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體認:所謂開肩、開胯容易引起的弊端

人們比較喜歡看拳論,用前人拳論指導自己練功,這也沒錯,但忽略了經驗,練功者親身經歷的經驗。

拳論通常是一種結論,不是指導練功的過程。

人的肌肉、筋腱又不是皮筋,任你拉拽。

肌肉、筋腱是有回縮抗力的,強行開肩、開胯,必會造成相關肌肉、筋腱緊張回拉。

為什麼要用意不用力,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單次站樁時間總是十來分鐘、半個小時,再用意不用力也沒用。

站樁需要疲勞,樁架還不能散,還得收著勁含蓄,含蓄離不開放鬆(不能單純放鬆),蓄著勁去找兩肩、兩胯的分爭,爭中有合。

人有兩次疲勞期,每個人體質不同,不好說站樁第一次疲勞期產生在什麼時間,但這是假疲勞,再接著站下去,第二次疲勞就不要練了。

練站樁,還有一個心理煩躁期,一般出現在半小時、四十分鐘左右,多數人敗倒在這個煩躁期上了。

心煩的時候,不能找勁兒,不能體會什麼開肩、開胯,容易僵,就那麼松著、待著,等不煩了再練。

開始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時候也不能練,因為身體別的肌肉、筋腱容易參與進來。

只有第一個疲勞期之後練最好,等身體再次疲勞時結束。

這時人的內在收縮抗力很低,練習開肩、開胯不容易僵。

我們不能把雙肩、雙跨的分爭理解成用力,它是一種含蓄的開拉,永不丟失前撞回掛、上抬下砸之意力。

這是一種站樁左右松著拉開的一種狀態,為的是求取肩、胯在拳技動作中的活動量,叫活動空間也行。

站樁練到一定深度,肩胯的分爭,涉及到身體左右兩半部分的分中有合,閤中有分,擺好樁架後臂、腿分之不開、合之不動,同時又含蓄放鬆。

在這種情況下,腳下一蹬,背部的力量很容易向手臂、拳掌傳導,手臂的左右定力不夠、老晃,背部的力就出不來。

這樣說,倒不是把發力拳架練死了,它是特定的一種狀態,各種發力狀態之一。

判斷開肩、開胯練的對不對,有一種簡單方法,就是感覺自己兩肩、兩胯之間有沒有肌肉緊張,如果有發硬、隆起之處,說明開肩、開胯的勁兒練過了,有點大,需要松,多用意念之力,少在形上找東西。

站樁裡的好多東西都是時間耗出來的,著急硬拽、硬拉不是好辦法。

從九分意、一分力,漸次過渡到九分力、一分意,最後意力不分,站樁的開肩、開胯似乎應該是這樣練。

這個需要長期的時間,準備好十年樹木的心態,一朝功成,終生受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