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在中國古代茶文化的發展史上,明清也是一個重要階段,無論是在茶葉的消費和生產,還是在飲茶技藝的水平、特色等各個方面,發著令人陶醉的文化魅力。特別是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階層,各種茶文化不僅繼續在宮廷、宗教、文人士大夫等階層中延續和發展,茶文化的精神也進一步植根於廣大民眾之間,士、農、工、商都把飲茶作為友人聚會、人際交往的媒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極為豐富的“茶民俗”。

(一)

在中國歷史上,明、清是兩個各自獨立的王朝,是一個建立起來的帝國。然而,站在茶文化研究史的視野來看,兩個王朝卻有相同相似的聯繫,那就是明、清都是吃茶的朝代,都是茶文化的普及時期。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明代,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期。

在這一時期,有兩項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一,是製茶與品飲方法的改革;第二是飲茶器具的創新。

明代洪武年間,由於茶課(稅)輕利厚,所以民間廣泛種植茶樹,茶飲之風日盛。

明《農政全書》有這樣的記載:

“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缺。”

可見,明代茶飲之興盛。在製茶方面,明代由散茶代替了團茶。

其實,早在元代就已經出現散茶了。

元代《王楨農書》中說:

“此餅惟充貢,民間罕見之。”

可見當時只有宮廷少數士大夫階層仍在用茶餅,民間社會一般都以飲用散茶為主了

而且,元代在茶學和茶文化方面仍然繼續唐宋以來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創新。

原來與茶文化無緣的蒙古族,自入主中原後,逐漸接受茶文化的薰陶。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蒙古貴族尚茶,對茶葉生產是重要的刺激與促進。

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

由於散茶的普及流行,茶葉的加工製作開始出現炒青技術,花茶的加工製作也形成了完整的流程。

漢蒙飲食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了具有蒙古特色的飲茶方式,開始出現沖泡方式,即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這些為明代炒青散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元代對知識分子不尊重,很長時間停止科舉,士人的仕途也很險惡,許多文人以茶酒詩文自嘲自娛,還以散曲、小令借茶抒懷。

比如著述名散曲家張可久棄官隱居西湖,以茶酒自娛,寫《寒兒令·春思》言其志;喬吉感慨大志難酬,“萬事從他”卻自得其樂地寫道“香梅梢上掃雪片烹茶”。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茶入元曲,茶文化從此進入了文學創作領域。

所以,元朝作為明清茶文化的萌芽期,有三個突出的貢獻:

第一,茶文化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泡茶方式。

第二,茶文化歷史上,逐漸出現了散茶炒青技術。

第三,茶文化廣泛地進入文學創作領域。

(二)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歷史上正式以國家法令形式,廢除團餅茶的是明太祖朱元璋。

他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下詔:

“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

從此向皇室進貢的只要芽葉形的蒸青散茶

皇室提倡飲用散茶,民間自然蔚然成風,並且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

這種沖泡法雖然在元代已經出現了,但是到了明代才逐漸流行。

沖泡法對於茶葉加工技術的進步,如改進蒸青技術、產生炒青技術等,以及花茶、烏龍茶、紅茶等茶類的興起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由於泡茶簡便、茶類眾多,烹點茶葉成為人們一大嗜好,飲茶之風更為普及。

關於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團餅茶,改做散茶,有人認為他出身貧寒,頗懂民間疾苦,他聽說茶農很苦,耗資很大,於是提倡節儉,下令廢除製造進貢茶餅改成沖泡散茶。

其實,朱元璋的作用只是推動了製茶改革,而並非由製作團茶改為散茶。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因為散茶的製作和飲用,宋元時期就是存在的,並且民間飲用散茶的風氣越來越盛。

早在北苑御茶場製造奢侈的茶餅的同時,民間製作就多為散茶,一般稱為“草茶”、“山茗”等。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詔罷團餅,“惟令採芽、茶以進”,只是順應了當時散茶在民間普及的潮流。

而中國封建社會一直是以皇權為核心,皇帝旨意自然帶動整個天下的人心所向。

自明代開始,正式結束了唐以來團茶的飲用史,奠定了散茶的崇高地位。

(三)

茶的製作以炒青為主,炒青法雖然在唐宋時即有,但是廣泛普及卻是在明代。

明人許次杼在《茶疏》中有一段炒青的說明:

生茶初摘,香氣未透,必借火力以發其香。然性不耐勞,炒不宜久。多取入鐺,則手力不勻;久於鐺中,過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燥,不堪烹點。炒茶之器,最嫌新鐵,鐵腥一入,不復有香;尤忌脂膩,害甚於鐵,須預取一鐺,專供炊飲,無得別作他用。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幹葉,幹則火力猛熾,葉則易焰易滅。鐺必磨瑩,旋摘旋炒。一鐺之內,僅容四兩,先用文火焙軟,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抄轉,以半熟為度。微俟香發,是其候矣,急用小扇抄置被籠。純棉大紙襯底燥焙,積多候冷,入瓶收藏。人力若多,數鐺數籠,人力即少,僅一鐺二鐺,亦須四、五竹籠,蓋炒速而焙遲。燥溼不可相混,混則大減香力。一葉稍焦,全鐺無用。然火雖俱猛,尤嫌鐺冷,則枝葉不柔。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代採用的高溫殺青的炒青製法,能更好地保存茶葉的色、香、味、形。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隨著散茶沖泡飲法的興起,崇尚盞、碗的唐宋茶具同樣需要“崇新改易”,出現了瓷器與紫砂茶具,尤其是推崇“景瓷宜陶”

