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北宋為什麼會戰敗?

子不語同學


好水川之戰是北宋與西夏之間相當重要的一次戰役。此戰宋軍潰敗,對夏從車底採取守勢,北宋群臣再不敢言戰。

雖然關於好水川之戰至今史學界還存在爭論,但就從客觀原因來看,宋軍潰敗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宋軍參戰總兵力較少,寡不敵眾。

這一戰,只有涇原韓琦一路與敵交戰,而隔壁鄜延路的范仲淹卻按兵不動。在戰爭爆發之前,范仲淹就六上奏摺,提出對西夏宜守不宜攻(勤兵清野)的助長,尤其是鄜延一路更不宜攻。

他的根據主要有三:其一,天氣不利戰,因此請求的能到春暖西夏馬瘦人飢時進兵;其二,鄜延的防禦工事修的好,對戰爭的準備相當充足,“不患賊之先至”,換言之,也就是等敵人來攻,而不是主動發起進攻;其三,取守勢可柔遠羌蕃異族。如果鄜延路不進兵,或許能使羌、蕃等異族感化入貢,並協力對抗李元昊。

范仲淹的主張雖然很有道理,但他對鄜延的考慮多為涇原考慮得少,為邊鎮考慮得多卻為國家考慮得少;對己方不利考慮得多,對敵方不利考慮得少。

范仲淹堅持己見的後果,就是使得李元昊進攻渭州無後顧之憂,可以舉傾國之兵入寇,當然大大增加了涇原韓琦取勝的難度。韓琦就曾說:

“兩路協力,尚懼未能大挫黠虜,若鄜延以牽制為名,則是委涇原孤軍嘗於敵手。”

孤軍深入,兵法之大忌,能取勝者在歷史上都極少見。

第二,宋軍本身積弊重重

北宋立國之初就倡導文臣掌軍機,並使樞密院、三司、邊將“三權分立”,這種制度固然加強了中央集權,避免了唐朝中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產生,但也使得宋軍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嚴重影響了軍隊戰鬥力。

宋又於邊軍中置部署、副部署、鈐轄、副鈐轄、都監、副都監、巡檢、副巡檢等眾多武職,他們雖有尊卑之別,卻並沒有嚴格的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甚至有時各自為政。遇到軍政要務,大小軍職“必相參謀,計之未成,事已先漏,彼可則我否,上行則下戾。雖有主將,不專號令。”

可見,宋軍沒有節制,互不統屬,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勢分力弱。好水川之戰中,宋軍自領一隊士兵的將領計有任福、桑懌、朱觀、武英、劉肅、趙津、王等,眾多將領互不統屬,各領一部。

再者,宋由於長期對遼、夏戰爭,糧草供應也不足。好水川之戰中宋軍追擊夏軍,“芻糧不繼,士馬乏食者三日”。以三日無糧之士兵與敵以逸待勞之精兵交手,又怎麼可能不敗。

當然,除了以上兩個客觀原因外,戰爭失敗的還存在主觀原因,宋軍在戰爭中的政策失誤、主帥韓琦的用人視察也是大問題。

《宋史·韓琦傳》引夏竦的上書說,韓琦戰前曾再三叮囑大將任福,可戰則戰,不可戰就據險而守,斷其後路擊之。並移檄於任福,“苟違節制,有功亦斬。”好水川之戰後從任福屍體上找到韓琦的檄文,故夏竦上書,說這一戰失利罪不在韓琦。

大將不受節制,主帥就沒有責任嗎?這甩鍋的意味也太明顯了吧。當年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請降三級,深切感受到自己不知人之失。好水川之戰,韓琦也知道自己用人事務,上書朝廷請罪,後來朝廷經過再三論證只是“猶奪一官”。

史載,宋軍戰敗後,陣亡將士的家人搖幡痛苦於韓琦馬前,嚎叫“汝今能隨招討回京乎?”其慘狀目不忍睹,萬千士卒死難,主帥怎麼可能沒有責任?

宋軍大將任福有勇無謀,沒有資格統帥軍隊。戰役開始,宋軍桑懌部與敵軍戰於張家堡南,斬首數百,為急於立功,任福分兵一部給朱觀、武英,自己率餘部與桑懌合兵而趨利,他不顧主帥檄命,不顧宋軍“乏糧”的現實,而追敵三日,終於造成了全軍陷入絕境的後果。

戰鬥中,任福又少機警,據史書載:“(桑)懌於道旁得數銀泥盒,封襲謹密,中有動躍聲,疑莫敢發”。而任福趕到後,立即命令打開,打開後發現盒子裡“懸哨家鴿百餘”。群鴿飛起,夏兵四合,任福知中計遭伏,不思率部突圍,而逞匹夫之勇,直至自身殞命。韓琦用這樣的人,自然就應該為之負責。

儘管韓琦對只發涇原一路之兵深為不安,但他在戰前對西夏顯然估計過低。他在上朝廷的《乞堅守攻策勿以異議沮兵奏》中說,李元昊最多發精兵四、五萬,實際上,好水川之戰中,李元昊親統大軍十萬,超過韓琦估計的一倍之多,而且韓琦還說夏軍行軍“皆老弱婦女,舉族而行”。但在戰鬥中,夏軍根本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且出軍有機有謀,兵陣牢不可破。

另外,北宋中期在對西夏關係上搖擺不定,亦戰亦和,亦攻亦守,也是導致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但總的來看,守佔上風,主戰者寥寥無幾。這些都對出兵造成了負面影響。


