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編者按:此文是作者為即將出版的《中國民間收藏漢畫像磚石全集·巴蜀卷》寫的概述。重點闡述了巴蜀古史研究中被忽略了的改夷歸夏問題:沒有政權縱容的佛教傳入、道教建立,就無從改裝固有的西王母信仰,巴蜀先民的訴求就不可能由“長生不老”向“轉世昇仙”過渡。指出這是巴蜀藝術在東漢峰突起的節點所在。




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

——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

陳大蔥(陳聰),198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

資深媒體人、收藏鑑賞家、獨立文化學者

中國陶瓷學會四川古陶瓷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西南卷》副主編



漢代是巴蜀地區後三星堆時代藝術創作的高峰期,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就是畫像磚石。


雖然該地區的畫像磚石比國內其它地區出現較晚(集中在東漢時期);但其內容極其豐富,觀賞性也很強,是享有世界級美譽的古代藝術奇葩。其中的精品,更是各地博物館競相收藏的對象。


巴蜀漢畫像磚石的身影,不僅郵票上有,教科書裡也有,它們屢屢出現在國內外大型展覽上,其中的佼佼者還被推選為“國家寶藏”。


一、巴蜀地區漢畫像磚石的發現和著錄


自清末以來,巴蜀地區出土的漢畫像磚石,迄今已近兩千種。川渝兩地幾乎每個縣市都有分佈。


最早關注畫像磚石的,是清末時期成都的古玩商和收藏家。當時就有熱衷金石考據者對其進行拓片著錄。


清光緒三年(1877年),成都新繁縣出土的8方“二十四字”吉語磚,據考是最早發現的巴蜀銘文磚。其銘曰“富貴昌,宜宮堂;意氣揚,宜弟兄;長相思,勿相忘;爵祿尊,壽萬年”。1881年被王懿榮看到後“詫為異寶,因揣數品以去,此磚遂傳海內”(據民國《新繁縣誌》)。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而清末出土於廣漢縣五里巷(古雒城舊址)的“桑園”磚,則是四川發現最早的畫像磚。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陸續出土的巴蜀漢畫像磚石,也引起了外國傳教士和外籍學者的關注。1911年,英國傳教士陶然士將一方西王母畫像的磚偷運至倫敦(至今仍藏於大英博物館)。1914年,法國學者維克多·謝閣蘭、基爾貝特·法佔等組成四川考古隊,沿岷江、涪江流域對漢墓進行調查,在昭化北郊發現了鮑三娘殘墓,獲取了大量幾何紋車馬畫像磚。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對巴蜀畫像磚進行較深入的研究,始於抗戰時期。1940年4月,郭沫若與衛聚賢等人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的農家牆角,見到一塊延光年間的“昌利”銘文磚,又在新橋一帶的路旁拾到一塊“富貴”銘文磚,繼而以此兩塊磚為線索,發現了一個漢代墓葬群。其後,郭沫若等人對其中幾座已遭破壞的墓葬進行了試掘和清理,出土了“延光四年”“延光四年七月造作牢堅謹”等年號磚。郭沫若手拓並題詩紀事。其後,還舉辦了專門的展覽。漢磚的收藏、著錄由此在四川地區蔚然成風。


這期間,在成都的美籍考古學家葛維漢也從成都古董商羅希成等人手中,買入了大量“漢畫”拓片(現藏芝加哥大學圖書館)。


1948年,四川收藏家曾敏(字祐生)出版了《萃珍閣蜀磚集》,將其珍藏的四川漢代畫像磚二十三方、文字磚三十五方的拓片分別貼於該集上下冊。所錄均為原拓,且大多是初拓,拓片上鈐有原收藏者和集拓者的印章,並註明了磚的出土地點。


1951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分校也出版了裡查魯德富、聞鬱的畫冊《益州漢畫集》(HanTombArtofWestChina),書中詳細介紹了中國四川地區所發現的漢代畫像磚。這是西方學者研究巴蜀漢代美術的第一本專著。作者是加州大學學者,受富勒賴特基金會資助,收錄了在四川實地考察時徵集的100幅漢畫拓片。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上個世紀50年代,四川省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先後在成都站東鄉青槓包漢墓、北郊羊子山漢墓、新繁清白鄉漢墓、西郊曾家包漢墓、新都縣新農公社高堆子漢墓,發現了大量畫像磚石,其中大量精品都是首次發現。引起美術考古學界的極大轟動。


