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导语

由于刘邦的轻敌冒进,在白登山遭遇了冒顿单于大军围困。然而七天七夜后刘邦却突然脱身了!

关于他用什么方法解除这次危机,《史记》给出的解释极其敷衍:

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刘邦脱身,从冒顿的刚性需求和刘邦当时所处的情形来看,这绝不是轻易就能实现的。

从冒顿单于的角度分析,如果这次能围歼刘邦,华夏中原大地势必会再次大乱,而已经成为草原最大霸主的冒顿,在这间隙领兵乘乱南下入侵,如此一来后世那“五胡乱华”的局面极有可能将提前登场,这对冒顿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他凭什么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而从刘邦角度来说就比较简单,被大军围困,鸿门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万急时刻再次重演,刘邦又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绝地复生?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如此说来,“白登山之围”解除的背后,绝非陈平计策之“”这么简单,而在这局对弈中,刘邦和冒顿一定各有被牵制而又不可告人的原因。

冒顿单于的苦恼:打不死

这场战争之初,冒顿为了围困刘邦使出浑身解数,这盘棋从一开始就是个陷阱。在刘邦发兵之前,冒顿一直示弱,而且是无尽的示弱。冒顿把所有的精锐尽数藏起来,只放出老弱牧民与士兵。

这在普通人眼中简直就是小儿科,刘邦怎么会看不出?可刘邦派数十批探子打探,带回的消息竟是空前的一致:冒顿的实力就是一股弱小部队,大汉精锐可一举歼灭!

冒顿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资治通鉴》

唯一看穿冒顿在使诈的刘敬(原名娄敬,被刘邦赐姓后称刘敬),还被刘邦拘禁了。

刘邦信心满满的以为他可以一举得胜,这是刘邦冒进轻敌的最关键因素。

既然如此,那拥兵40万围歼刘邦的冒顿,为什么还会放走刘邦?

如果说冒顿的烦恼是打不过一定有人不相信,冒顿有四十万大军,而对面的刘邦只有区区几万人马,用人堆都能堆死他,怎么可能打不过?

刘邦被围困多久?史书给出的答案是七天。

问题就出在这七天上面。冒顿不是下围棋的,他围刘邦的目的只有一个:歼灭!

可为什么围而不歼呢?不是冒顿不歼,是根本歼不灭!

这个问题就再次回到了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优劣势对比上了。

冒顿的大军主要以骑兵为主,之前在书生阐述长城重要性的文章中,就说过草原民族依靠战马欺负农耕民族的事,这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可这也是冒顿唯一的优势,与刘邦几万大军相比,冒顿除了精良的战马之外,没有一丝优势。

可被围的刘邦又有什么优势呢?

太多了,刘邦带去的是大汉精锐部队,精锐在什么地方?

第一,大汉男儿奋勇杀敌的血性,以及韩信“背水一战”留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战斗意志。这一点不容忽视,因为中国的古代战争史,就是这些男儿一刀一刀砍出来的,一旦近身搏击,简直就是大汉士兵的屠杀比赛。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匈奴兵装备

第二,农耕文明带来的优越性带来的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与细化,最直接的红利就是战士们的刀,足足可以砍断冒顿士兵的马刀,论科技和产品的质地,游牧民族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大汉士兵装备

第三,大汉士兵的箭头是清一色的浇灌铁铸,身上的盔甲硬实。相比之下,对面的士兵就逊色了很多,他们的箭头是兽骨,身上的防护是兽皮,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这就是刘邦的底气,也是冒顿的最大短板。

装备的巨大差距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冒顿全线围攻,却一次次被刘邦精锐杀退,依靠山上的有利地形,冒顿只能围困,到嘴的肉就是吃不到,干着急。

除了围歼不了刘邦的最大烦恼之外,刘邦的庞大步兵还没到,也就是说冒顿围困刘邦的时间,是刘邦身后步兵前进的时间,这一点,冒顿不得不顾虑。

左右权衡,加上刘邦派使臣前来谈判,冒顿只能选择放刘邦走,但有个前提,刘邦必须给出让冒顿满意的筹码。然而从后世来看,给什么、给多少、怎么给,这是一个备受考验的问题。

刘邦的烦恼:出不去

刘邦一生虽然拍摄了很多凶险镜头,比如鸿门宴。但刘邦和项羽不同,项羽是在逆境甚至绝境中成长的,人家天生就有那个细胞,但刘邦没有。

虽然大汉的精锐部队屡屡打退了冒顿的围攻,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可这潮水一般的围困不退去,刘邦始终不得安心,更致命的是如果冒顿一再围困,粮草将成为击垮刘邦大军的最后一击。

真正的万急时刻!

此时,在楚汉之争中屡屡发挥作用的陈平站了出来,使出了“奇计”,然后刘邦得以脱身。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可在这种局面下的谈判,陈平除非是神仙降临带刘邦飞出去,否则能有什么计策让刘邦脱身?