當時人們在泡茶時,茶壺茶具要用開水洗滌,並用乾淨布擦乾,茶杯中的茶渣必須先倒掉,然後再斟。

茶盞也由宋代的黑釉瓷變成了白瓷或青花瓷,上等的是“薄如紙、白如玉、聲如罄、明如鏡”的景德鎮瓷器茶具。如此考究的做工,藝術價值也相當高。

然而,明人更為好壺,尤其是紫砂壺,飲茶器皿“以紫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由於特點明顯,明人對紫砂壺的追捧幾近狂熱的程度,以致“明制一壺,值抵中人一家產”

清人蔣伯超在《通齋詩話》中說:

“明人以瀹茗相高,碾煨從遂廢焉。”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茶形由團茶變成散茶後,飲茶方式也有相應的變革,茶由原來的研末而飲變成了沸水沖泡的瀹飲法。

茶葉衝以開水,細品慢啜,透過襲人的茶香、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而領略茶天然之品性。

散茶的這種飲法,能使茶葉固有的芳香味得到更好的發揮。

(四)

明代茶事的繁榮,另一個體現是茶學著作的豐富,現在可見者尚共有55部。

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朱權於1440年前後編寫《茶譜》一書,對飲茶之人、飲茶之環境、飲茶之方法、飲茶之禮儀等作了詳細的介紹。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陸樹聲在《茶寮記》中,提倡於小園之中,設立茶室,有茶灶、茶護,窗明几淨,頗有遠俗雅意,強調的是自然和諧之美。

張源《茶錄》中說:

“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

這句話簡明扼要地闡明瞭茶道真諦。

明代茶書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加以整理、闡述和開發,創造性和突出貢獻在於全面展示明代茶業、茶政空前發展和中國茶文化繼往開來的嶄新局面,其成果一直影響至今。

明代在茶文化藝術方而的成就也較大,除了茶片、茶畫外,還產生眾多的茶歌、茶戲,有幾首反映茶農疾苦、譏諷時政的茶詩,歷史價值頗高,比如高啟的《採茶詞》等。

從這些文獻資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明人對品飲藝術的追求和鑑賞,包括茶葉本身的真味與清香,品水之學,品飲環境,甚至對飲茶之人的多少和人品、品飲時間和地點等,都有明確的要求。

(五)

明末清初,茶風日趨纖弱,不少茶人以風流文事送日月,甚至皓首窮茶,一生泡在茶壺裡,玩物喪志。

而唐宋時期中國傳統的茶藝形式趨於淡化,明代開始的清飲雅賞沖泡方式得以沿襲並占主導地位。

通過茶館的普及與家庭飲茶習俗,茶文化精神卻在民間廣為流傳,與百姓的大眾生活與綱常倫理緊密結合起來。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清代茶文化形成了更為講究的飲茶風尚。

清朝滿族祖先本是中國東北地區的遊獵民族,肉食為主,進人北京成為統治者後,養尊處優,需要消化功效大的茶葉飲料。於是普洱茶,女兒茶、普洱茶膏等,深受帝王、后妃、貴族們喜愛,有的用於泡飲,有的用於熬煮奶茶。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嗜茶如命的乾隆皇帝,一生與茶結緣,品茶鑑水有許多獨到之處,也是歷代帝王中寫作茶詩最多的一個,晚年退位後,在北海鏡清齋內專設“焙茶塢”,悠閒品茶。

民間大眾飲茶方法的講究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攝泡”。

當時,人們泡茶時,茶壺、茶懷要用開水洗滌,並用乾淨布擦乾,茶杯中的茶渣必須先倒掉,然後再斟。

閩粵地區民間,嗜飲功夫茶者甚眾,故精於此“茶道”之人亦多。

到了清代後期,由於市場上有六大茶類出售,人們已不再單飲一種茶類,而是根據各地風俗習慣選用不同茶類,如江浙一帶人,大都飲綠茶,北方人喜歡喝花茶或綠茶。

不同地區、民族的茶習俗也因此形成。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清代的製茶工藝進一步提高,綜合前代多種製茶工藝,繼承發展出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乾燥

但是,若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殺青後未及時攤晾、及時揉捻,或揉捻後未及時烘乾、炒幹,堆積過久,造成茶葉變黃,後來發現黃湯、黃葉的茶葉也別具一格,就採取了有意悶黃的做法制成了黃茶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後發酵,茶葉變黑,就形成了黑茶

後來人們偶然發現:絨毛特別多的茶樹芽葉經曬或烘乾後,芽葉表面滿披白色絨毛,茶葉呈白色,因而形成了白茶

紅茶起源於明朝。在茶葉製造過程中,人們發現用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後葉色紅變而產生了

紅茶。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原來,六大茶系都是從綠茶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六)

明清茶文化,從團茶到散茶,從散茶再到六大茶系,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中國茶藝方式的日趨平淡。

如果唐宋茶文化,如他們的民風一般,爽烈剛猛,那麼,從明代開始,清飲雅賞的沖泡方式卻成為了茶道的主流,並一直影響延續至今。

體現了明清人民的纖弱雅緻,追求淡凡之風,也更加註重飲茶方式的恬然與美感。

明代散茶的盛行,清代六大茶系的誕生,使中國茶道日趨清雅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細節,卻有如此深厚的歷史源頭。

無論是我們現在衝飲點泡的散茶,還是整個象徵清淡如水的中國茶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