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为什么不修筑长城抵御外敌?

千从甲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开看看蜀汉的地形是什么样的,蜀汉的国土疆域所在地是益州,益州有分为汉中,巴,蜀,南中四部分,也就是今天四川重庆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汉中一带,这一带自古以来都是群山峻岭本身就是及其险峻,只要守住一个路口,就完全可以将外来侵略的挡在门外,又何必再花费更多的钱财来建造长城,当初曹魏攻蜀时,蜀军便是死守剑阁使得钟会大军无法前进,如果不是邓艾奇袭成功,蜀汉还不会如此早的灭亡。

而且,从刘备时代起,蜀汉定立的目标就是恢复大汉,而建立长城便便是要偏安一隅,这与自己的既定目标不符合,所以后来的继任者也是不会修建长城的。



微谈历史君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缺乏历史知识

根据三国时代的地图,实在想不出蜀汉需要修筑长城的理由

01、长城的主要作用是用来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入侵

曹操占据在北方,与游牧民族接壤全是曹魏,而曹操在治理胡族那可是毫不手软,即使曹操却世后,曹丕、曹芳还是司马家的,其实力都是吊打周边的少数民族。

匈奴算牛B吧,抢走了蔡文姬,曹操爱才,一句话就上演了一曲“文姬归汉”的好戏。

乌丸想造反?柳城一战,曹军大将张辽斩杀蹋顿,彻底解决北方草原上的这股强大的势力。

高句丽屡屡侵犯魏边境地区,魏即派将军毌丘俭率兵讨伐,攻占丸都城。 把高句丽国王追得抱头鼠窜。

鲜卑一直到畏惧曹操,一直到曹操死,都不敢造次,轲比能顺从地接受了曹魏的封赏,接受了自己只是曹魏的一个“王”的臣子角色。稍有一点动静,就不断的军事打击,政治利诱,离间瓦解,拉弱攻强。连暗杀这种用段都用上,硬是把鲜卑收拾得服服帖帖。


02、蜀汉周边的少数民族

相反,蜀汉领土多与魏、吴接壤,与之相邻的只有西羌,孟获等一此少数民族也在诸葛亮政治+军事给治服了。

西羌隔着个青藏高原,以那个时候的交通状况,也无法入侵蜀汉。


因此,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对外敌者是实力碾压,那些外敌不被打就已经烧高香 ,哪还敢主动入侵?所以长城就失去了固有的作用,因此没有必要修筑长城。不仅如此,自汉武帝之后也没有修长城,东汉也没有修筑过,都是追着外敌打,或者把外敌迁入到关内进行汉化,反而鲜卑入侵中原后,开始修长城抵御其他游牧民族。


歌舞三国


个人观点,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辗转反侧,夹缝中生存。幸的孔明出山辅助,最终建立蜀汉,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那么,蜀汉在为什么不修长城御敌与门外呢,我想原因有诸多方面。

其一,蜀国的大政方针决定。刘备三顾茅庐,问计与孔明,诸葛亮回答:“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计策是夺取益州,荆州,汉中,作为根据地,派得力大将据险而受,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生产,强盛国力。然后从荆州,汉中两路出兵,直取中原,从而一举夺取天下。

其次,经济原因。当时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人口剧减。当时蜀国国力孱弱,无力修筑长城。曹植《白马篇》中“铠甲生虮蚤,万姓以死亡。”

再者,地理原因。蜀国大本营益州,地势险要,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处祁山,都要依靠栈道。可见修长城意义不大,而荆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已修筑坚固城墙,烽火台,无需费时费力。

最后,时机不到。历史上修筑长城都是天下一统,图谋和平。想比较著名秦长城和明长城,秦王扫六合,天下一统,四海升平。才筑长城抵御匈奴。而此刻天下三分,局势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