隨後,當時的西南文教部“寶成鐵路文物徵集小組”在成都及周邊縣區的建設工地上,又收集到一批極具研究價值的畫像磚。這批磚主要出土於成都、新都、廣漢、德陽一帶,尤以在德陽黃許鎮收集的畫像磚最具代表性。現今中央美院所藏巴蜀畫像磚精品,就是從其中索取的。


堪稱巴蜀漢畫典範的,是1953年在成都羊子山1號漢墓考古發掘出土的畫像磚石(現藏重慶三峽博物館)。這批精美磚石中的代表作後來都出現在了郵票上,令巴蜀漢畫像磚石名聲大噪。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改革開放以後,四川地區文物考古事業取得了更大發展,而民間的收藏之風也迅速復興。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彭山縣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工作,收集到50方畫像磚。


1996年11月,省市文物部門在廣漢市新平鎮羅家包發現8座漢代磚室墓,並進行科學清理和研究。


不可逆轉的城市化浪潮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以後,川渝地區漢代畫像磚石的出土陡然增多,不少畫像磚石流入民間收藏家手裡。


藉由新的考古發現,一批專家學者迅速投入了四川漢磚的著錄和研究中。其中高文、王錦生編著的《中國巴蜀漢代畫像磚大全》是最為系統地著錄的著作。另外,高文還主編出版了《四川出土漢磚文書法選》、《新出土巴蜀漢代畫像磚》等,不斷拾遺補缺。


二、巴蜀漢畫像磚石產生的社會背景


巴蜀畫像磚石藝術在東漢的異峰突起,與巴蜀地區在秦漢期間遭遇的社會文化重大轉折關係密切。這個重大轉折,就是改夷歸夏。


先秦時期的巴蜀,雖不在華夏文化圈(漢字語境)內,卻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以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為標誌)。然而,在西漢文學家揚雄的《蜀王本紀》中,巴蜀地區竟成了“不曉文字,未有禮樂”的蠻荒之地。顯然,該地區曾經的輝煌,被漢字文獻刻意塗抹遮掩了。這樣的刻意,同樣存在於別的漢字典籍裡:《戰國策》稱古蜀為“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被東晉《華陽國志》改為“夫蜀,西僻之國,而戎狄為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由“戎狄之長”變為(與)“戎狄為鄰”,當然是對巴蜀族群祖源的篡改,是中原統治者對巴蜀地區的久治謀略。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其真實意圖如《史記》所載:“取其地,足以廣國;得其財,足以富民。”


為此,秦不遺餘力對巴蜀進行了改造:

一方面,利用軍事壓力進行制度重建,在成都平原實行井田制和郡縣制。同時將大量秦人移民到巴蜀地區,修建跟咸陽同建制的城邑,“李冰治水”成為經濟建設的標誌性功績。對以巴為首的盆地周邊地區,則以羈縻政策(類似現在的一國兩制)予以安撫,換取兵源合作以及交通要道戰略保障。


另一方面,強行統一文字並焚書滌典,中斷了巴蜀先民的文字實踐並模糊了其起源記憶,為改寫其古史創造了條件。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秦的苦心經營,使巴蜀地區的原住民迅速融入了中原文化,巴蜀經濟在原基礎之上登上了新臺階,對後期秦滅六國和漢代中興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繼的漢政權沿襲秦制。除了在巴蜀全境推廣郡縣制,又在手工業發達的地區設立工官,其中如蜀郡(今四川成都)、廣漢郡(今四川金堂東)工官的漆器、銅器、金銀器,生產規模相當巨大,產品製作亦極精美。如《後漢書》所言:“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器械之饒,不可勝用。”


為促使巴蜀民眾從思想上徹底改夷歸夏,漢代統治者加重了文化建設。蜀郡守文翁在成都開辦學之先河,著力以儒學培養本土地方官員,史稱“文翁化蜀”。


西漢末年,中原地區因王莽之變常年戰亂,社會動盪。相對安定的巴蜀地區成為中原富室的理想移居地。中原的厚葬習俗也由此傳入(為之服務的製陶中心就此南遷到成都附近)。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但東漢之前的巴蜀先民,由於長期受巫鬼文化薰陶,是篤信長生不老之術的。西漢揚雄所作《蜀王本紀》,開篇即言“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這樣的歷史傳說,使擁有不死之術的西王母,在本土民間信仰中佔據著難以動搖的地位。


