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文|橙子媽媽

1.

我想分享四個小故事

(一)

娃:媽,筆今天又用完了,哎,用得可真快哦,昨天才用的新筆。

媽:沒事,筆無限量供應,現在要不要給你買?

娃:啊…….哦…….不用

這是上週聽到的朋友的孩子和媽媽之間的對話。孩子說這段話的背景是週末他終於從作業堆裡抬起頭來,甩了甩生疼的手之後。

他真的是在抱怨筆用得快嗎?媽媽聽懂了他的心理語言嗎?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二)

有一段時間,在忙了一晚上後,兒子會在9點左右甚至更晚約我下樓散步。我們繞著樓下走一圈,他總會在途中“順道”去一趟便利店,買些吃的,喝的,飲料,方便麵。他有敞開挑的機會,而我會很配合地默默收起“8點以後最好不吃東西尤其是垃圾食品”。

他是真的餓了,想吃東西才買的嗎?

如果打開壁櫥,1個月前晚上出去買的方便麵,可能還在孤獨地等待著他的主人。

(三)

小時候,每到暑假都會去姨媽家住上一段時間。後來有一年,剛去了幾天就哭著鬧著要回家,要立刻回家。我媽顯然有些生氣,急匆匆地趕來接我。回去的路上說了我一路,她怎麼也不明白我“想家門口的籬笆”是個什麼鬼。

我是真的放心不下那排“籬笆”嗎?還是我想家了,想媽媽了?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四)

孩子做一道很難的題,絞盡腦汁終於想出了“正確”的解題方法,但結果卻是錯的。

他很不甘,回過頭去又檢查了一遍解題步驟,沒有發現任何瑕疵。

他很迷惑,非常迷惑,直到回到起點,把題目重讀了三遍,才發現是自己理解錯了題意。

審題錯誤,再完美的方法也只能得到錯誤的答案。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2.

讀懂孩子這道“題”

你會嗎?

有人說,這世界上最動聽的語言,不是我愛你,而是我懂你。這在親子關係裡也同樣適用。

理解孩子,是一切教養的前提。審孩子這道“題”,不是一件那麼容易的事,需要我們用心、用腦、用愛、用智慧。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口是心非”,和我們玩著捉迷藏的遊戲。如果我們只是“看到”,“聽到”,而沒有“想到”,“悟到”,理解,消化,就很容易審錯題。

當孩子和媽媽說他的筆那麼快就用完了,他其實並不是說他缺筆,而是在表達在過去的這段時間裡他寫了很多字,用了很多力,他的辛苦希望被媽媽看見,他可能需要的是一句安慰,或者一個擁抱。

當我的兒子深夜去買一包方便麵,他是在用這樣的方式找一個出口,讓自己“滿足”,來調和均衡一晚上的疲憊。這是他的自我補償。他當然知道深夜不要吃垃圾食品的道理,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給他語重心長的提醒或者阻止,他可能真的會暴飲暴食,或者尋求另外“進攻”的方式。

現在看來,當我那年暑假哭著鬧著要回家時,是真的想家,想爸爸媽媽。但那時我表達不出來,不知道自己怎麼了,或者我是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我的真實想法,可能覺得想家是個丟人的事吧。

“籬笆”成了我的藉口,也是我心裡家的象徵。當多年以後我把這個一直記憶猶新的故事講給我媽聽時,她恍然大悟熱淚盈眶。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3.

最匹配的那塊拼圖

你能找到嗎?

理解,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真正體驗他,感受他。被理解的孩子,像被從幾千塊拼圖裡挑出來的最吻合的那一塊,完美地貼合,歸位。他是被理順的脈絡,不需要在煩亂裡掙扎,心安,是最溫柔的療愈。

當他們被理解,他們也可能同時感受到被接納:不管我是好的,還是差的,都有一個懂我的人,理解我,接納我,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更能讓我從中獲得勇氣和力量。即便我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我走過風暴,我似乎都不認識自己是誰了,我犯了很大的錯誤,我不知道怎麼才能振作起來,我最親近的爸爸媽媽,他們站在我身邊支持我不僅說說而已,還保持理解的姿態,我會覺得天不會塌下來。

理解是一種雙贏。父母因此贏得孩子的信任,親子關係得到滋養。孩子因為父母的理解和信任贏得更多自由開放的空間,他們不要和誰抗爭,只需和自己對話,與自己和解。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4.

讓“我媽懂我”

成為孩子最高級的炫富

當我們剝開一切被覆蓋著的花花綠綠,站在一個最冷靜的角落,想一想我們曾經對孩子一些行為的看法和反饋,發現其實我們是可以理解孩子的,但我們卻將這份理解深深地隱藏。

我們理解孩子學習累了想放鬆一下,當他閒逛時,我們忍不住就去指揮甚至責備。

我們理解孩子在和我們有不同見解時的爭論,當他鏗鏘有力義正言辭時,我們常常控制不住去潑他的冷水。

我們理解孩子心情不好不想說話,當他甩門或者對我們愛理不理時,我們卻總是生氣責備他的目無尊長。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我們理解他,但表現出來的卻並不是這樣。我們口口聲聲地愛孩子,為他付出一切,但常常放不下自己。我們總和孩子說,我們是平等的,我們互相商量著來,但如果孩子的選擇真的在我們的意料之外,有多少父母依舊可以淡定地保持尊重。孩子的話總是直擊要害,他們中的一個說:你們給我的選擇都是經過了你們的“篩選”,這是有條件的尊重;另一個說:我的父母理解我,但我必須按照他們的來。

我承認這樣的問題也常常在我身上發生。我一直想,是什麼讓我們披著美麗的外衣喊著高昂的口號裹挾著自己和孩子向前。我們是父母,最難的是我們能否身在其“位”卻能放下父母的稱謂,放下我們的權威感、控制慾,真正地迴歸養育的起點。

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景,知易行難。這也可能是一個沒有答案的正確的命題,正因為沒有答案,我們才會生生不息奮鬥不止,在父母的崗位上。

不求做到完全的理解,但我們可以一起再努力一點點,讓“我媽懂我”,成為孩子最高級的炫富。

審孩子這道“題”|一萬個道理,不如一句“懂你”

*作者:橙子媽媽。媒體人,家有13歲青春期男孩,專注學習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