂狀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政黨數以萬計,每次選舉都有20—30個政黨參與競爭。因政黨太多,得票分散,任何政黨都無法單獨組閣,只能由幾個得票相對較多的黨聯合執政,結果議會權力越來越大,政府能力越來越弱。1875—1940年間,法國政府更迭107次,政府平均壽命7個月。第四共和國時期,法國政治體制有所調整,但政黨多如牛毛情況依舊。共和國存在18年,總共更換18位總理、26屆內閣,其中最短命的政府只有2天。德國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政黨同樣過多過濫。1919—1928年9年間共出現15屆政府,政府平均壽命不到7個月。(參見王長江、姜躍等:《現代政黨執政方式比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頁)

經過19世紀資產階級革命風暴的洗禮,特別是後來兩次世界大戰的滌盪,歐洲國家政黨政治格局總體上趨於穩定。歷史上曾經赫赫有名的政黨,有些已退出歷史舞臺,被人們所遺忘,或者僅僅記錄在歷史文獻中,如意大利的燒炭黨及其後繼者青年意大利黨、墨索里尼的國家法西斯黨。德國的進步黨、中央黨、德國人民黨、德意志人民黨、德意志民族人民黨,希特勒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納粹黨)等,亦屬此列。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有些歐洲國家的老黨生命力很強,至今仍活躍在本國代議制民主的大舞臺上。這樣的政黨有:愛爾蘭的新芬黨、工黨;比利時的基督教社會黨、弗拉芒自由進步黨、社會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法國的激進黨、社會黨;荷蘭的社會民主黨、中間黨、民族聯合黨;挪威的保守黨、自由黨、工黨;瑞典的社會民主工人黨、溫和聯合黨;瑞士的社會民主黨、基督教民主黨、自由黨。此外還有葡萄牙社會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這些黨的歷史都已超過一個世紀。弗拉芒自由進步黨的歷史已經長達167年!這些百年以上老黨如何與時俱進,永葆青春,哪些經驗值得研究和借鑑,需要認真分析和思考。

總之,自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來,除20世紀30—40年代一些國家遭受法西斯統治、60—70年代希臘發生軍人政變外,以多黨制為主要特徵的政黨政治,始終是歐洲國家最基本最普遍的社會政治現象。與美國不同,歐洲國家大都沒有建立“兩黨制”,而是實行英國式的“兩個半政黨制”,或者是德國戰後的“溫和多黨制”。後一種政黨模式還更多一些,即在多黨並存情況下,兩個或幾個主要政黨輪流執政。有時則以選舉中獲勝的政黨為主,聯合盟黨共同執政。其他小黨擁有長期存在和發展的空間,但只能起“政治陪襯”作用。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 方柔尹 徐坤陽

愚君看天下 | 黨、政黨、政黨政治、政黨政治研究及其他(一)

愚君看天下 | 疫情下深刻認識人類社會安危與共的本質屬性和時代特徵

愚君看天下 | 國際舞臺上,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