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前两天我看了,迪士尼发布了刘亦菲版电影《花木兰》的预告片

,作为迪士尼公主系列唯一一个亚洲面孔的人物,花木兰脸上红一片、黄一片的“额黄妆”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国女子妆容更是由来已久。诸如“头上倭堕髻”“对镜贴花黄”“懒起画蛾眉”等诗句至今都是研究古代女子妆容的参考史料。这几天我用了大量时间,翻阅相关资料,来浅显解读一下花木兰所处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妆容。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众所周知,南北朝是个比较奔放的朝代,男女都傅粉施朱,诸如谢玉、潘安,大家都走自恋风,所以妆容就比较奇思妙想。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据张萱《疑耀》所说“额上涂黄亦汉宫妆”,所以“额黄”应该是起源于汉代宫廷,在魏晋南北朝流行于民间。李商隐《蝶三首》诗中有:“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梁简文帝萧纲的《美女篇》中也说:“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陈后主的《采莲曲》也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北齐校书图》

这些都是在描写南北朝时期,最有特色的妆容——额黄妆。

“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当时佛教在中国盛行,因此开始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将额头涂染成黄色,借以抒发自己崇佛的想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涂染额黄的习俗。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据记载“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额黄妆主要有两种画法一种是染画法,由外向内由深到浅进行晕染;一种是黏贴法,即贴花黄。如果是用黄色的纸片或者其他的薄片剪成花的样子,黏贴在额头上,就成为“花黄”,这是当时妇女比较时髦的装饰。花木兰从军归来后,“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妆容。

《北齐校书图》中的妇女,眉骨上部都涂有淡黄的粉质,由下而上,至发际处渐渐消失。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所以别吐槽刘亦菲的“媒婆式”妆容啦!这套“花木兰相亲妆”还真较大的还原了魏晋南北朝女子的时尚妆容,迪士尼还是做了不少历史功课呢!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当然,作为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可不仅仅又这一种妆容。

斜红妆

张泌《妆楼记》载:“夜来初入魏宫,一女,文帝在灯下咏,以水晶七尺屏风障之。夜来至,不觉面触屏上,伤处如晓霞将散,自是宫人供用胭脂仿画,名晓霞妆。”晓霞妆发展到唐朝,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型——“斜红妆”

斜红一般涂在鬓部到颊部之间,或似伤痕,或象卷叶,或如弯月,大概就像下面这样: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落梅妆

《太平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说:"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啼妆

《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宋 欧阳修 《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妆更为谁?"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看起来的确让人有种保护欲望。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碎妆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花子》:“至 后周 ,又詔宫人帖五色云母花子作碎粧以侍宴。”

碎妆作为面靥的一种。不过六朝时形状已不仅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也不局限与仅贴在酒窝处,而是发展到全脸了,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暂且找一张好看的瞧瞧: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说了几个南北朝时期的主流妆容,下面在聊一聊妆容界的泥石流,古人的天马行空。

半面妆——徐妃半面妆

《南史.梁元帝徐妃传》:“元帝 徐妃讳昭佩,东海 郯人也……妃无容质,不见礼,帝三二年一入房。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唐伯虎画崔氏像》之一:“巫云已散当年梦,吴粉空传半面春。”宋·宋祁《落花》:“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辛弃疾《永遇乐·赋梅雪》:“晚来楼上,对花临镜,学作半妆宫额。这里指的都是半面妆。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南朝梁武帝天监十六年(517年),徐昭佩应召入宫,被立为湘东王萧绎的王妃,生王子萧方等和女儿益昌公主萧含贞。承圣元年(552年),萧绎即位为梁元帝。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由于梁元帝是独眼,一次临幸时,徐妃只作“半面妆”(半面梳妆,半面未妆),知道她是有意嘲笑自己,盛怒之下,指袖而去,一连几年不再理睬徐氏。这就是“徐妃半面妆”的故事,李商隐《南朝》诗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之句,后世以“妆半”来称赞其美貌。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嘿唇

魏晋南北朝的唇妆沿袭汉制,仅以娇小红润为尚。多以红色丹脂点唇,亦称“朱唇”。魏曹植《七启》之六中写道:“动朱唇,发清商。”晋左思《娇女诗》也写道:“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除去红色的朱唇外,南北朝时还兴起了一种以乌膏染唇,状似悲啼的“嘿唇”。初为宫女所饰,后传至民间,成为一种时髦的妆饰。南朝徐勉《迎客曲》中便有:“罗丝管,舒舞席,敛袖嘿唇迎上客。”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总体来说,南北朝属于历史洪潮中的一股泥石流,所以妆容奇葩的不少。刘亦菲的扮相有些像晓霞妆或落梅妆,但是还是太刻意了,没有美感,(不过可以参考美剧《马克波罗第一季》中中国女子装扮)就知道这可能是外国人对中国古典审美的大致标准。老实说还是那么一点点失望的。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但不管怎么说,作为刘亦菲的米粉,我还是必须要追剧的。(#^.^#)

刘亦菲版《花木兰》“额黄妆”辣眼睛?浅读南北朝女子妆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