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奧斯卡金像獎是屬於一部電影的榮譽,提到這個獎,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安導演,李安電影的成功為華人世界贏得了巨大的聲譽,2000年上映的《臥虎藏龍》更是讓世界瞭解“中國武俠”電影的魅力,可以說這部電影就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奇蹟之一,在西方市場中也引起諸多討論。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2001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配樂、攝影、藝術指導/佈景)

李安對武俠的新詮釋

中西文化差異很大,這也是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中西受眾也有著不同的審美接受心理,不過這部講述中國武俠江湖故事的電影,卻用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方式詮釋了一個神秘的東方神話,讓西方觀眾在看電影的同時,慢慢沉浸在其中。

《臥虎藏龍》在國內評價褒貶不一,但是國外評價頗高,且於北美破了1億美元票房大關,帶給西方電影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比起電影本身,《臥虎藏龍》中承載了更多的文化使命,這部電影依託於文學,改編自民國小說家王度廬的同名小說,電影只不過用另一種解碼方式,將故事呈現在西方人面前。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這部小說是少年李安內心深處關於武俠的記憶,玉嬌龍的故事多少滋養了李安的精神世界,所以在拍攝《臥虎藏龍》的時候,李安來到內地,親自拜會了王度廬的夫人。

李安用自己的理解,以神秘東方元素融入其中,道家最終修煉的法門是萬脫離肉身的,這是李安在原著的基礎上的一次昇華,《臥虎藏龍》電影脫離了原著的侷限,在人物情感基礎上,增加了慾望和執念,讓電影具有了更深層次的空間,這是在以往的好萊塢中不曾見到的,因為東方人內斂含蓄,而這部電影也始終給人一種矜持感和神秘感。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能在奧斯卡突圍,除了電影本身優秀,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共同因素,而《臥虎藏龍》之後,內地便開始了申奧的浪潮。

武俠電影的突圍

武俠電影是華語電影中的一個特有類型,這在其他國家都是沒有的,雖然經歷過輝煌的時刻,也遭遇了發展的低谷,但喜愛的人一直都在。武俠電影曾中國霸屏多年,成就了一批的好演員,成為中國的文化輸出與交流的有力武器。

2016年年初上映的《臥虎藏龍:青冥寶劍》(臥虎藏龍2),彷彿是帶著16年前《臥虎藏龍》全球票房的2.28億美元輝煌歸來,卻遭遇了票房市場的冷遇。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李安拍攝《臥虎藏龍》的目的是為了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獨特的武俠文化與江湖文化,如果說《臥虎藏龍》是亦中亦西,那麼《青冥寶劍》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中不西。當年的《臥虎藏龍》是一部少有的文化氣息濃厚的武俠電影。鏢局、貝勒府、酒館、長街、大漠,幾乎每個元素和場景都出現得合情合理,充滿煙火氣,民國武俠的現實主義做派被很好地繼承下來。

武俠電影想要有所突破,並不是一味的討好海外觀眾,而忽視了應該傳遞的本土文化。如何將自己的文化很好的傳遞出去,才是武俠電影應該思考的問題。很多外國人喜歡看武俠電影,也是因為其中的打鬥場面,作為武俠片,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武打場景與動作的設計了!

武俠電影對武術的傳播

李安第一次拍攝武俠片,動作設計並不擅長,為此他特地邀請袁和平擔任武術指導,以此來配合自己的影片理念,在武術設計上,最突出的就是輕功的展現。

玉嬌龍深夜盜劍,遭到俞秀蓮的追捕,兩人在屋頂上,演繹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追逐戲。一般武俠片在呈現輕功的時候,都是一閃而過,對於如何起身、飛、落下這三個節點都不深入描述,也不會展示全過程,輕功在觀眾眼中就是飛來飛去的技能。

不過,李安的拍攝方式則是用長鏡頭跟拍,拍攝兩位主角在屋頂上施展輕功、追逐跳躍的場面,讓人看到原來輕功不只是飛來飛去,她們輕盈的身姿、優美的線條躍然屏中。同時配合了導演精彩的場面調度,保留了動作的完整性,這種剛柔並濟的流暢感,會讓人從此愛上看輕功戲。

