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药效看广告,医生何以痛批莎普爱思?

不看药效看广告,医生何以痛批莎普爱思?

药物往往不能以疗效打动患者,并不仅仅是在国内存在个案,在国外也一样存在着药品的过度使用和过度宣传,比如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辉瑞公司的“立普妥”。据BBC纪录片报道,为了营销药品,药品生产企业常常会兜售恐惧,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诉求。最出名的例子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时,降脂药物的推广。当时降脂药广告中告诉人们,高胆固醇可导致心血管疾病,为了降低胆固醇,人们需要使用降脂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广告中其实也存在误导,使人们认为胆固醇是导致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单一因素,制造一种恐怖的氛围。当时辉瑞销售立普妥时,其营销策略和手段就是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尤其是高素质人群对知识的理解制造错觉,认为过高的胆固醇只能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从而避免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非紧急状况下,降低胆固醇首当其冲的一定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健身的方式来进行的,我想任何医生和健康从业者一定不会否认这条准则!)

当时的临床实验结果还需要几年才能出炉,当时甚至无法证明该药物可以预防心脏病,而厂家为了使得药物大卖,则将重点放在了其可以降低胆固醇的疗效上,使人们产生胆固醇与心脏病之间的强关联(虽然后来通过临床试验这种假设得到了证据的支持,但是假若实验结果出炉后得到的结论是没有相关性,那么制药公司可以说仍然毫无损失,照样把该赚的钱赚走了,这件事其实细思极恐!);再加上一些存在利益关系的健康专家的推波助澜(接受制药公司经费的临床治疗指南的制定者),普通消费者很难从这个充满迷雾和陷阱的森林中走出。

上述种种都发生在还没有临床结果的基础上,这不可谓不是一种以利用焦虑和恐惧来进行营销的方式。所以全球巨头尚且如此,你又如何期待国产药品能够以疗效打动患者呢?

转回到莎普爱思其实也恰恰利用了老年人的心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同近视眼激光手术一样,试问每一个人,如果设身处地的换做是你得了白内障,你是选择保守的依靠广告宣传的滴眼液,并且寄希望于延缓疾病的进展,持一种观望态度;还是选择激进的只要诊断为白内障就立刻进行手术呢?我想大多数人恐怕还是会选择保守而非激进的,只能说这确实是一种营销的手段。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药品是真实有效的,我想这种药物无需打动患者,没有任何使用禁忌的条件下他们必须使用,因为这个药品疗效确切、有效。

北京安贞医院 李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