行盡深山又是山


北宋與西夏的“好水川之戰”北宋必敗,因為北宋戰前準備不足,對敵情不清楚,戰役糧草不足;兩個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北宋軍事體制弊病,三權分立,武將冒進。下面聊一下個人看法。

一.北宋戰前準備不足,敵情未明,糧草不足

北宋戰前準備不足,對敵情不明,倉促應戰。戰前沒人想到,此次西夏李元昊是舉國之力主動攻擊北宋,軍隊數量既達十萬多;並先在好水川設伏,然後誘宋軍入套,以優勢兵力進行伏擊作戰。好水川之戰北宋可謂兩眼摸黑作戰,豈能不敗。

古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是,北宋長期對遼、夏兩邊作戰,國力不再充實,軍隊的糧草供應也出現不足,開始影響軍隊戰鬥力。好水川之戰,宋軍追擊西夏軍過程出現,“芻糧不繼,士馬乏食者三日”。

二.北宋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兵力不足

北宋主將鄜延路范仲淹和鄜延路韓琦的戰略意見不一,戰法相反。韓琦主張主動進攻,追求集中兵力深入西夏境內,尋找主力進行決戰;而范仲淹則主張積極防守,先鞏固城防等待西夏來攻,然後再伺機進攻。

兩個作戰主將意見不一,亦攻亦守,造成北宋可用的兵力不足。本應聯合參戰的兩支宋軍,最終只有韓琦的鄜延路宋軍參加好水川作戰,北宋的作戰力量被人為嚴重削弱,此時北宋主動出擊,焉能不敗!

三.北宋軍隊體制弊病,三權分立,武將冒進

北宋軍事體制固有弊病,設立樞密院、兩司三衙、率臣的“三權分立”制,由樞密院指揮軍隊,軍隊歸兩司三衙管,率臣將領臨時受命領軍。該體制雖然避免了唐朝節度使擁兵自立的毛病,但是造成北宋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兵將臨時組合,將領無法有效組織軍隊作戰,嚴重影響了北宋軍隊戰鬥力。好水川之戰,北宋軍隊各打各的,兵將組織混亂,也是戰敗的一個原因。

另外,武領任福不聽從主將韓琦命令,輕率冒進輕裝尾隨追擊敵軍,最終北宋軍隊人困馬乏,糧草不濟,飢渴交迫被西夏優勢伏兵以逸待勞而聚殲。

以上是#凝沙成石#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凝沙學史


西夏在首領李元昊的帶領下宣佈獨立,於是宋朝就取消了對待西夏的各類優待政策,西夏只能通過發動戰爭來奪取好處。好水川之戰就是由李元昊主動挑起的,在好水川預設伏擊圈,將追蹤的敵軍一網打盡。

此次戰敗的直接原因是戰場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宋朝的軍事政策導致戰鬥力地下。

指揮失當

西夏自立後,宋朝對於西夏的作戰方略有兩種,一種是范仲淹主張的防守策略;一種是韓琦主張的進攻策略。最後宋仁宗選擇支持韓琦的進攻策略。

三川口宋軍失敗後,西夏李元昊再次率領大軍向宋朝國境發動攻擊,臨陣指揮的主帥韓琦發生了

三個錯誤,導致最終的失敗。

  • 錯估兵力

對於李元昊此次出擊,韓琦估計出動的西夏軍隊在五萬人左右,因此憑藉他自己手中的籌碼足夠應付。

但是李元昊實際出動的軍隊人數是十萬,這與韓琦的預估差距很大。

  • 戰術失策

韓琦依據李元昊的行軍路線推斷西夏的攻擊目標是渭州,因此果斷派出人馬繞道西夏軍隊身後,企圖在渭州城下前後夾擊,一舉殲滅來犯之敵。

但是李元昊根本就沒有攻城略地的打算,而是選擇在好水川設伏,消滅宋軍有生力量。

  • 用人失當

韓琦選派的執行包抄任務的將軍是任福,這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面對佯裝失敗、丟盔棄甲逃竄的西夏軍,任福變得驕傲輕敵,果斷選擇追擊,最終在好水川被以逸待勞的西夏軍殺的全軍覆沒。

因此,好水川戰敗的直接原因就是指揮失當,一個錯誤就可以將大好局面葬送,更何況宋軍一連犯了三個錯誤,一敗塗地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宋朝軍制

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軍人出生,正是因為他掌握了後周的軍權,才能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因此他上臺後最緊要得一件事就是進行軍事改革,收攏天下兵權。

首先在地方上掌管軍權的必須是文官,相對於驕橫跋扈的武官,宋朝的統治者更信任文人,以文制武成為宋朝的國策。

其次在軍隊實行更戍法,其目的在於防止武將專權,從而做到兵不識將,將不知兵,雖然能夠削弱武將對軍隊的影響力,但是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最後是軍隊系統的編制太過複雜,各級軍官之間互有從屬,不便於統一指揮和節制。

因此宋朝冗雜的軍制和軍隊管理措施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導致宋朝在對外戰爭中表現不佳。

結語

很多人認為宋朝在對外作戰中屢戰屢敗是因為因為宋人文弱所致,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宋朝的軍隊組成以步兵為主,在對抗以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時原本就處於劣勢,但是宋朝的軍人在戰場上視死如歸,絲毫不會退讓,值得後人去稱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