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百家讲坛》、《朗读者》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历史、文化、国学等经典内容再次被大众所关注。在这些节目中,对国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除了让大家知道了国民才女武亦姝,也让人们更深刻的品味了诗词之美,国学之经典,还带动了一股读古诗词等经典文集的热潮。

当大部分人还在热读古诗词之余,有一本国学经典也再次悄然热销,它不仅包含有古诗词,更有小品故事、名言警句等,它就是《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01 《小窗幽记》之由来

《小窗幽记》原名《醉古堂剑扫》,作者是明代才子陆绍珩。陆绍珩,字湘客,明代苏州松陵人,唐代隐逸诗人陆龟蒙后裔。

醉古堂剑扫》被汇编成书是在明朝的天启年间,当时的陆绍珩并不得志,是个落魄的文人。而彼时的明朝,自万历之后,朝廷腐败不堪,民生凋敝,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大环境的动荡,一方面让人心更为浮躁,另一方面随着王阳明“明学”等新思想的蔓延激荡,文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各种思想学说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此时的陆绍珩因为仕途不顺,流落北京,对世态人情,形势格局有颇多感慨。于是,陆绍珩在百无聊赖之际、生活闲暇之余,开始醉心于修养身心、修身养性,日常自省。

陆绍珩从五十余部经史子集中,撷取精妙辞句,分成十二卷,集结成书,用以自省自娱。也正是因为陆绍珩的籍籍无名,《醉古堂剑扫》在明朝并不为人广知,一直到了清朝,由后世假借清朝著名书商陈继儒之名出版,并更名为《小窗幽记》而流传至今。这本感悟中国文化、修养心性的传世佳作自从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小窗幽记》属于格言警句类小品文集,书中的内容主要阐明涵养心性及处世的可行之法,这些经前人总结的传世经验、生活哲学,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高洁的品格修养。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02 《小窗幽记》之人生哲学

由牧语译注的《小窗幽记》在其十二卷内容中,包含了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既有对传统的思想、伦理、道德、价值、情操乃至生活习惯等的总结,也有对世人有价值的经验、感悟做了重新审视和诠释。书中不乏名言警句,亦有格言故事,但书中的文字摒弃了华美浮夸之词,文字清丽朴实,道理浅显易懂。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为人处世之道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这句话是说我帮了别人,有了功劳,不要总记着,但是有了过失则要记好;别人帮助了我不能忘,但对别人有怨气则不能总记着。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如此可以役使鬼神。”

一个善意的念头,可以让人得到神灵的庇护,而一个恶意的念头,会招来可怕的厉鬼。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就可以“差遣”鬼神了。

四百年前的古人用这寥寥数语,没有晦涩的词句,也没有高深的道理,将为人处世之道、人生的处世哲学讲得通透明了,也显示出了古人豁达的人生格局。

相比之下,现代人中却有很多人的为人处世,既没有古人与自己和解的智慧,更没有古人体谅他人的豁达格局。君不见“高铁让座反被打”、“20年后打老师案”、“孕妇故意绊倒小孩案”等新闻比比皆是,

此类事件的频发,是当代人处世修身的不足,也是自我警省的意识的缺乏。

而诸如此类的人生哲学,《小窗幽记》中还有很多,掩卷遐思,这些充满智慧的格言,如一粒粒明珠静守在书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促人警省,益人心智。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体味生活之美

“三月茶笋初肥,梅风未困;九月莼鲈正美,秫酒正香。胜友晴窗,出古人法书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

三月的茶芽初嫰,竹笋正肥,梅雨时节春风阵阵;九月莼菜鲜,鲈鱼美味,秫酒正香,这时候邀请挚友小聚,一起品茶,赏画,焚香谈笑风声,最是爽心惬意。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意境,有美味佳肴,有良友知己,有风雅之事,不论古今,都甚好。生活的闲散适宜,在区区数句中,跃然纸上,生动有趣,意境深远。

“远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

这句话是说,观赏远山适合在秋天,游览近山适合在春天,探访高山适合在雪中,玩味矮山适合在月下。同样是爬山游玩,只因山的形势不同,出游选择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生活中美好,并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美好,而更多在于有发现体味美好的心境,愿意去捕捉发现美好的心思。

陆绍珩虽混迹于尘世中,但却有一颗闲散恬淡的心。王维有诗云“眼界今无染 心空安可迷”,用来形容陆绍珩正合适,他对文字的编辑和整理颇有风致,于乱世中独守淡雅,《小窗幽记》被后世评为“端庄杂流漓,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实至名归。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诉缱绻之情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如同豆蔻般的少女,心中有消除不了的遗憾,像丁香般的女子,也有在雨中结不了的愁结。很多年前,一首戴望舒的《雨巷》让诗中那个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成了很多人心中渴望追寻的对象。丁香虽然是高雅圣洁,但一样会有解不开的愁结,以花比人娇俏三分,哀愁更甚,词句虽短,却意味深远,回味无穷。

“五更三四点,点点生愁;一日十二时,时时寄恨。”

每个报更的鼓点都充满着思念的愁绪,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时时都在恨别离,这句的精巧跟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把两情缱绻不忍离分的离情别绪刻画的惟妙惟肖。

《小窗幽记》中关于“情”涉及的并不多,但每次都是真情流露,至诚至性,让人动容。关于陆绍珩的情感生活,史料很少记载,但出生于江南,想必她也有江南才子的多情,才会收录如此深情缱绻的诗。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03 《小窗幽记》的意义

从《小窗幽记》问世,便被很多的文人雅士称誉。在《小窗幽记》中,作者陆绍珩可谓一名悟透生死关、看破名利场的智者,书中的至理名言更是成为大众陶冶身心的经典名句。:”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情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小窗幽记》阐述的人生哲理,很多名句更是成为后世自我警省的座右铭。

书卷中常出现的风、花、雪、月、梅、兰、竹、菊是中国古代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珍爱的素材宝库,以自然之景,比拟高尚的志向,高贵的情操,自古就广受追捧,这些特有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底蕴,也也形成了中华儿女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小窗幽记》的编撰成书,在某种意义来说,更是把这种传统文化集结的更为具体全面,也让这些传统文化中瑰宝能够更为系统的得到传承。

《小窗幽记》:生前籍籍无名的他,死后作品为何传承了400多年?

《小窗幽记》中格言警句众多,基本上是字字珠玑,内含大量写景,抒情,警世,寄志的千古名句,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四百年来,被后人广为引用,传,直至今日,仍发人深省。书卷里除了超脱的哲理性,更有隽永、慎密的理性思维。

人活一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荆棘和坎坷,困难和逆境,《小窗幽记》或可以剑扫不平。快读一过,顿觉人生之事,尽在书中,时光不过白驹过隙,活在当下,豁达喜乐便足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