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小记:楚·危险的误判

公元前281年(楚顷襄王十八年),楚顷襄王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开始暗中联络魏、韩、赵,试图再成合纵,重新制秦,继续完成其父怀王的未竟事业。然而,对于志大才疏的楚顷襄王来说,这是危险的误判,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读史小记:楚·危险的误判

(白起攻楚之战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前284年,齐三次伐宋而灭其国,天下为之震动,引发声势浩大的五国伐齐,这是战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联合军事行动。楚国从中大获其利,蚕食了齐楚边境的富庶之地。楚国也大受刺激,“人多力量大”,像齐这样的大国,在联军重压之下,也不堪一击,如果如法炮制,也有可能给予秦国沉重打击。当年,楚怀王就被推为纵长伐秦,但虎头蛇尾、没有成功,时势易也,或许楚国的机会来了。

公元前281年,在大臣庄辛的劝说下,楚顷襄王终于下定决心,派遣使者暗中联络各国,试图重新组织和三晋的伐秦合纵联盟,但“秘密行动”很快被秦国察觉。“想吃冰下雹子”,楚国此举中秦国下怀。齐、秦、楚为三强,齐国削弱之后,楚国就成为秦的头号目标。楚不谋秦,秦尚要发力,何况楚国已经暗中行动。早在楚怀王时代,张仪就曾陈述攻楚的整体方略,秦得巴蜀之后,一直隐忍蓄势,等待最佳时机。其实,秦国的整体布局已经在稳步推进,从公元前281年开始,不断向秦楚接壤的南阳地区“移民”,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储备人力。公元前280年,老将司马错率领生力军,从秦国大后方陇西出发,进入巴蜀地区,补充十万主力和粮草辎重,顺江而下,大举攻楚,占领了黔中郡。秦军精锐主力徐徐进入预定区域,在不同战略方向完成集结,引而待发。

公元前279年,秦赵通过渑池之会达成重大谅解,白起所部得以从三晋抽身,加入到攻楚行列,惨烈的鄢郢之战将使楚国西部完全沦丧。公元前318年,楚怀王就是在激情之下,就任反秦纵长,引发连锁败局,可惜的是,楚国始终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一块随意搬起的石头不知道会砸到谁的脚,不谋而动近乎灭顶之灾,此为不变法则。

读史小记:楚·危险的误判

(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