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昌平談農村:關於“內循環”的建立——致黃奇帆先生》有感

近曰,筆者讀李昌平《昌平談農村:關於“內循環”的建立——致黃奇帆先生》一文,深有感悟。今天寫出來與各位分享。

昌平老師首先說:

“筆者是黃奇帆先生的粉絲。最近關於黃奇帆先生建立“內循環”的文字,筆者都已認真看過。黃奇帆先生認為在外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建立內部循環體系要放大招,對此觀點筆者很是贊同。但是,放什麼樣的大招好呢?我和黃奇帆先生的想法有所側重,供黃奇帆先生參考”。

對於昌平老師這個提法,我是極為贊同,並引起共鳴。

昌平老師接著說到:

“黃奇帆先生的側重點是盯著大資本、民營企業家、新技術、產業鏈、供應鏈與城鎮化等因素下,思考‘內循環’。”

昌平老師對黃奇帆側重點定位,筆者認為非常準確。簡而言之,黃奇帆代表了市場交易供給側的觀點。也是相當一大部分人的觀點,他們代表著“生產力"的意見,“製造業"的看法,“產業鏈"的呼聲,“企業家"的內在想法,都是要求加快創新,強化管理,補齊短板,完善產業鏈,為

市場提供具有競爭力的商品與服務。可以說黃奇帆先生的觀點,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家的普遍意見,也是相當一部分經濟精英的主張,更影響了社會上普羅大眾的思想,具有廣闊的市場。

這些重不重要,當然重要!但是,這都不是建立“內循環”的關鍵,其關鍵是“內需”。昌平老師這個觀點與筆者一致。

昌平老師接著講:

“什麼是內需的關鍵?是農民得有很多錢。再說一遍:如果農民沒有很多錢,所有的內需都是假象,建立起來的“內循環”也是假的,只是給快過世的人打強心針而已"。

這句話真說對了。不僅昌平老師這樣說,筆看這樣認為,就是高層也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戰略要求。社會上普遍呼籲:百姓無錢消費,便是內需不足的真實反映。只不過,昌平老師關注的是數億農民的利益,而筆者呢?關注的是除了少數中產階級以外其餘大部分人的收入問題,即城市市民,工廠工人、大學畢業生以及不得志的個體工商戶,私營業主等

。這些人共同購成了市場交易中客戶的主體。

“內循環”下的內需,一定是讓農民有更多可支配的錢

昌平老師如此說。

怎樣才能讓數億農民有錢呢?昌平老師這樣認為:

“讓農民有很多錢的關鍵是什麼呢?是讓農民群體的財產能“死錢變活錢”,增加農民可支配現金流數百萬億、甚至是千萬億。面對9億龐大的農村人口,增長農民數百萬億、甚至千萬億可支配現金流的關鍵是什麼?這需要創新一種特別的金融。目的是支持農民的沉默財產,可以“死錢變活錢”。然而什麼樣特別的金融能支持農民沉默的財產“死錢變活錢”?只有村社內置合作金融,再說一遍:只有村社內置合作金融。”

在這裡,本文作者建言:

假如說,農民通過村社內置合作金融,把農民自已的財產盤活,與黃奇帆觀點所代表的供給側進行交易,是不是就真的啟動了內循環?

遠遠不是的。筆者與昌平老師的分岐就在這裡

除了黃奇帆先生所說的供給側創新改革,昌平老師所主張的增加農民收入之外,還需要一個穩定的,能夠使兩者之間進行循環交易,週而復始的市場交易機制,使“企業供給→人民增收→企業營銷"之間形成穩定的循環流動,即價值循環。這樣一來,昌平老師所主張的內置金融才不會成為一錘子買賣,使農民在變賣土地等財產後一無所有,坐吃山空。同樣也使得供給側改革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企業營業收入支持,而不致於導致新的產能過剩,形成新的經濟危機。

很顯然,單有昌平老師的村社內置金融是遠遠不夠的。

人民不是靠自已變賣財產生存,是靠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生活

高層提出的“擴大就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具有了特殊的戰略意義。

對於企業家們而言,不反對你們創新管理,降低成本,但反對將廣大員工作為成本與負擔來對待,更不能在一有危機來臨,就把他們拋棄

,象甩包袱一樣。他們是企業創造價值的主力軍,更是企業的客戶主體,是企業財富變現的源泉。

正因為如此,如何正確處理“員工”“客戶"與“企業"的關係,建立“員工增加勞動收入→客戶提升購買力→拉動企業營業收入”三者關聯閉合循環流動價值循環才顯得特別有意義。

筆者坦言:

只有建立全國規模的價值循環體系,理順了企業,員工與客戶的利益關係,才有可能去重新構建消費內循環,科技內循環,才有條件去做黃奇帆先生所主張的技術創新,商務創新之事,和昌平老師的農民增收之事,真正實現市場經濟的轉型發展,是事關兆億人民安心工作生活幸福的大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