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生活

明代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生活

皇帝是统治集团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最高意志。诗经中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理论上说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但士大夫们用儒家思想中的为君之道约束君主的思想,设立言官制度约束君主的言行,因此实际上明代的君主是受到严格的约束的。

严格的约束通常会产生贤明的君主,但过犹不及,过于严苛也会带来相反的结果。实际上明代的皇帝性格各异,生活内容也各不相同。明代皇帝可以按照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恪守儒家传统礼仪,勤于政事,以朱元璋为代表。一类是反叛礼教的典型,醉心于成道或是游戏,以朱厚照为代表。、


明代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生活

南京明孝陵

一、勤勉一生的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治理天下不能贪图安逸,然后才能享受真正的快乐。洪武十年九月,他对侍臣说:

“朕从即位以来,常常以勤励二字自我勉励,天未亮就上朝,到晡时才退朝回宫。夜里躺下常不能安席,就披衣起来,或者夜观天象,看到一星失次,即为忧惕,或者思考民事,有应当迅速处理的事情,就次第笔记,等到天明发遣,让臣下即刻处理。”

明太祖行政做事一切都是本着务实的精神。他认为帝王如果能够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做无益害民的事情,使百姓安于田里,衣食丰足,这就是神仙。功业垂于简册,声名流于后世,这就是长生不死。在个人修养方面,他反对私欲的释放,他的生活是相当克制的,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农民的劳苦很熟悉,因此他一直用各项利于农民的政策贯彻他的重农思想。

在饮食方面,整个皇族的早晚膳食包括内宫、东宫、亲王每月大概是羊一二十只、猪二三十头、鸡大约三百多只、鸭子四五十只、鹅二百多只,再加上夏天用的一些鲜鱼等,与明代中期的皇宫饮食相比,这已经相当简朴了。

“宫室器用一从朴素,饮食衣服皆常供。”——《明实录》


明代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生活

瑞雪兆丰年 一眼回大明

二、游戏人生的朱厚照

明代皇帝当中,最为游戏人生、放荡不羁的要数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一生嗜酒成癖,司礼监太监常常会趁着他醉酒的时候呈请批示,而等到他酒醒之后再提供美酒给他。

朱厚照又喜欢军事,他曾经在朱宸濠江西叛乱时册封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并为自己取名朱寿,大臣们见此情形无所适从。朱厚照游幸偏头关时,在太原女乐众人中结识了刘良女,称为“美人”,凡是饮食起居一定要跟刘美人在一起。据说这位刘娘娘不仅是出身乐妓,而且是有夫之妇。

朱厚照游戏人生,正德九年,张灯时因不小心烧了宫殿,乾清宫一夜之间变成了灰烬,朱厚照在豹房看到这边的大火,笑着说“好一棚大烟火!”。

三、皇帝的艺术造诣

明代皇帝中擅长书法的有万历和崇祯,万历皇帝擅长书法既是生母皇太后的教育,又是受到张居正的影响。万历二年闰十二月,万历皇帝书写“弼予一人,永保天命”八字赐给张居正,张居正评价道“笔力遒劲,体格庄严,虽前代人主善书者,无以复逾”。抛开歌功颂德的部分这样的评价也说明万历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

崇祯帝在书法上的造诣较深,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临摹虞世南。写成之后常常赐给臣下。对于明代皇帝来说,醉心于书画并不是单纯的消遣,而是为了网罗儒生、便于政治宣传。明宣宗朱瞻基擅长作画,他绘制的《五花马》、《白燕》上面均有亲笔题字“赐太监袁琦”。画中所用的笔法学习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金错刀法。宣德至弘治年间,由于皇帝对画师的重视,最终培植了一个宫廷画派,在绘画史上留下来不可遗忘的一页。

四、皇帝的文采风流

朱元璋的作品大多都经过文人的润色,但是仍然保留了不少他本人朴实的风格。如《东风》一诗:

我爱东风从东来,

花心与我一般开。

花成子结因花盛,

春满乾坤始凤台。

朱元璋出身于民间,身经百战。虽然即位为皇帝但是仍对过去生活念念不忘,对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如《思亲歌》一首,将慈母养育之恩比作雌鸟与雏鸟,对昔日身份低微时的母亲表现出无限的思念。另有一些表现他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如《思老试壮》一诗,充分体现了朱元璋老当益壮、雄心不减当年的性格特征,与曹操的《龟虽寿》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宣宗聪颖国人,有志于经史。每次考试进士,常常亲自撰写文章,至今仍留存于世的《宣庙御制总集》。宣宗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作的诗常常带有说理的韵味,如《乐静诗》就是例证;宣宗时形成了以歌颂太平盛世为目的的台阁体诗派,这一宫廷诗派显示了皇家的宏伟气魄。


明代最高统治者随心所欲的生活

明孝陵墓道

五、结语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明代皇帝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国家的开创者崇尚节俭、文学素养相对朴素,主要精力集中于政治事务,精心建设国家,此时国家蒸蒸日上;国家成平日久,皇帝不再以政务为主业,醉心于文学艺术之间,生活逐渐奢侈化,文化繁荣的同时国家衰落的隐患藏匿其中。成由勤俭败由奢,皇帝生活从节俭到奢侈,精力由政务转向文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会风气就会随着皇帝的爱好发生强烈的偏移,这也就预示着国家必然走向衰败,明代的灭亡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