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濤—滿清人罵之,後人敬之的中國首位駐外大使

1877年,滿清帝國朝野上下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批判運動,批判對象是年近六旬的郭嵩燾(1818年—1891年)。

為啥呢?

因為郭嵩燾寫了一本日記。

郭嵩燾是誰呢?

晚清名臣,湘軍創建人之一,曾國藩的得力助手,左宗棠、李鴻章的好朋友,也是中國第一位派駐國外的使節。

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的,郭嵩燾是近代洋務思想家,是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是中國十九世紀末維新派的先聲,是超越時代的先行者。

2018年12月,在其出生地湖南省湘陰縣,舉行了盛大的郭嵩燾誕辰200週年紀念大會,稱其為“清醒看世界,華夏第一人”。

郭嵩濤—滿清人罵之,後人敬之的中國首位駐外大使


當然,這些讚美都是現代人給的。在當時的人們眼裡,郭嵩燾是一名人人唾罵的“賣國賊”“慕洋犬”“漢奸”。尤其是他寫的那本日記,更是被認為大逆不道,是華夏之恥。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日記呢?

事情還得從1875年的那個春天說起。

◆◇◆

1875年春,在雲南邊境發生了一起外交事件。

原來,英國駐華使館的職員馬嘉理,以考察商貿情況為由,帶一隊人在雲南各地勘探和拍照。這事本來已經知會了大清總理衙門的,所以各級官員對他們大開綠燈,但是各地民眾對洋人非常仇恨。在雲南騰越地區的蠻允附近,馬嘉理被咔嚓了,腦袋還被掛到了城牆上示眾。

這就是“馬嘉理事件”,又稱“滇案”。

一名外交人員在中國被殺,這讓英國公使威妥瑪很惱火,聲言將派兵入滇。經中英雙方交涉,1876年9月,兩國代表簽訂《煙臺條約》(又稱為《滇案條約》),英國方面要求清政府派一名官員親自去英國道歉。

派誰去呢?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天朝上國”,從來都是別的國家來朝拜進貢,如今要與各國互派使節,與各國平起平坐,豈有此理!

這個工作擺明了就是個火坑啊!

大臣們義憤填膺:這太有辱天朝臉面了,不去,堅決不去!

可是不去又不行啊,於是,精明的大臣們一起推薦了郭嵩燾,認為他對西方頗有“研究”,可堪此任。

郭嵩燾也不傻啊,這活兒你們不幹,憑什麼推給我啊!於是,他向慈禧太后請辭,這是個捱罵的活,我年齡大了,幹不了啊。

慈禧太后把他召入宮內,語重心長地安撫他。慈禧老太太的原話是這樣說的:

時萬不可辭,國家艱難,須是一力任之。我原知汝平昔公忠體國,此事實亦無人任得。汝須為國家任此艱苦。

老郭啊,這活別人還真幹不了,你得為國家分憂啊。你放心去吧,別管那些流言了,我和皇上是你的堅強後盾。

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那就去吧。

隨後,清王朝任命郭嵩燾為中國駐英國大使,這也是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

1876年冬,郭嵩燾率副使劉錫鴻等隨員三十餘人啟程赴英。

消息傳開,舉國上下,“漢奸”、“貳臣”之類的唾罵聲洶洶而至,包括那些推薦郭嵩燾出使英國的大臣們,也紛紛自詡忠貞有氣節,指責郭嵩燾的行為“辱國”。

在郭嵩燾的家鄉湖南,憤怒的人們燒燬了他出資修復的玉泉山上的唐代名剎上林,還計劃要燒燬他的老宅。有人寫了一副對聯相送: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於堯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意思就是,郭嵩燾,你這慕洋犬,離開祖國去舔洋鬼子。

◆◇◆

在一片辱罵聲中,郭嵩燾到達英國,在倫敦設立了使館。

出使前,清朝廷給他定下一條規定,要求他每天寫日記,將當天所見所聞,所作所為,詳細記載,隨時諮報。

出使各國大臣應隨時(向政府)諮送日記等件。

凡有關係交涉事件,及各國風土人情,該使臣皆當詳細記載,隨事諮報。

這條規定的目的有二,一是方便監督和了解大使的工作動向,二是方便大清國內洞悉外國洋人的動向、國情等。

於是,郭嵩燾認認真真地寫起了出使日記,寫下所見所聞。從上海到倫敦,一路走了51天,途經十幾個國家,許多港口。他在日記裡,對這一路上不同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作了描述,還講到了土耳其設立議會和制憲改革,蘇伊士運河巨大的挖河機器,“重商”對西方富強的作用等等。

日記採用“事實+觀點”的敘述法。在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輪船進進出出卻次序井然這一事實時,他點評道:“條理之繁密乃至如此”。他這樣描寫倫敦:“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宮室之美,無以復加。”

在日記中,他努力想讓國人對世界有更多的瞭解,而且在文中特別說明:西洋也有兩千年的文明。

到倫敦後,他把這51天的日記整理成書,共兩萬來字,抄寄一份給了清朝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以《使西紀程》為名刊印出來。

郭嵩濤—滿清人罵之,後人敬之的中國首位駐外大使


這本日記一經出版,立刻引爆了輿論。

圍繞這本“郭嵩燾日記”,大清上下展開了長時間的爭論、撕咬。

精通洋務的李鴻章反覆閱讀後說:“筠仙(郭嵩燾字)雖有呆氣,而洋務確有見地”。李鴻章他頗為讚賞,認為“當世所識英豪,與洋務相近而知政體者,以筠仙為最。”一部分研究洋務的有識之士也紛紛點贊。

