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事故,變成了故事

一聽 回憶再現

女兒10歲生日那天,很多朋友在家裡為她慶祝,按照習俗,滿十比寒生更為重視。中午吃飯後,就給了她50元,讓她請同學和朋友一起到遊樂場自由玩耍。這是早早就答應她的,同時讓我騰出精力照顧家裡的客人。於是那天下午,兩群人各自玩耍,傍晚的時候,大人們還在家裡娛樂,女兒回來了。

她到我跟前說了一句:“媽媽,我玩累了,想睡覺,晚上我不吃飯”。我想,她玩了一整天肯定是累了,便沒有多想就同意了。

第二天早上起床後,她看見我,有些閃躲,遠遠地對我說:“媽媽,今天我不梳頭。” 我覺得奇怪,每天早上她都是主動找我幫她梳頭,而且她頭髮又多又長,必須要扎辮子。於是便反問:“為什麼不梳頭?”女兒開始吞吞吐吐,神色明顯不對。我感到不對勁,就說“不行”,同時叫她過來。

正準備梳頭時,發現頭頂有一處頭髮粘在一起。仔細一看,是已經幹掉的血跡,再撥開頭髮一看,頓時嚇軟了,女兒頭上有一條不短的傷口。我馬上問她這是怎麼回事,女兒這才告訴我,昨天在遊樂場開賽車的時候發生了意外,車子撞上了欄杆,頭被狠狠地撞傷,流了很多血,當場就暈了過去。我已來不及多問,馬上帶她趕去人民醫院。醫生檢查後說,已經過了最佳時間,所以不能打破傷風針,也不能縫線了。醫生質問我為什麼不早點送到醫院,因為過了一個晚上,只能上點藥,做了簡單的處理。

醫生的話加重了我的擔心,感到更加自責與難過。走出醫院,我才問了她更多的細節:“你受傷後,遊樂場的老闆是怎麼處理的?”

她回答道:“當時就暈了過去,什麼都不知道了。醒來後,只看見同學們都已經嚇哭,老闆娘幫我洗了洗衣服上的血,給頭上的傷口抹了些菜油,說是可以止血。”

我越聽越著急,火冒三丈,拉著女兒就要去遊樂園找老闆!就在這個時候,女兒說:“媽媽,當時醒來後,我馬上就問了自己一個問題:1+1是不是等於2?是。我還沒有撞傻,就沒有那麼害怕了。”

聽到女兒這個啼笑皆非的問題,我的情緒一下緩解了許多,她在用她的方式安慰我,讓我更加自責難過。

回到家裡,越想越難過,越想越自責,當了十年的媽媽,這次“翻車”了!我對女兒要求太嚴厲,這次是教訓,更是警醒。生日之後好幾天,我一直在深深地自責和反思,並第一次寫下教育孩子的反思日記。


反思節選

A:為什麼回家不給我講實話?

B: 我怕你吵我!

A: 你覺得媽媽經常吵你嗎?

B: 凡是我做錯事了,你都會吵我,有時還吵得很兇!

A: 對不起,媽媽沒有意識到這點。

在孩子成長的路上,我自認為給了她很多的肯定與鼓勵,但沒想到那些嚴厲的批評卻讓她留下如此害怕的印象。挨批評的結果只留下了害怕,怕挨批評的結果是不說實話,以至於無法判斷事情的嚴重。這既不是我批評孩子的初衷,也不是目的。

以後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得先冷靜!切記!!!

二聽 真心互現

潘校:當時為了不挨批評,你在想什麼?

