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教育孩子,故事加提問勝過說教講道理?

靜怡勤反覆練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您說的故事,指的是繪本,對嗎?

因為繪本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兒童本位來創作的,‮分部大‬‬繪本經常以“兒童視角”去展開故事,遇到的‭‮件一每‬‬事每一個人也都會以“兒童身份”去‭‮對應‬‬處理。孩子閱讀時很容易將自己‭‮入代‬‬進去,跟隨繪本主角去哭、去笑、去‭‮歷經‬‬生活、去‭‮受感‬‬溫情、去實現成長。 ‭

比如孩子看到《大衛不可以》,會偷偷的笑,他們曾經也這麼幹過。看到《怕浪費婆婆》,懂得了節約不浪費。看到《肚子裡有個火車站》,懂得了要好好吃飯,不挑食,不吃零食。

小小繪本大大智慧,一本繪本可以代替100嘮叨。


嬌姐說繪本


您好!我是@暖陽鴿說教。其實家長們都知道教育孩子,故事加提問勝過說教講道理。但在日常生活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因為孩子的調皮、橫蠻、無理、搗蛋、固執等不良表現,加上家長的 工作的壓力或生活上瑣碎的家務的煩惱情緒,就容易責罵、嘮叨、威逼,甚至毆打孩子的現象發生,往往就忽略了故事加提問勝過說教講道理的好方法。

一、教育孩子的方法種類多。

新生家庭起初擔當“父母”角色的家長,不僅要做哺育孩子成長的“飼養員”,還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導者”和“馴養員”,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尊重、溝通、引導、說教等正面教育的;也可以是懲罰、責罵、指責、棒打等反面教育的;還有的是“放養”式的,讓孩子自由發展,“無人管教”的境地。孩子接受的是正面的教育的,就能在成長過程中展現活潑、開朗、勤奮、好學等品行;否則,孩子則可能表現出孤獨、怪癖、抑鬱、寡言等品質;對於“放養”式的,可能就跟其交往相識的同伴有關,亦正亦邪,最後的傾向取決於孩子本性。


二、故事加提問的導引教育。

這裡包含有講故事和有目的提問兩種培養形式。

(一)講故事促悟。

就是家長通過講童話、寓言、神話、名人、英雄等小故事,抓住情節有連貫性講述,富於吸引力,能感染孩子。其實也就是孩子對感興趣的信息進行主動收集與獲取,促進孩子感悟其中的道理。

(二)提問引導。

就是家長要在孩子遇到猶豫不決或模稜兩可,甚至毫無頭緒的意識狀態下,家長通過有引導性的提問,幫助孩子思考與取向,成功引導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其實就是從旁給予介紹和說明性質的助推,促進孩子彙集廣益,確定自己的決策方向。

那麼,家長採用故事加提問就是要在講故事的過程,要給予提出關鍵性和導向性的問題讓孩子思考回答,從中更快領悟故事與現實的關係,更快確定或拿定注意,也包括勇於承認錯誤,並表示及時改正。這是孩子主動從各“點”鏈接成線的過程,最終達成教育目的的形式。


三、說教講道理的灌輸教育。

這裡包含有說教和講道理兩種培育形式。

(一)說教。

就是家長比較生硬、純粹機械式地空談理論講授和講解,甚至教訓孩子。比如:要求孩子“回到家裡就做作業呀”,“上課要認真聽講”,“考試要認真答題”等等,這些大道理式的問題,孩子一聽就會覺得煩躁,常常當做“耳旁風”。

(二)講道理。

其實就是針對家長的思想、想法和做法,通過講述道理,意在說服灌輸教育,望孩子能欣然接受或表示同意。

因而,說教講道理無異於把家長的意願通過說明一下,然後強加於孩子,讓孩子屈服。這是孩子被動吸收或接受的過程,最終還不一定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故事加提問的導引教育就像是一口一口吃“蘋果”還要品嚐蘋果滋味,而說教講道理就像是吞吃“人參果”,什麼味都不知道,還容易引起“腸胃炎”、“不消化”,顯而易見,故事加提問勝過說教講道理。

我是@暖陽鴿說教,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教育#教育那些事#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和建議,歡迎留言與點評!


暖陽鴿說教


中國的孩子最敏感的就是說教,最討厭的也是說教,說教過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用故事加提問的方式如引導孩子,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具體形象生動,印象深刻。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著急去指責孩子,而是想好怎麼樣用一個故事去引導孩子。故事形象生動,誰都愛聽,在故事中你一定要滲透你想說的問題,講完故事後,再把故事和孩子出現的問題聯繫到一起,這樣孩子很容易接受,而且印象特別深刻。

其次,不理解說教聽不進去,左耳聽右耳冒。

與故事加提問相比,說教就顯得繁瑣,囉嗦,又加上不具體,孩子根本就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即使是硬著頭皮聽也根本記不住,過後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最後,引導啟發忘不了。

故事是形象生動的,它會調動你的聽覺、感官、心理,這樣印象會格外深刻。加上你適當的引導啟發,這樣在孩子的腦海裡會形成一個鮮明深刻的印象,有的時候,甚至是終生難忘。

會講故事,就別說教,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