但那些早就看郭嵩燾不爽的頑固守舊派,終日在日記裡找茬兒。

頑固守舊派找到的一條巨大的罪狀是,郭嵩燾日記裡,竟然聲稱西洋也有兩千年的文明。

當時的國人普遍有一種“聞洋人之長便怒、聞洋人之短便喜”的心理,如今郭嵩燾竟然公開聲稱西洋也和中國一樣,也有文明,這還得了。雖然只有兩千年,遠少於中國的五千年,那也不行。

頑固守舊派對這本日記,展開了攻擊、漫罵。

有個名叫何金壽的翰林院編修,跳出來彈劾郭嵩燾,說他“有二心於英國,欲中國臣事之”。

名流李慈銘,則對郭展開誅心之論:“誠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另一位翰林院侍講張佩綸更積極,請朝廷撤換使臣,否則有違民心了。

民意洶湧,慈禧太后感受到了壓力,發佈諭旨嚴厲申斥郭嵩燾,並下令譭棄《使西紀程》板,並禁止流傳。

後來,梁啟超在《五十年中國進化概論》裡還講述了這段往事:

光緒二年,有位出使英國大臣郭嵩燾,做了一部遊記。裡頭有一段,大概說,現在的夷狄和從前不同,他們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噯喲!可了不得。這部書傳到北京,把滿朝士大夫的公憤都激起來了,人人唾罵……鬧到奉旨毀版,才算完事。

◆◇◆

小小的一本日記,竟然在國內引起如此廣泛的口誅筆伐。

遠在國外的郭嵩燾向朝廷上書,辯解了幾句,反而遭到嚴旨申斥。慈禧斥責他“固執任性”,所見實屬褊狹,暫時寬大處理,如若繼續固執己見,則以國法論處。

在英國使館,郭嵩燾的副手劉錫鴻一直有取而代之的想法,見此機會,便高調宣佈與郭嵩燾徹底劃清界限:“此京師所同指目為漢奸之人,我必不能容。”

劉錫鴻不斷向清政府打郭嵩燾的“小報告”,列出其三大“罪狀”:

一、遊甲敦炮臺披洋人衣,即令凍死亦不當披。

二、見巴西國主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為小國主致敬?

三、柏金宮殿聽音樂,屢取閱音樂單,仿效洋人之所為。

這都是三條什麼罪名呢?

第一條,就是在參觀英國炮臺時,郭大使竟然因為寒冷披了一下洋人的大衣,有辱國體。

第二條,就是巴西國王來英國訪問,在出席歡迎儀式時,郭大使居然站起來向巴西國王表示了歡迎,大損天朝形象。

第三條,清人聽戲通常是兩手拱立,但郭大使在白金漢宮聽音樂會的時候居然拿了節目單看,完全是在模仿洋人裝逼。

這幾件事均合乎國際禮儀,而且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消息傳到國內,一幫守舊大臣就此大作文章,“恨國黨”“賣國賊”“漢奸”“慕洋犬”,朝野上下充滿一片唾罵指責之聲。

好玩吧,很搞笑吧。

◆◇◆

郭嵩燾怎麼也想不明白,就因為在日記裡,讚美了一下西方國家,怎麼就有辱國體了?

雖然身受誹謗,但他還是極力履行自己的職責,以六十高齡潛心學習外語,頻繁參加外交活動,認識很多朋友。英國人稱讚郭嵩燾是東方最有教養的人,英國的外交家威妥瑪對他更是盛讚有加。

他訪問英國當地的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社等,結識了眾多專家學者,沒事的時候他就考察英國的政治制度,還去英國議會列席旁聽。

他將考察心得不斷寄回國內,並且提出很多改革建議。

這更加惹惱了國內的頑固守舊派,這個郭嵩燾,思想是越來越反動了。

1878月8月,清廷下令將郭嵩燾人召回。

一幫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要治他的罪。後因李鴻章等人反對而不了了之。

一心想要報效國家、睜眼看世界的郭嵩燾只得黯然回國。

1879年5月,郭嵩燾乘船抵達長沙時,當地人拒絕他的船靠岸。城裡貼滿了指責他“勾通洋人”的大字報。在他的家鄉湘陰,有民眾義憤填膺,喊出了“殺郭嵩燾以謝天下”的口號,絲毫不念及同鄉之情。

在一片罵聲中,郭嵩燾退出了政治舞臺。

1891年7月18日,郭嵩燾在孤寂中病逝。

一位力主開眼看世界的超越時代的先行者、近代洋務思想家、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就這樣被大清的頑固守舊分子給扼殺了。

對郭嵩燾尊崇有加的嚴復在得知郭逝世的消息後,寫下一副輓聯,道盡了郭的悲劇人生:

平生蒙國士之知,而今鶴翅氋氋,激賞深漸羊叔子;

惟公負獨醒之累,在昔蛾眉謠諑,離憂豈僅屈靈均。

“獨醒之累”是思想上的先知者必然要承受的代價;而“蛾眉謠諑”,人們對他謠言中傷,使他傷痕累累,屢遭橫逆。

好友李鴻章深知郭嵩燾所受冤屈,在郭去世後向朝廷上奏,請求按慣例為郭嵩燾立傳賜諡,但朝廷不準奏,主要原因是,郭嵩燾出使西洋寫了一本日記,惹來太多非議,所以不能有諡號,也不能立傳。

聖旨是這樣說的:

郭嵩燾出使西洋,所著書籍,頗滋物議,所請著不準行。

李鴻章喟然長嘆:偌大的清帝國,竟然連一本講真話的日記都容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