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右手音色的8个要点

1、指甲长度

弹奏古琴,右手指甲的长度建议为:超出指端2~3毫米即可。指甲过长,出音易流于浮、暴。如遇音色干枯、焦躁,不妨先检查指甲是否过长。

《太古正音琴经》中,将“左右手甲长,其声干硬,且多客声”(注:客声即杂声)列为“十二病”之一。而现代人弹琴,多用钢弦。留甲过长,弹弦出音时,高频成分增多,更易产生焦躁之感。


2、触弦深度

“触弦深度”指的是下指弹弦的深浅。

《西麓堂琴统·抚琴诀》载:“用指必须甲肉相兼。出声清丽。甲多声焦。肉多声浊。”“焦”、“浊”的原因,是指甲、指肉触弦过深,与琴弦的接触面积过大,增加了摩擦的过程。同时给弹弦带来了阻碍,不便于灵动自如地运指发力。

“甲面弹弦”的指法(如挑、剔),触弦深度建议以甲面靠近甲尖的三分之一处,过深则弹弦滞碍;“肉面弹弦”的指法(如抹、勾),触弦深度建议以指尖往下2~3毫米,则甲肉相间,得温润中和之声。指头肉较厚者,可稍偏深,但不宜深至指肚。

在练习过程中,需慢慢练就在不同情况下,保持触弦深度一致的能力。


3、着弦位置

“着弦位置”指的是(横向上)右手弹弦的位置,一般在岳山到一徽的范围内。以中间二分之一处为基点,越靠近岳山,出音越刚健;越靠近一徽,出音越柔和。因此,不同的触弦位置,可以带来不同的音色效果。

《唐代陈拙论指法》:“每弦取声自由刚柔相应。指往上为刚,刚声清远;指往下为柔,柔声和润,句内参详而用,勿失刚柔之理。”这里的“上”,便是指靠近岳山;“下”便是指靠近一徽。同时,音色要根据乐句的需要,变化取用。

而过于靠近岳山,出音会偏干硬;在一徽以下弹奏,则偏于柔懦。偶有在三四徽处轻弹,以取得细腻、轻巧之音,也是根据乐句处理的需要,而进行的特殊对待。


4、弹弦角度

从古琴的发声原理上看,运指弹弦,琴弦带动琴体振动发声。因此,指力向琴体运力,才能带动琴体做充分的振动,得到相对而言的最佳音色。

理论上,由琴弦垂直向下往琴体运力是最好的选择。但实际弹奏中,出于运指的流畅和速度的需要,很难做到完全垂直。

因此,向“前/后下方45°角”弹弦,是比较合适的方向。这样得到的音色,饱满松透。而向前/后上方弹弦,得到的音色则相对单薄。

提升右手音色的8个要点



5、弹弦速度

“弹弦速度”,指的是弹弦的瞬间,手指击弦的速度。

较快的弹弦速度,可以减少指甲触弦的噪声,同时增加出音的高频成分,提亮音色。但须控制力度,不至于尖锐(这样的弹弦速度也是flamenco吉他演奏中常用的手法);反之,较慢的触弦速度,如杵撞钟,低频成分增加,则相对沉稳、厚实一些。

弹弦速度快的情况下,需要保持手腕、手臂的相对稳定,而对手指本身的灵活度要求更高;弹弦速度慢的情况下,则会用到臂、腕等“外力”暗助,同时需保持放松,以使力量的传导自然无碍。


6、弹弦距离

右手指法又分“甲面弹弦”(如挑、剔)、“肉面弹弦”(如抹、勾)两种。“肉面”指法为贴弦弹奏,一般的方法是:指肉接触琴弦,微微黏住,既不重压、也不轻浮,然后瞬间运力弹弦。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使指尖将琴弦向下轻压1~2毫米,用韧力弹弦,得到饱满厚实的音色;或者凌空向下击弦,取得亮丽、干脆的音色。

“甲面”指法为离弦弹奏,一般离弦半厘米左右弹弦,音色圆润有弹性。

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使甲面贴弦弹奏,取得有钝感的音色。或离弦1~2厘米,取得坚实挺拔、亮度较高的音色。但不宜超过2厘米以上,否则弹弦过程中的气力徒然消耗,下指易流于虚浮。


7、运指方式

无论“甲面”指法或是“肉面”指法,均需在肩、肘、腕、臂放松的前提下,手指三个关节自然联动。在任一个关节处紧张、僵硬,都会对自然的运力过程形成障碍,弹出的音色也多偏僵硬。

一般弹弦,都是正锋入弦,即指尖与琴弦呈90°直角弹弦。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使是手指向右稍侧弹弦,谓之“偏锋”。偏锋入弦,可减少指甲与琴弦的摩擦面积和时间,使得音色更显圆润、柔和。


8、弹弦力度

力度常常被认为是音色范围之外的要素。现代声学实验证明,力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频谱的变化。因此对音色有直接的影响(而不仅是音量的改变)。甚至有资料表明,在钢琴音这样的键盘乐器演奏中,能导致钢琴音色产生变化的要素,只有力度一个。

通过调试不同的力度,来感知音色的变化,是练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重”不能超过琴弦所能负载的最大限度(指力不能让音“破”掉),“轻”要在情绪和旋律线条的范围内(不能无意识地流于轻浮)。即古人所说:“重而不虐,轻而不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