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哲学在中国拥有极高的地位,不论是从历史方面还是价值意义方面,都是中华民族灿烂而又伟大的精神瑰宝。

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从开头先是强调了哲学对于中国的巨大意义和作用,在其列举的一系列先秦哲学家诸如孔孟、老庄等人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派系。这些派系又大致有三类:儒、道、释。此时与哲学牵扯最多的即是宗教,就像有先人曾说过:宗教就是哲学与上层建筑的结合。我十分同意这一观点,因为宗教向来都是与民众精神心灵相契合的精神状态,可以给予人民一些希望和信心。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具象的哲学思考行为,是人们在宗教的信仰之下,用哲学思考着生活的行为。

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儒教并不是宗教,道教才是。但我不平甚认同,行为道教强调着长生不老,有一种征服自然的野心;道教的代表人物老庄曾提出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理念。先不说道教对于自然的观点是否正确,光看其内部的矛盾就可知一二了。中国哲学传统流并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以达到在未来以哲学代替宗教的想法。

有很多圣人去追究哲学的内在精神,得出了如下结论:人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一个圣人,而成为圣人的至关重要的条件是是否放弃“生”。我认为“生”代表着现世的欲望需求,甚至是生命。若放弃,则是“出世的哲学”;不放弃即是“入世的哲学”。但这两种想法都太过理想化了,把人的七情六欲拒于千里。

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的哲学从表面上看是入世的哲学,但实际上都有,这就体现了我国哲学内容的实用性,在使用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明晰不足,暗示有余。”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一大特性。

中国哲学精神形成的一大重要外部因素是:农本思想。中国作为一个陆地比重极大的国家,理所应当的具有了土地情结。哲学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心理暗示,以及有限的自我鼓励。在历史中,随着时代的不同,哲学的高度还在不断的发展。

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再后来到了近现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哲学思想广泛吸收了外来思想,作为丰富自己的一大手段。明末清初的罗素、杜威访华游学,对中国的哲学理论都有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中国人最让人觉得伟大的一点是,我们重视方法的研究,而不照搬照抄。这种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一直追求着哲学的力量和智慧。生活中,处处有哲学,事事有逻辑,只有不断去发掘事物的共性才能理性的看待生活、看待生命。中国的哲学是历经千百年岁月沉淀下的宝物,我们深知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理性的思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然而正是他们,用生活实践经验,记录了哲学的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本。

以历史发展,看哲学变迁——浅谈《中国哲学简史》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沉默。”则是全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人就是这样,先是有很多想说的,会用自己的一生去说去研究去了解,然后在日后去怀念去回忆和感悟。人总是在稍有了解时夸夸其谈,一旦进入某种深度,你会发现这其中浩瀚无垠知识,宛如夜空中的星,你不知道该从何谈起。对于枯燥的哲学,我仅是这样的浅尝辄止。但我希望,经过岁月的沉淀,我可以在拥有不小的人生感悟时重读这本书,或许会获得更深刻的感情。

End.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