於是,對本土民間信仰的改造,成為使巴蜀地區徹底改夷歸夏的關鍵步驟。


始終認為,東漢之初巴蜀地區的佛教傳入和道教建立,是有統治者助長的。佛、道信仰勃興之初,皆附會西王母信仰,還巧妙地把轉世、昇仙觀念植入了其中。拒絕死亡的“長生不老”追求逐步被接受死亡的“轉世昇仙”取代。這個漫長的過程,直到西漢末年才基本完成。


統治者通過信仰改造實現了對原住民的精神控制:虛構的來世越美,就越能消減對起源的懷念和對現世的不滿。


以長生不老為追求的西王母信仰被改裝後,昇天成仙或者轉世投胎成了新的訴求,與中原喪葬習俗實現了完美組合。


巴蜀漢代畫像磚石的內容,正是這一變化的結果。其所描摹的,並非寫實的社會生活,而是理想化了的天上人間。


可以說,是伴隨改夷歸夏進程的神仙轉世夢想,為漢代巴蜀喪葬藝術注入了活力,造就了該地區後三星堆時代的藝術燦爛。巴蜀地區的漢畫像磚石也因此多姿多彩。


三、巴蜀漢畫像磚的主要型態和內容


四川畫像磚種類繁多,內容龐雜。


儘管圖文並茂的條形磚也不乏賞心悅目之作,但研究者通常以美譽度最高的平面畫像磚為主要對象。平面畫像磚形制大致可歸為三類,即成都類型、廣漢類型和彭山類型。


1、成都類型(俗稱大方磚):

分佈於成都市北郊和成都以西的郫縣、溫江、雙流、崇州、新津、大邑等地。通常高38釐米許,寬45釐米許。多采用線條構圖,少數淺浮雕或兩相結合。內容有官家氣派。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2、廣漢類型(俗稱長方磚):

分佈於廣漢、彭州、新都、德陽、什邡、綿竹等地。高25-28釐米,寬41-48釐米。多為淺浮雕,兼有少量線條,畫面富有立體感。內容相對世俗化。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3、彭山類型(俗稱畫框磚):

僅在彭山縣境內發現,規格、內容和表現形式皆有特殊性。幾乎都有幾何紋邊框,框內分格,以組合畫面表現二至三個不同題材的內容。通過圖像對比,這類似乎與河南新野畫像磚有直接的承繼關係。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巴蜀畫像磚的內容,不外擬人化的神仙世界和理想化的人間生活。


人的夢想,終跳不出現實慾望。但人的想象力再好,也超越不了現世模板:仙人也還是凡人模樣(不同只在長了會飛的羽翼),衣食住行也不過當世受用的升級版(只要不是實物陪葬,似乎就可以不受生前等級制約)。


四川東漢墓中,使用平面畫像磚做裝飾的,並不多;用者當富貴人家。


【擬人化的神仙世界】


無論怎樣的組合,畫像磚裡幾乎都有闕,或單或雙,砌於墓道近門處。闕是逝者進入理想國的"天門",門的外面是人間,門的裡面是天堂。天門,是進入神仙世界和來世生活的標誌性建築。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站在雙闕間橋形層樓正脊上的鳳鳥,是溝通天地的精靈。它將引領逝者,去往夢中的天國。秦漢之制,十里一亭。亭長掌開閉掃除,亭卒掌逐捕盜賊。畫像磚上的亭長,通常捧盾躬立闕前迎候拜謁,表示對進入天國者的敬重。


闕是"天門"的真確性,考古專家已在畫像石上找到銘文確證。巫山地區出土的漢代圓形銅棺飾,其雙闕圖案中的文字亦可佐證。


不管信仰的內涵怎麼變,西王母在畫像磚中的至尊地位依然。


最完備的表現,是西王母居中端坐雲氣環繞的龍虎座上;象徵祥瑞的有翼九尾狐恭立一旁,其下是持靈芝的玉兔;王母座下有蟾蜍(傳說中嫦娥的化身)起舞,其旁為王母覓食的三足鳥;磚左持戈而立的,當是護衛王母的"大行伯",其身前有祈福者持笏跪拜;其餘人物,大概是王母的侍應。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天國裡除了西王母,還有"日月"、"四靈"、"伏羲女媧"等輔神,還住著"仙人"。


