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李牧原:中歐班列是經濟走廊,有利於彌補中國國際供應鏈短板

在疫情影響下,海運、空運受阻,中歐班列卻運量大增,這種現象是短期的還是會持續下去?

在日前召開的國家發展改革委例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聞發言人袁達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歐班列總體保持安全穩定運行,對於穩定國際供應鏈、助力中歐共同抗疫、促進企業復工復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將在未來進一步支持中歐班列發展。

目前國內中歐班列的發展情況如何?疫情之後,是否還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探討中歐班列的機遇與挑戰。

專訪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牧原:中歐班列是經濟走廊,有利於彌補中國國際供應鏈短板

李牧原。資料圖

平臺公司將加速分化

《21世紀》:如何評價一季度國內中歐班列貨運量的增長?

李牧原:因全球部分海運和空運業務受疫情影響而暫停,推動了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的運輸總量呈現較大幅度的提升,可以說,此次中歐班列在抗疫過程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但我們仍需要注意到,疫情對中歐班列的影響是雙向的。如運輸總量的增長,主要依賴去程貨運量的增長。受歐洲工廠停工等影響,3月回程貨運量呈現下降態勢,如汽車零部件、機電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發往中國的運量減少。

《21世紀》:能否對未來中歐班列的發展情況做預估?在考慮到疫情獲得控制,全球航運和空運業恢復後,中歐班列是否還能保持目前的訂單量?

李牧原: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全球海運和空運業務的逐步恢復,預計中歐班列的整體貨運量將出現回落,重新回到過去的平穩增長期。

從總體上判斷,儘管中歐班列已經開行了9年時間,但仍處於快速成長期,未來幾年其貨運量依然會持續增長。

我認為,疫情結束後,中歐班列的影響力還會繼續擴大,其發展將更加良性,並進一步完善自己的運輸體系。舉例而言,過去主要是中國企業在使用中歐班列,但我注意到在此次疫情期間,一些外國的航運公司也選擇了中歐班列,這對於中歐班列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宣傳機會。相信未來在全球貨運市場,還有更多的運輸主體會主動選擇中歐班列。

《21世紀》:目前大概有60餘座城市開行了中歐班列,未來中歐班列的競爭力格局會發生什麼變化?

李牧原:通過此次疫情,我認為國內的中歐班列平臺公司會加速分化,有競爭力的平臺公司將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整個市場會有一次洗牌,從而逐步走向產業集中化,如成都和重慶已經開始了包括統一品牌等方面的合作。

這樣的變化,對中歐班列的發展是有利的。從經濟學來說,寡頭結構可以推動頭部企業加快技術積累、更新,以及擴大再生產的能力,而越分散的市場,越容易打價格戰,導致誰都無法做大做強。

中歐班列是經濟走廊

《21世紀》:有數據顯示,中歐班列的貨運量在整個物流運輸市場的佔比依然很小,未來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貨源?

李牧原:近幾年,雖然中歐班列的貨運量在呈現幾何級的增長,但年均的貨運量佔我國總貨運量的比重連千分之一都不到。目前,我國國際貨運業務主要依靠海運,如果未來有1%的海運業務能夠轉移到中歐班列,後者每年的貨運量將達到300萬標箱,但事實上中歐班列開行9年來,預計總運輸量在180萬標箱左右。

因此,我建議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支持中歐班列的發展,如從物流時效、國外場站建設、運輸設施能力、貨運組織能力等多方面入手。

這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國在運輸結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我們的全球貨運業務過分依賴海運,空運和鐵路運輸發展不足。儘管業界呼籲多年,希望能夠提升空運與陸路運輸能力,但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解決。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由於兩者的發展不足,使得我國的國際供應鏈結構出現短板,因此中歐班列的發展,也利於我國優化國際物流運輸結構。

《21世紀》:中歐班列在西部地區的發展勢頭好於東部地區,有分析認為這得益於西部加工貿易的推動,未來西部地區如何藉助中歐班列獲得更好的發展?

李牧原:出口加工貿易的發展,是中歐班列在西部地區發展的基礎,如成都、重慶、西安成為目前中歐班列開行量最高的幾座城市。

就如何提升中歐班列的貨運量而言,僅依靠出口加工貿易是不夠的。因為國家對中歐班列的定義是一條經濟走廊,而非僅是一條物流運輸通道。

西部地區應該進一步發展國際商品貿易的分撥業務,因為未來在擴大內需的背景下,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要面向全球進行採購,中歐班列在其中就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西部地區應該構建起以中歐班列為主要運輸方式的一般商品貿易國際分撥採購中心。

《21世紀》:從發展角度講,隨著中歐班列的發展,是否將不再需要財政補貼?

李牧原:中歐班列目前仍然存在財政補貼現象,但從構建新的貿易市場角度看,這是值得肯定的。

如重慶通過政府補貼推動中歐班列發展,帶來了電子產業在當地的聚集。如果我們去核算每年對中歐班列的補貼費用,與電子產業對當地帶來的財政稅收,可以發現補貼費用是非常小的,這筆賬對政府來說是可以計算的。

成都則依靠財政補貼,帶來了產業聚集,如成都的青白江區通過中歐班列吸引了盒馬鮮生、菜鳥、京東等多家大型電商和物流企業的聚集。成都已經初步建立了西南的物流分撥中心,預計這裡將成為西部物流單位密度最大的區域。

但是,這並非意味著我們不加限制地鼓勵中歐班列通過財政補貼的方式繼續發展。任何一個地方政府在進行補貼的時候,都應該想清楚,財政補貼進去,能夠通過中歐班列帶回來什麼。

中歐班列重塑城市競爭力:將全運會跑道運回西安,TCL歐洲訂單轉到成都工廠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