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草甸子里的蚂蚱很多,我割草没成绩,捉蚂蚱很有成绩。中午,爷爷点起一把火,把干粮烤了烤,又烧熟了我捉的蚂蚱,蚂蚱满肚子籽儿,好香。”—莫言《大风》

在农田里捉蚂蚱,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不懂事的小孩子听闻老人们说起蝗灾,都不肯相信人们会对这些堪称美味的虫子束手无策。

如今,铺天盖地的蝗虫飞过非洲大地,它们啃食植物的茎和叶,并且繁殖能力非常强,几乎蝗虫飞过的地方便颗粒无收。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01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虫灾向来都是农民的克星。

翻看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你会发现虫灾会同王侯将相的厮杀一起被郑重地计入史册。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听全文!


■ ■■■■

推荐书籍:《读懂春秋,就读懂了当下》

作 者:小马连环

推荐理由:《春秋》记事,它是先民留给我们的经验记录。时间滚滚向前,却又总如车轮一样,不断循环。

隐公五年·六,螟。

螟是一种蛾类的幼虫,它们潜伏于稻子的叶和茎部,蛀食稻子的茎髓,《尔雅》中对这种昆虫的注释为“食苗心,螟”之谓也。

桓公五年·八,螽。

“桓公五年·八,螽”,古人螽、蝗不分,此处所记载的螽极有可能就是一种蝗虫。而就在蝗灾出现前,鲁国还设祭求雨,难怪古人有“旱极而蝗”的俗语。


在没有杀虫剂的年代,一场虫灾简直要收割一代生命。《三国演义》中就有记载,汉末动荡,各方军起,又恰逢蝗灾,农民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朝中权贵不在少数的也只能找寻野草、树根勉强果腹。

天灾与人祸,往往没有界限那么明晰。此次非洲蝗灾,虽说是干旱、全球气温升高引起的,但全球气温的升高,恐怕人类难辞其咎。而且人类环境的破坏,对蝗虫天敌——鸟类的无限度捕杀,让蝗虫的繁衍获得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造成蝗灾的重要原因。

漫天的蝗虫,我们同情灾区的居民,但也要反省——他们在替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局部买单。


02

个体是历史长河中的沙尘,看似随波逐流,但结结实实,我们又在一起共同决定河流的走向。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听全文!


■ ■■■■

推荐书籍:《人类的故事》

作 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方龙

推荐理由:豆瓣8.5,通俗易懂的经典世界史,看人类如何创造历史与文明。

新冠疫情还在持续,没有人知道这场让全国人民闻之色变的“流感”什么时候结束。越来越多的证据将此次病毒的中间宿主指向穿山甲。因为不知由头的“医学”谎言,穿山甲被大量的捕捉,剥鳞、食肉。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让我们为之振奋的是,疫情发生后,各地方政府纷纷出手,立法对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说“不”。另外,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也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相信很快,包括穿山甲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都会得到人类法律的保护。

但如果人类的意识不转变,不把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等同于“自我保护”式的自觉意识,那对整个人类而言,来自自然环境的威胁将时刻存在。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不吃野味,很好,但还不够。我们还要不断自我追问,是否还在用一次性的塑料制品、一次性筷子?是否使用一些过度包装的产品?是否可以节约更多的水资源?

请记住,我们不止于历史的过客,也不止于灾疫的受害者。


03

有专家预测,关于此次疫情抗战的结果,可能是新冠病毒转为“慢性”疾病,与我们长期共存。很多人对这种结果表示担忧,但实际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川流不息、来自自然和人类内部的状况不断,而我们生于太平盛世,少有对生命的威胁,简直是天大的恩赐。

翻看离我们最近的二十世纪,那些骇人听闻的灾难和神秘的历史事件,纳粹大屠杀、刺杀总统、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它们犹如一个个遥远的传说,然而它们曾真实地发生,不同国别、不同肤色、无以计数的人被卷入它们。时间抚平了伤痕,让人们忘记的伤痛和恐惧,那些事件中的人们变成数字、变成符号、变成印刷品,我们会遗忘,但我们也会铭记,铭记勇敢者的勇敢,铭记善良者的善良。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有声阅读-188期 | 困境亦有裂缝,那是我们冲出去的地方

▲ 扫一扫或长按二维码听全文!


■ ■■■■

推荐书籍:《二十世纪世界灾难与神秘事件》

作 者: 央视精品纪录片

推荐理由:新世纪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忘记了人类生存曾经的艰难,居安思危,那些骇人听闻的事件离我们并不遥远。

全球风靡的美剧《权力的游戏》中,不同的人低吟着同一句谚语“凡人皆有一死”。它是一个事实,也是一种信仰。中国也有一句名言与它相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它们无非是每个个体都在探索的生的态度。

人,是一个坚强的物种。像是一粒种子,没有裂缝,也能顶开水泥、砖块,向着生的方向。我们未必人人都能成为盖世英雄,但每一个向上而生的生命都值得歌颂。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个先来,但今天的“我”值得再活一回,这可能就是有底气的答案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