《史记》中对这个“奇计”的描述极其敷衍:

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陈丞相世家》

这个计到底有多神秘莫测?刘邦作为帝王,为了脱身之计又有什么不能告知的?但整个事件在刘邦的记录中平静的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史记·高祖本纪》

这个事件的描述,我们通过其他古籍的记录中得出一些讯息:

《韩信卢绾列传》中写道:

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戹。"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强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匈奴列传》中写道:

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史记·匈奴列传》

《汉书》中写道:

为匈奴所围,七日,用陈平秘计得出。

《资治通鉴》中写道:

帝用陈平秘计,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主亦有神灵,单于察之!”冒顿与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乃解围之一角。

以上的史料给出的讯息翻译过来就三条:

第一,刘邦采用了一条陈平的秘计,这个计有多秘,不与外人道也,也就千古无人得知;

第二,重金贿赂冒顿单于夫人阏氏,阏氏帮刘邦说情,刘邦才得以脱身;

第三,刘邦刚下白登山,大军就到了,于是冒顿也退兵了。

至于什么天降大雾之类的说辞,无非又是刘邦是真龙的侧面点缀而已,不值一提;而阏氏帮忙说情的理由,以冒顿可以把自己的宠妃送给东胡这件事来看,也没什么含金量;除了大军前来给匈奴带来严重威胁这一关键因素外,我们唯独不知道的,就是陈平那条“秘计”。翻遍的全部史料,依然不得而知。

陈平到底给刘邦出了一条怎么样的“秘计”呢?

“和亲之约”:陈平秘计的侧面映射

白登山之围解除以后,匈奴又来侵犯,而且一次一次没完没了。

刘邦很头疼,但没有办法。这次“白登山”事件让他彻底认识到了草原民族的厉害,看起来穷兮兮的草原牧民,打起仗来真不含糊,呼啦一片竟然拉出了四十万大军,马背上的民族果然善战,这刘邦内心有些犯怯。

此时,先前质疑冒顿的刘敬(白登山之围后,刘邦赦免了刘敬还封了侯)提出了一条策略:和亲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和亲

关于“和亲”这个计策的好与坏,稍后专门做拓展讨论,但这里要说的,是刘邦同意了这个策略。

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史记》

这就算完成了“和亲”,闹腾的匈奴总算“少止”了。

然而,在《史记·匈奴列传》中却有一句格外有趣的话: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而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圈重点,这个“约”哪来的?匈奴一贯以侵犯抢夺为方法,大汉以防御打击为策略,突然冒出个约定,谁约的?

真相再次饶有趣味的指向了“白登山之围”中为了帮刘邦脱身时,陈平的那条“秘计”。

为了刘邦脱身,陈平许诺了利益,除了利益一定还许诺了女人,而且这里的女人不能是简单的婢女和奴仆,而是有身份的女人。

这条“秘计”为什么不能说呢?

因为要顾及皇帝的面子,用钱买来的和平不叫和平,叫耻辱,后世“靖康之耻”在历史上被摸得乌黑乌黑,却为什么没有“白登之耻”这样的说法?高明之处,就在于“和亲”二字。

,意味着虽然刘邦全身而退了,但绝不是输了(当然这也是事实,冒顿和刘邦谁也打不下谁来,否则绝不轻易言和),而是我们成亲戚了;而冒顿放刘邦走也不是输了,是言和了,因为我们是亲戚。

,与“和”而生,我们的和不是大汉服软,也不是冒顿认输,而是成为亲戚,大汉皇帝的女儿嫁给了草原首领,以后就是一家人,那给点钱又何妨,又怎么会触及到耻辱二字?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史书中通通用“秘计”来隐藏计策的内容,刘邦能在绝境中脱身是能耐,有什么不能以示天下的?现在看来,这个原因确实不能说,《史记》中更不能写。

但伟大的是,值得推敲的《史记》中依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结语

“白登山之围”是刘邦众多尴尬事件中的一件,然与之前相比,这一次的刘邦,不再只是一方诸侯的身份,而是代表大汉颜面,不得不说,通过“和亲”政策,既让他化险为夷,还很完美的保存了他的颜面,确实是政治史上比较高明的一招。

同时,也许让刘邦想不到的是,他的“和亲”政策一直延续到后世几任皇帝,为后世带来了大好的发展时光,也正是这些时光的积累,才有了汉武帝重创匈奴的旷世之举。

虽然,这个原因经不起推敲,也不能在正史中堂而皇之的记录。

拓展一:和亲政策的利弊与得失

现在再来聊聊“和亲”的利弊。书生认为,和亲政策是利大于弊的。

和亲的弊端,就是骨肉离别和不停掏钱。这一点我们心知肚明,昭君出塞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炎黄子孙,谁会同意把自己的儿女嫁给匈奴?况且还要平白无故的给钱。

和亲的益处,可就太多了。

第一,得到了和平的发展时间。中原各族以农耕为主,从来都是自给自足,只要有足够的发展时间,他们赢得的便是财富的叠加,而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科技和文化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第二,用最小的利益换取最大的利益。听起来用钱买和平是非常不可取的,但这在当时却恰恰相反,匈奴一次南侵,烧杀抢掠,不仅杀人,还毁坏房屋,扰乱生产秩序,造成的损失远远不是这些钱能弥补的,如此说来,一人的远嫁,换来的是全国的安宁。大宋年年纳岁币,却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原因就在这里。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和亲公主在匈奴的生活

第三,关于战争的成本,中原人的饮食习惯导致我们的粮草补给在那个年代代价极大,一旦与匈奴开战,北上往往没有漕运可以依靠,就粮草运输一项的成本,足以耗空国库,汉武帝一朝就是例子;而与匈奴相比,马背上的民族在这一方面就有天生的优势,奶酪和牛羊肉,不仅食用效率高,而且投放成本低。

拓展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差距对比

长城与经济|秦始皇修长城看似劳民伤财,其实却是省钱的“利器”

深度|从“和亲”角度剖析解除“白登山之围”背后的不可告人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