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一:基因篇)

一文中,我們提出: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基因,至少,強大的基因能提升你的成功率。大自然的基因是生物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那串遺傳密碼。在產業上,基因其實就是你的組織經過長時間創建和進化而成的積澱。虛的方面講是文化、思維和意識,實的方面講就是技術、數據、人才、客戶等。


很多人跟我叫板說:在新經濟時代,基於互聯網思維的商業模式就不吃你這一套。抱歉,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是心靈雞湯喝多了。中國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阿里和騰訊——的企業發展史,應該比叫板我的人的工齡都長吧。時髦新潮的互聯網尚且如此,端莊穩重的工業軟件還能彎道超車乎?


自然界的基因DNA是兩條鏈構成的,產業基因DNA也是如此:技術鏈和商業鏈。


在中國自主仿真產業,我們梳理出來這兩條鏈的關鍵構成要素,準備分兩篇文章討論,本文只談技術鏈。


技術鏈的成功要素包括:

1)知己知彼的技術研究;

2)充分必要的技術積累;

3)對剛需的準確識別;

4)切實可行的工程化驗證。


知己知彼的技術研究


仿真產業是個傳統產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一套穩定的國際格局。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商業上已經形成完整地圖。所以這裡不像戈壁荒山那樣任你跑馬圈地。沒有一套明晰的地圖,貿然進去,那基本就是其中大鱷的食物。


研究一個產業地圖,至少需要搞清以下三件事:


1)產業珠峰有多高?

2)珠峰登頂有哪些路線?

3)你在哪裡?


這裡說的珠峰是一組峰群,不是一個山頭。這裡說的那些路線,隱含著你要知道這些路中的陷阱是什麼。這裡說的你在哪裡,不僅意味著你的當前高度,還要知道哪條路適合你。


經過25年在實際工程中實實在在的深入應用,安世亞太的技術專家的最大的特點是——對各類仿真軟件挖地三尺的熟悉、入木三分的理解。我們有三張大表:


1)全球所有的仿真公司及其產品,大約500家;

2)全球所有仿真軟件,大約2000個,

3)全球仿真軟件的功能和技術,悉數清查了所有仿真軟件的功能和底層技術。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這三個清單是我們的產業地圖,據此可以判斷我們及中國其他自主仿真研發公司所處的位置。


充分必要的技術積累


按照中國古人的智慧,要成大事,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就自主仿真產業而言,技術積累就是"地利"。產業地圖勾畫出來後,需要判斷自己所處的高度,這個高度是不是足夠高,能讓你可以做出"整裝出發"的決定。


應該沒人傻到攀登珠峰是從海拔0米出發吧。珠穆朗瑪峰在中國境內有兩個大本營,其中東坡大本營的海拔是5200米,與珠峰峰頂的直線距離約19公里。中國自主仿真公司的技術積累至少要達到"大本營"的高度。


也就是說,沒有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就貿然出發的人,基本上都會死在半山腰。這裡所謂的技術積累是個技術譜,而非僅僅是幾項技術。且技術譜要跟目標用戶的需求譜——特別是"剛需譜"要匹配。技術譜和需求譜中的"譜"字是需要時間和規模來積累的。業界存在一些個體"迷之自信"現象,以為自己掌握了一些特殊技術(所謂絕招)就可以打敗天下,到頭來都蠟炬成灰。


在自主仿真"天時"尚未到來的時代,我們做了數以千計的增值開發和定製開發,主觀目的是是養活團隊,客觀結果是,技術上我們站上了具有地利優勢的位置。這些每一項增值開發和定製開發的背後,都是數以萬計的代碼,以及實實在在的用戶剛需。範圍之寬,足以形成中國自主仿真的技術之"譜"和需求之"譜"。


對剛需的準確識別


談起中國自主仿真,第一反應是難!仿真大鱷們建立的珠峰實在是太高了,而且他們每年的研發投入是如此之多。按照我們的起點和投入,何年何月才能登頂?縱有豪情萬丈,僅憑家國情懷肯定是有去無回。