日神和月神畫像磚,通常高懸於西王母畫像磚兩側,相向而飛。日神和月神造型,多為人首鳥身胸負圓盤的形象,圓盤中分別有金鳥和蟾蜍,亦代表陰陽。部分畫像磚上還有星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四靈"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方位神。伏羲女媧傳說,本屬中原神話體系,也注入了巴蜀喪葬文化。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伏羲鱗身,女媧蛇身"。畫像磚中他們各擎表陰陽的日月,各持表圓融與方正的規矩。漢墓中,此磚通安放於與“天門”相對的甬道壁。


伏羲女媧結合雙龍交尾的磚,則明白無誤是亞當夏娃的意思了。交媾是繁衍的必須,本不用遮遮掩掩。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但1979年成都新都區新龍鄉發現的兩方"社日野合"畫像磚,卻直觀到了驚世駭俗。怕有傷風化,很長時間裡,文博單位都不敢公開展出。同題材的磚,重慶三峽博物館也有一塊,不過不是野合,是在帷幔中行事。男歡女愛,自古天經地義呢。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畫像磚石中的“仙人”,其實是凡人想象中得道昇天後散居在天國的先人。生活也不過是博戲、追逐、騎行⋯⋯區別只在長相帶了仙氣,所騎所乘非同尋常而已。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飄飄欲仙之態,最生動的表現是"龍車驂駕"畫像磚:三條龍拉者一輛敞篷渦輪車在星河中飛馳,美呆了!(傳說中女媧補天后,也是乘龍車歸去的)。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凡人想出的"神仙日子",脫離了人間煙火,也真沒啥過頭。虛構的神仙世界是滿足不了人們在塵世裡未能饜足的物慾的。


是以,想象中的的天國,終不能跳出現實生活的投射了。巴蜀畫像磚這才展開了華彩篇章。


【理想化的來世生活】


一定要在來世活出個人樣來,大概是轉世昇仙夢想的核心內涵。體現面子(講排場)的內容,在巴蜀畫像磚中特別突出。


最能體現氣派的莫過於車騎。車騎在四川畫像磚中數量和種類,俱列首位。有一至六騎的騎吏、騎吹,有駕馭一至三馬的各型車輛。單馬的有軺車、導車、斧車、軒車等;駕二馬的叫"軺傳";駕三馬的稱為"驂駕";運輜重的稱為"篷車"、"棧車";婦女坐的稱為"小車"、"輜車"、"駢車"等。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巴蜀漢畫中的馬,動感十足。馬的造型在似與不似之間,皆有龍韻。


巴蜀畫像磚中,與華麗麗的車騎關聯配合的,是盛大的宴飲樂舞和百戲伎樂。後者表現的,可能是逝者進入天國後受到的款待,抑或是幻想在天國中有享受不盡的美味佳餚和驕奢淫逸。感覺直到今天,搞伙食時的歡愉,也還未出其右。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人之好賭,由來已久。巴蜀漢代畫像磚上不僅天國裡的仙人喜歡六博,活著的人也為逝者安排了這樣的娛樂。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喜樂富足的生活,必有充裕的物資保障。商業貿易的繁榮是其後盾。那麼,天上的市街是何模樣呢?


巴蜀畫像磚裡最有代表性的市井格局:畫面中央有五脊重簷市樓一座,上置一鼓,開市、罷市之時擊鼓為號;市井東、西、北三面皆有牆,隸書"東市門"、"北市門",表明此為封閉式市場;市井被寬敞的過道分為四個列肆,每個列肆東西順列三到四排攤位,還有長廊將四個列肆連為一體;部分列肆後面還有倉庫。畫面中,正在進行交易活動。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在另一幅市井圖中,酒肆前有以羊尊儲為運容器,表示畫外將有隆重的酒局。


畫像磚中反應的這些繁華景象,雖有理想美化成分,但絕非臆想。漢代四川的富饒,首先得益於都江堰的灌溉之利,農耕漁獵高度發達;其次是相對穩定的社會,帶來了地主莊園經濟的空前繁榮;特別是有組織的井鹽、米酒、絲綢生產,給四川開闢了滾滾財源。