雅月老師:其實這個事故背後還有故事呢,受傷清醒後,我一直在安慰已經被嚇呆的夥伴,還帶他們吃了蛋糕。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怎麼樣才不會被你發現,獨自思考良久,計劃回家就睡覺,第二天很早就起來,再洗個頭,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不梳頭,你就不會發現我受傷了,瞞一天是一天。只不過睡過頭了,我起來的時候,你已經起床了,於是計謀失敗。

潘校:天啦!幸好你睡過頭了,洗頭後,傷口會怎麼樣,我不敢想象。

雅月老師:你看,我們的腦回路不一樣。對於錯誤,大人覺得不需要去理解,只需要被糾正。但小孩非常在意“你是不是理解我為什麼會犯錯以及犯錯後的心理活動”。一個十歲小孩在受傷後想著的不是尋求安慰,而是想方設法不讓大人知道而免於責罵,是挺可憐的。

潘校:作為父母,首先擔心的肯定是你的安全。你頭上的傷疤至今還在,像是一個永久的提醒。從那以後,每當面對衝突時,我就會自我提醒,嘗試用“時間緩衝”讓你先“面壁思過”,我也平息怒火,把情緒和事實分開。如果你已經意識到了錯誤,我就不再指責,有道理時還給予肯定。

這次受傷不是你的錯,是媽媽沒做好,是遊樂場的老闆犯錯,而你卻認為是自己的錯誤,從而無法判斷這件事可能對你帶來的影響,也不願意尋求幫助。所以之後我都特別注意從具體實例中教你判斷“什麼是錯誤?什麼是問題?”再教你分析它們可能帶來的後果,這樣你的意識就一點點建立,是非觀念和判斷能力就慢慢形成。

雅月老師:媽媽你還不知道吧,當我聽到醫生說已經不能縫針時,心裡可開心了,因為我覺得縫針很痛又很醜……

潘校:……


三聽 教育灼見

對立的是問題,而不是我和你

沒有人會故意犯錯,即便是心智不成熟的小孩子。有些錯誤的形成是在過程中某一刻心理情緒發生偏差,比如恐慌,比如害怕,才做出了另一種選擇,最終導致錯誤的結果。真正有效的糾正,是知道孩子在哪一刻發生了情緒偏差,為什麼偏差,才能消除產生偏差的原因。這其實也是一種同理心,家長也需要同理心。

因此面對孩子犯錯或遇到問題時,如果家長給孩子一種“I feel you and I am with you ”的感覺(我能理解你,我和你站在一起),孩子就不會被迫選擇跟父母站在對立的兩端。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知道:對立的是問題,而不是我和你。任何溝通的第一步,就是“確定我們現在正在共同解決同一個問題”。

可惜家長有時也沒有搞清楚這個分別,只要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就覺得是孩子的問題,不由分說就先把孩子批評責罵一頓。孩子的心理活動就從“我遇到了問題” 變成 “原來我才是問題本身”,這種被“審判”的感受讓他們失去了對父母的信心,也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害怕會讓真相更遙遠,只有擁有了不被“審判”的安全感,才會放心坦誠自己,即便大人也是如此,更何況是小孩。

十歲的事故,變成了故事

十歲的事故,變成了故事

正確對待錯誤,錯誤的別名叫進步

解決問題才是目的,批評只是手段。如果因為批評讓孩子失去了暴露問題的勇氣,那麼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因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承認問題的存在。不承認問題,不懂得求助,這是中國孩子的弱勢。

從孩子的角度,因為從小被要求做一個完美的小孩,對瑕疵有一種恐懼,覺得瑕疵是一種錯誤,所以問題會被當作錯誤一樣極力掩飾。但錯誤是事情的屬性,不是孩子的屬性。我們要教會孩子努力奮進,但同時也需要告訴他們不完美是可以被允許的,犯錯是正常的,是走向完美的必經之路,而完美是動態的。

每一個錯誤都可能產生一個正確的認識,每一個不足都隱藏著一個改正的機會。錯誤在過去的行為中產生,但可以在未來的行為中重生,那麼它會變成進步。

重要的是,家長不要把事件的錯誤轉化成孩子的挫敗感和恐懼感,這樣,他們便沒有信心和能力去改變錯誤的價值。只有當孩子能夠正確對待錯誤,才會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對犯錯的恐懼,誠實地面對自己,坦誠地承認不足,自然地尋求幫助,變成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