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第2799期文化產業評論

為了發展文化產業,各地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財政支持、產業基金、體制改革等各方面大力扶持文化產業,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其中,不乏“砸重金”“拉流量”的資金獎勵和財政補貼。本期的“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為您逐一道來。

作者| 黃豔如(文化產業評論作者)

編輯| 韋文學

來源|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3099字 | 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4月14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對外發布。政策支持臨港新片區範圍內影視、演藝、數字文化、藝術品、創意設計、出版、文化裝備製造等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全覆蓋”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目錄中的所有大類文創產業中的核心產業,據稱其中涉及的補貼或獎勵標準普遍高於本市最高水平。

問題來了,上海臨港新片區是“有錢任性”,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其他各地文化政策有著怎樣的“錢景”?這些“錢景”真的能換來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前景嗎?

有錢任性,還是把錢花在刀刃上?

作為前景廣闊的朝陽企業,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是文化產業的顯著特點之一。無論是園區運營、項目建設、平臺搭建、作品孵化還是人才培養,都離不開真金白銀。但文化產業的收益也很顯著,在文化作品完成後的批量銷售期和利潤收益期,邊際成本迅速下降,利潤收益快速攀升,由此發展成為了很多地區的經濟支柱產業。因此,如果能在發展初期給予文化產業政策性傾斜、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從長遠來看將有助於文化產業獲得規模效益,在增強地區的文化“軟實力”的同時,切實提升經濟“硬實力”。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面對文化產業這塊“香餑餑”,各地的文化產業補貼和優惠政策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紛紛提出了極具競爭力的財政補貼和優惠政策。其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頗具代表性。

在7000多字的《政策》裡,涉及12個文化細分產業,27條補貼細則,涵蓋影視、演藝、數字文化、藝術品、創意與設計、出版、文化裝備、對外文化貿易、文化金融服務、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引進優質文化企業和機構,幾乎“全覆蓋”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目錄中的所有大類文創產業中的核心產業,更“硬核”的是,每一款政策都具體、明確地點出了補貼力度和優惠金額,句句都是“真金白銀”。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財政補貼力度概覽

可以說,《政策》最大的特點是,資金扶持幾乎涵蓋了文化產業“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從項目孵化、園區建設、文化裝備、內容生產、運營傳播、評獎評優、人才培養、企業上市、金融服務等各個維度都充分釋放了扶持資金的激勵聚合作用,注重可落地和可操作性。和其他地區的文化扶持政策相比,這份政策還有幾個突出特點:

第一,在新興業態扶持上,政策對數字文化產業給予重點扶持,鼓勵企業不斷革新文化產品的生產傳播方式,同時加大了對網絡作品(網絡電影、網絡綜藝等)的扶持力度,體現出對“互聯網+文化”新興業態前景的看好和期待。

第二,在技術應用創新上,鼓勵文化企業將文化創新與科技創新有機融合,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對國際、國內首臺首套的文化裝備項目給予千萬元級的資金獎勵。

第三,在文化產業結構上,政策鼓勵市場主體發起組建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機構,著力發揮稅收政策與金融政策的槓桿效應,充分激發和調動各類市場主體與社會資本在主流文化產品開發與供給方面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同時,不斷優化完善臨港新片區文化產業的上市融資機制和文化金融服務。

第四,在高層次人才培育上,政策高度關注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力爭形成相關領域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的有效聚集,為文化經濟發展提供優質智力要素。

第五,在文化品牌設計研發上,政策加大對文化產業研發創新過程以及創建品牌的支持力度,鼓勵文化企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發設計能力,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文化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創意創新驅動是其興起與繁榮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若干政策》體現出了上海這座城市在臨港新片區發展文化產業的雄心和決心,通過充分發揮“規模經濟”、“範圍經濟”、“網絡經濟”等競爭優勢,力求切實提升規模總量及質量效益,推動文化產業成為臨港新片區城市功能發展的重要支撐。

如何以政策“錢景”換文化發展的“前景”?

競爭戰略之父邁克爾·波特認為:“基於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因此,文化才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必要的財政扶持和激勵,是實現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條件,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重要體現。

近年來,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各省市政府也在不斷加大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扶持和投入,文化產業投資規模呈現較快增長態勢。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部分省市新區給予文化產業的財政補貼政策

通過如上對不同省市新區給予文化產業的補貼政策的梳理可知,隨著文化產業日漸成為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各地對文化產業的財政補貼力度也呈現逐年加大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產業助力各地區經濟轉型升級的作用也日益凸顯,成為了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一支重要力量。

據2019年6月國務院關於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顯示,文化產業增加值過千億元的省(區、市)已有13個,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省超過300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超過5%的省市有4個,分別是北京(9.64%)、上海(6.79%)、浙江(6.19%)和廣東(5.37%),可以說,文化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能走到今天,離不開政府通過積極的財政扶持政策來促進文化市場發展的努力。但在實踐中,文化財政補貼政策同樣也面臨著扶持項目不精準、資金管理鏈條長、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諸多難題。

問題是實踐的起點,也是創新的起點。正視文化產業在財政扶持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就為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為未來指明瞭新的方向。為此,“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有四點建議:

第一,完善文化產業財政扶持資金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堅持以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為導向,從申報立項、資金流向、資金管理、資金產出效益等各個環節對扶持資金支出的全過程、全方位實行監督管理。

第二,不斷提升財政補貼資金的管理流程,打造高效便企的財政資金管理鏈條。通過建立有效的資金管理和執行機制,確保文化產業財政補貼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過程明朗化、高效率化,提高財政補貼政策的執行效率。

第三,建立融合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引導企業、個人以及外資投資和經營文化產業。

適當降低市場準入限制,放寬投資條件,支持各類投資方參與文化產業投資和管理,為文化產業發展吸引資金和優秀的管理經驗。

第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為文化產業發展構築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構建知識產權專利評估機構和評估體系、建立企業黑名單等制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法治保障,從而不斷增強社會公眾對文化產品的信任度和認可度。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你對文化產業政策補貼怎麼看?

歡迎在留言區發表您的看法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主題搜索

文化產業頂尖大號“文化產業評論”,在業內具有廣泛和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得到了全國文化產業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企業、機構、精英從業者的高度關注與大力支持,是國家部委、各地市、文化企業掌握文化產業發展及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

請加主編微信號:7759813申請轉載/加入研習社

請加小助理微信號:whcy006

歡迎給黃豔如打賞,您的支持就是她的動力

“錢景”換“前景”,各地為文化產業砸真金白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