農耕漁獵生產場景,可謂四川畫像磚中的一大亮點。收穫弋射、播種、薅秧、拾螺、捕魚、採蓮、射獵、舂米、納糧等。如聞田園牧歌,如聞田園牧歌!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井鹽是四川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漢代鹽業一度全由官營,但後來部分豪門巨賈也有了自己的鹽井。左太沖《蜀都賦》:"家有鹽泉之井,戶有橘柚之園。"至少有兩種版本的畫像磚,真實記錄了漢代四川鑽井汲滷熬鹽的盛況。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四川自古多佳釀。巴蜀畫像中也出現了磚中國最早的釀酒實景圖:屋簷之下,壘土為鐪,鐪內置有三個酒甕(甕口似有管道與鐪面想通);鐪後側有一大釜,一人衣袖高挽,左手把握釜沿,右手入釜操作,其右一挽髻女子似在燒柴;屋後壁上掛著兩隻酒壺;屋外一人站立觀望,左上一漢子雙手推著原料車離去;其下一人肩挑酒甕回首顧盼,或為酒販。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巴蜀地區是我國養蠶的發源地之一。楊雄《蜀王本紀》:"蜀之先王名蠶叢"。巴蜀地區也是我國絲綢生產的重要基地,至少在西漢時,蜀錦既通過南絲綢之路銷往南亞和中亞地區。到東漢時,蜀郡成為第二大蠶絲基地。出蜀錦的成都,別名"錦官城"。所以巴蜀畫像磚圖中桑園圖,也十分著名。


晏居畫像磚表現的是年邁告別仕途歸家樂享清福的情形。消夏圖中,男主(肩頭有鳩杖)與小娘子席地依偎,兩旁是執便面(扇)的侍者。梳妝圖裡,居中持鳩杖的男主扶著對鏡搔首弄姿的小娘子,右側是執鏡侍女。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四川畫像磚中,還有許多描述當時風俗、時尚的畫面,比如重文尚武,比如尊師敬老等。享樂之外,也還融入了對公序良德的追求。


講經辯難:時富貴人家子弟爭相學經,以為仕宦之道,相互問難是流行的學經形式。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禮賢敬老:拜謁尊者(博學大德之人),是漢代風尚,亦進身之階。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施糧養老:漢代實行"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達於諸侯"的養老制度。《後漢書•禮儀志》:"年七十者授以王杖,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王杖長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鳥也,欲老人不噎。"(這理想化的社會型態,真令今人汗顏)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習射練御:中國古代"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箭術)與御(騎術)為武藝,貴族男子必習之。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


看了這些,會不會恍覺漢代巴蜀已經到了「家家有礦」的富裕地步?願景而已。陪葬海量金銀財寶和實物車馬的,才是不可逾越的等級富貴。


四川畫像磚的製作流程,分為刻板、模印、燒結、著色四道工序。不復雜,也不簡單!通常,大型磚墓附近都會發現同期的磚窯。磚很重,運輸不易。窯工們應該是帶著木刻印板進行流動作業的。


無從知曉製作這些畫像磚的藝匠的姓名,但他們的藝術成就,已流芳百世。


四、巴蜀漢畫像石舉要


巴蜀畫像石相比畫像磚數量較少,除了少量摩崖題刻,基本都與喪葬相關:墓園石闕上的浮雕和銘文、神道圓雕石獸、墓門石吏、墓室享堂門楣裝飾、墓室內壁刻畫(也有類似畫像磚的嵌入作品)等。


我所見最早的巴蜀漢代崖墓題刻,是四川新津的元延元年題刻。元延(前12年-前9年)是西漢成帝劉驁的年號。據說後來被成都市文館所切割了去,但至今未見發佈和展出。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除了有在國內數量最多的漢闕遺存,巴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漢代畫像石有:1953年出土於成都羊子山漢墓車馬儀仗和宴飲百戲組合(現藏重慶三峽博物館)、2003年重現於四川滎經縣茶馬古道旁的何君閣道碑(有第一漢隸美譽)、1969年出土於雅安汽車站附近的畫像石棺上的“漢代第一吻”(現藏雅安博物館)、江口崖墓高浮雕秘戲石刻(現藏國家博物館)、樂山柿子灣崖墓門楣和麻浩漢墓門楣上的佛像、郪江崖墓石壁上的“狗拿耗子”、1975年出土於成都曾家包漢墓後壁的巨幅莊園生活場景(現藏成都博物館)⋯⋯等等。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最值得稱道的是畫像石棺上的刻畫。這些刻畫應該都有圖畫藍本,不像模製的畫像磚可以量產,具有唯一性。漢代畫像石棺都分佈在西南地區,尤其集中地出現在四川盆地內。這種葬具,與稍早出現在中亞地區的石棺頗似。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值得重點介紹一下成都羊子山1號漢墓的車馬出行百戲宴樂畫像石。這是國內迄今發現體量最大也最華麗的同類題材畫像石組合,共計刻畫人物120人,代表了巴蜀漢畫像石的最高水平。