相信很多人現在還能回想起電影中李慕白和玉嬌龍在竹林頂端的一次比試。

李慕白要求玉嬌龍歸還青冥劍,玉嬌龍施展輕功逃走,李慕白緊隨其後,那場戲“極具東方意象之美”。在大片的竹海中,兩人身輕如燕,穿梭在一片綠色,不管是鏡頭還是人物動作都將中國武術輕功的飄逸展現得淋漓盡致。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竹林比劍”一直都是武俠電影中的常備節目,《十面埋伏》、《夜宴》等影片都有用竹林作為背景,李安曾經解釋過,在中國的武俠傳統中,竹林有著深遠的含義,特別是在比劍的時候。實際上竹子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符號,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是代表著堅韌挺拔的品格,正是竹子的這種含義,讓無數俠客為止追求,承載了武俠精神中的不屈使命。

“最好的電影不是你說了一個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觀眾心裡激起了些什麼。”——李安

外國人嚮往中國功夫多多少少也是受了武俠電影的影響;

中國人喜愛武俠,是因為骨子裡帶著與生俱來的俠客精神。

中西融合策略成功

《臥虎藏龍》開啟了中西雙方在武俠領域的全面合作,在電影製作環節、宣傳和推廣都結合了中西雙方的人才與力量,使得這部影片兼具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華語武俠電影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的是文化上的創新和融合,它摒棄了傳統武俠的格局,引入西方的敘事技巧並擴大情緒與價值觀的普遍性,才能獲得更多人的接受與共情。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從電影中的三個主要人物性格設定上看,《臥虎藏龍》是融合了傳統中國倫理價值觀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李慕白和俞秀蓮都是行走江湖的俠客,他們身上的文化性格儒道雜糅,他們的武功修煉到最高境界要到達超脫,將個人化身於萬物之中,是一種無我境界。

而李慕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放不下心中的情誼,無非是為了師父報仇和對俞秀蓮的愛。義和情是他心中的執念,而玉嬌龍的出現觸發了他內心最堅硬的部分,她的直率和坦承給了李慕白很大的衝擊。《臥虎藏龍》實現了對“武俠”的延續與創造,其中不僅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底,也有專注個體追求的西方獨立人格精神閃現其中,讓全世界的觀眾都能夠進入中國的武俠世界,並從中感悟到不同的意義與內涵。

除了主題上匯聚了東西方受眾的共同心理特點,電影在語言接受程度上也在尋找共同點。

西方人很難讀懂“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樣的句子,但對一些詩歌和白話略知一二。

使用簡單的短句或者白話更容易進行影片的跨文化傳播:

“不管什麼時候,你都要真誠面對自己的心。”

“心誠則靈”這樣的短句,會對翻譯和受眾的解碼更加容易,符合西方人語言上習慣的現代詩歌,一句臺詞能夠餘音繞樑,啟發心智,讓人回味無窮,也是《臥虎藏龍》的亮點。

中西合璧:音樂上的融合

說白了,電影就是聲畫藝術,音樂就是《臥虎藏龍》的一大特點。

同樣的,它也是中西方結合的產物。電影中的音樂用到了西洋樂器和中國樂器,大提琴、二胡、笛子相輔相成,能讓西方觀眾感到親切和自然。片頭音樂,我們聽到的是大提琴的演奏,不是西方音樂的風味,而是民族音樂的感覺,有一種像是馬頭琴拉出的悠長和悽美的氣息。

用大家熟悉的東方旋律,使得西洋樂器也散發出濃濃的中國韻味。

這種融合並不會讓觀眾產生生疏和不能接受的感覺,相反是給觀眾在聽覺上的一種全新享受,除了大提琴拉出民樂之外,影片也採用大量中國傳統樂器配樂,加重了影片的民族韻味,從民族音樂到中西結合,從傳統的音樂形式到現代電子音響音樂的發展,影視音樂在《臥虎藏龍》中也獲得了新的面貌。

為什麼《臥虎藏龍》是外國人最愛的武俠片?


電影的音樂創作者譚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說:自己的願望就是讓世界各地的音樂融合,讓音樂真正打破民族、地域和國界,成為全世界共通的藝術。

不過不說《臥虎藏龍》實現了很多個第一次,也讓世界看到了全新的中國風。它的成功為華語武俠電影提供了一個範例,事實證明,想要在國際影壇立足,不僅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資源,更要對全球文化特質有所掌握。期待更多好作品的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