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今年《樂隊的夏天》雖然討論程度不及上一季,但還是保持在了水準之上。

一眾新老樂隊出現在觀眾眼前,木馬樂隊、Joyside、後海大鯊魚、Mandarin、福祿壽等等。

最出圈的當屬"五條人",而其中最受爭議的應該是"重塑雕像的權利"。

"重塑雕像的權利"核心人物華東發表的一番言論引起了網友的激烈討論。

他說他自己更加享受音樂精密嚴謹以及很強的邏輯性的那一面。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這裡面,他提到了兩個詞"嚴謹"和"邏輯性"。

"嚴謹"和"邏輯性"是一個意思。這裡的"嚴謹"不是指主體做事的態度,而是客體本身的邏輯性。

"嚴謹"本身沒有錯,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技術需要嚴謹,但藝術就該另當別論了。

不是說藝術不需要嚴謹,只是說除了嚴謹,還需要一點其他的東西。

音樂當然是一種藝術,音樂除了嚴謹之外,還需要那麼一點點感性。

技術和藝術相對,如果非要找一個東西與音樂相對,我覺得是科學吧。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科學需要嚴謹。

我們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文章,"小數點的故事"。

蘇聯宇航員因為一個小數點的錯誤,最後導致飛船失事,造成人員傷亡。

科學需要嚴謹是因為"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音樂的嚴謹不能和科學相比較,不嚴謹的音樂也聽不死人。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音樂和科學的差別有點像中學時期文理分科。

語文再怎麼差的學生也不可能得零分,哪怕他只寫了一個作文標題;

數學就不一樣了,就算你滿滿地寫了一試卷,但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閱卷老師不會因為你寫的量多給你一分。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音樂除了嚴謹,還需要那一點點感性。

音樂是讓人欣賞美的一種藝術,那一點點感性就是美的種子。

當下有好多歌曲,專業樂評人會從編曲的角度去分析它們有多優秀,可對於很多聽眾來講,完全沒有共鳴。

它們缺少的就是那一點點感性。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拿英國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舉例,在《樂隊的夏天》裡,不管是搖滾老炮"重塑雕像的權利"還是年輕新秀"Mandarin",在他們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平克·弗洛伊德的影子。

平克·弗洛伊德的歌曲絕對嚴謹,從迷幻搖滾到前衛搖滾、藝術搖滾,每張專輯都無與倫,幾乎堪稱交響樂。

但你能從他們的音樂中聽到除音樂之外的其他東西,比如感動、比如憤怒、比如美感等等。

當下國內很多嚴謹音樂人的作品,你聽到的只是音樂的不斷堆砌。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曾經有一位樂評人談過這個問題:搞音樂的人們紛紛學會了堆砌,好像堆得越滿,越顯得自己的音樂做得值錢。不是的,不是這樣的,越是堆砌越是隻能證明你的沒才華,你的被形式所困,你的沒主見,你的隨大流,你對音樂理解的膚淺。這樣的音樂多笨拙啊,聽起來多累啊!

這是所有嚴謹音樂人面臨的一個問題。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今天的華語樂壇出現了兩種極為對立的風格。

一種時時刻刻把嚴謹掛在嘴邊,深怕自己忘記。

他們創作的歌曲受到了專業人士極高的評價,可對於很多普通大眾來講,卻是晦澀難懂、無法欣賞。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另外一種是完全拋棄嚴謹,運用理性去創作。

這些創作通俗易懂、極其洗腦,觀眾聽幾遍就能跟著哼下來,但從專業角度評價,確實乏善可陳。

前者瞧不上後者,嫌棄他們低俗;後者不搭理前者,認為他們裝X。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事實上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如果前者願意向後者稍稍靠攏,如果後者願意向前者請教,這才是華語音樂之福啊!

可是這種情況可能發生嗎?

普通聽眾怎麼評價這兩種完全不同的音樂呢?

嚴謹的音樂聽著太累,感性的音樂又聽著無聊。

別整那麼高大上,接地氣一點不好嗎?

嚴謹和理性是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十年前的華語樂壇,依舊有很多既可以得到專業獎項、又能讓普通觀眾接受的音樂以及音樂人。

放眼全球,更是如此。

希望下一個華語音樂的高潮就在不遠的未來吧!


文/木石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