這組畫像石通長11米,由8塊高47釐米的青砂石橫向連接組成,由西南博物院(重慶市博物館前身)實施考古發掘。


該畫像石內容由兩組畫面組成:

前半部分描摩了墓主出行時的宏大場面,其前有導騎、導車開路,中有騎吹樂手和護駕擁簇,主人高車駟馬一路飛馳;共刻畫有軺車12輛、騎吏34人、步卒18人、馬56匹,氣勢磅礡,浩浩蕩蕩。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後半部分則描繪了家居宴享、觀看雜技百戲的奢靡生活情景。畫面左端廚役忙於炊爨,旁有帷幔低垂,分隔空間。右端華堂盛宴,賓主跽於席,右端伎樂伴奏,堂內羅列舞伎樂百戲。樓下正廳內5人設席而坐,一邊宴飲一邊觀賞雜技,席前置案樽盤盒。左角上一人撫琴,另一人正坐席上觀看。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該墓採用了少見的畫像磚石混合裝飾。前室左右壁嵌有畫像磚,車騎出行、宴樂雜技畫像石則分嵌在中室左右壁上。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沒有證據表明墓主的身分,車騎儀仗也未嚴格按漢代儀規排列。結合同坑所出畫像磚看,估計也是個希望來世“家裡有礦”過錦衣玉食生活的豪族吧。


民間的畫像石收藏,因受陳列條件限制,所見多為畫像石棺殘件和崖墓浮雕殘件。


五、小結(兼說漢畫像磚石的作偽與防範)


巴蜀地區的改夷歸夏,帶來了不同文化的雜糅,也使巴蜀先秦史從此陷入“開國何茫然”的混沌之中。


信仰是能夠讓人暫時忘卻現世苦痛並淡漠起源懷念的迷藥。巴蜀先民的西王母信仰,發生的由拒絕死亡(祈求長生不老)到接納死亡(盼望轉世成仙)之變,直接投射到了喪葬行為之中。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墓裡埋著的,都是活人的思想。巴蜀漢代畫像磚石的內容,正是這一變化的結果。那些具象可感的生活場景和仙界風物,是巴蜀先民對冥界想象的直觀體現,可謂基於現世欲求的浪漫主義表達。


巴蜀畫像藝術在漢代的昇華,無疑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可惜,打那以後,除卻佛道餘緒和宋之復古,巴蜀地區就鮮見獨步天下的藝術創造活動了。


當下,巴蜀畫像磚石及其拓片,正受到越來越多金石愛好者的追捧。而造假行為,一直如影隨行。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陳大蔥《理想化的來世生活畫卷——漢代巴蜀畫像磚石概述》


對巴蜀漢代畫像磚石的造假,從民國時期就開始了,因為國內金石學家和國外研究者初期都只看重文字,以羅希成為代表的成都古玩商便炮製了大量畫像磚石贗品。這個羅希成,在成都五世同堂街辦過博物館,曾經是巴蜀古陶瓷研究的先驅之一。四川博物院和重慶三峽博物館裡,至今還陳列有他經手過的藏品。當時在華西大學任教的葛維漢先生就從羅手裡買過不少拓片(現今仍藏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有的還被收錄進了《益州漢畫集》裡)。我在其中發現了不少臆造之作。


現在的造假手法很多。除了殘磚拼湊、老磚新刻、石膏翻模,還出現了3D打印;至於拓片更是重災區,目前網上所售,多不靠譜。連國有博物館的拓片,所拓之物也基本是翻模品,屬於文創一類。所以要提醒愛好者,買拓片時最好請賣家提供原物清晰圖佐證。

⋯⋯

且借米蘭·昆德拉在《笑忘錄》中的一段話,作為此文的結尾:所謂美,就是星光一閃的瞬間,兩個不同的時代跨越歲月的距離突然相遇。美是編年的廢除,是對時間的對抗。


陳聰 2020年11月於重慶南岸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圖文由作者提供

歡迎訂閱轉發

謝絕不經同意擅自拷貝圖文至自己公微號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