但是,我們真的需要做出大鱷們一樣厲害的軟件麼?其實,我們經常講對標,到底應該對什麼標?業界都說要"對標國際大鱷",若果真如此,那我真是沒有勇氣邁出第一步。我們這25年,天天在用戶現場觀察,發現國際先進的仿真軟件在用戶那裡經常使用的功能非常有限。初期我們認為是用戶水平太低,也有人說是軟件不好用,但其實最後我們悟到,是中國工業水平所限。國際軟件是先進,但那是根據產出國的工業水平的需求來開發的。中國的工業水平沒那麼高,對工業軟件的需求必然不高。換句話說,我們每年花了很多錢買高水平國外軟件,大部分是在浪費錢。


所以,我們對標,其實應該對標本國工業企業的剛需,而不是對標國際先進軟件。當我們悟到這個的時候,才發現,我們只需要做出國際先進軟件的40%的功能即可滿足中國剛需。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過去所積累的技術積澱已經遠遠超過了我們要開發的軟件。所以我說我們做自主仿真的自信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完全靠情懷和豪情。


但也不要過於樂觀,搞清楚剛需到底是什麼,卻不是吹氣就能來的。到底是這40%還是那40%,則需要在用戶現場摸爬滾打,實地考察。這也正是安世亞太的專家們的優勢所在。這麼多年,看似是在擺弄國外軟件,但積累的卻是國內用戶的真實剛需。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前文說我們有三張大表,其中第三張是全球仿真軟件的功能和技術。讀過《苦旅尋真》的朋友可能會記得在第四篇的每一章最後一節都有一張表,那其實是這張大表的簡化版,是一級清單(這個清單最深是四級)。我們在書中提出了開發路線,分了三級打了勾。這些勾是怎麼打出來的?其實就是依據我們對剛需的瞭解。當然書中給出的是簡化版,分辨率比較低,所以並沒把我們的Know-How完全披露。


切實可行的工程化驗證


與其他工業軟件最大的不同是,仿真軟件需要大量的工程化驗證。寫幾萬行代碼,開發出來第一套軟件其實並不難,難的是這套軟件是不是經得住實際工程的考驗。國際先進仿真軟件都要經過長期和大量工程驗證方可實用,這種驗證有兩個途徑:要麼完成大量實驗,要麼由用戶在企業現場做大量應用。對中國仿真軟件公司來講,這兩個途徑都不具有可行性,不論哪種途徑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即使資金花得起,時間也等不起。所以一家新出現的仿真公司或新出現的仿真軟件,在工程化驗證方面往往都是大弱項。


安世亞太的專家這25年用國際先進仿真軟件做了大量的實際工程問題,形成將近上萬的案例。這個案例庫涵蓋了各種類型的軟件、模塊和場景的真實結果,並且和工程實踐或實驗做過對比驗證。現在,我們新開發的仿真軟件的驗證方法就是:把以前的分析案例在我們新開發的軟件中再跑一遍,與以前的分析結果對比,以達到工程化驗證的目的。相當於說,25年的積累,幫我們省下了驗證所需的時間和金錢。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再論基因


前文說基因很重要,其實就是因為積累很重要。我們的自主仿真的雙驅策略的第一驅是"高點起跳",這個起跳點的高度就是憑藉25年的積累鋪就的,使得我們對仿真大鱷的技術瞭如指掌,形成了充分必要的技術積累,對中國市場剛需已經準確識別,具有切實可行的工程化驗證庫,這四個方面構成了我們基因DNA技術鏈強大的的核心要素。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二:技術篇)


我們自主仿真"雙驅策略"的第二驅是"賦能開道",其實就是自主仿真基因DNA的商業鏈的核心要素,將在下一篇文章:

o 中國自主仿真到底有多難(三:商業篇)

展開討論,敬請關注。


作者田鋒先生,擁有二十多年研發、技術、管理與諮詢經歷,為近百家企業提供研發體系規劃、建設和研發信息化諮詢,是中國航空三大主機所、船舶工業某研究院、中國中車等企業的精益研發、知識工程、仿真體系建設項目總設計師,著有工業與智能製造熱門圖書《精益研發2.0》、《知識工程2.0》、《製造業知識工程》和《苦旅尋真》(點擊紅色文字瞭解本書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