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卡拉战役:蒙古征服者史诗的最后一章

文|郭晔旻

帖木儿(Timur,突厥文的意思是“铁”),1336年出生于中亚河中地区撒马尔罕以南约60公里处的渴石城(今沙赫里夏勃兹)的萨布札尔村。他的叔父哈吉是渴石城领主,而他的父亲塔剌海则是蒙古巴鲁剌思部(Barlas)的一位首领。

如同随着成吉思汗进入河中地区的其他许多蒙古部落一样,由于一百多年来与当地突厥语部族人口混杂居住,14世纪的巴鲁剌思部蒙古人转用中亚的突厥语言(“察合台语”),并皈依了突厥人信奉的伊斯兰教。不过,帖木儿和他的战士跟当时中亚其他的伊斯兰教徒的显著的外表区别是,按照蒙古人的习惯留辫子。甚至帖木儿的官方通信往来虽然使用波斯语,但帖木儿带在身边的一些随员,“其中有些完全是为了他而使用蒙古字阅读或者书写”。因此,可以说,帖木儿的传奇仍然可以看作是成吉思汗以来的蒙古征服者史诗的一部分——虽然是最后一章。

1370年4月10日,34 岁的“跛子”帖木儿“在诸王子与埃米尔的跪拜前佩上了帝王的腰带”,自立为“埃米尔”。从这时起,帖木儿成了中亚的最高统治者,这一年可以视为帖木儿帝国的建国年代。但是,他终究不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员,没有称“汗”的资格(埃米尔是比汗低一级的头衔),因此,他将忠于自己的察合台宗王扶上汗位,在所有帖木儿政府发出的敕令上都尊敬地和有礼节地签署着“黄金家族”的后裔们的名字,虽然在实际上,这些撒马尔罕名义上的主人只不过是帖木儿的傀儡与政治囚徒而已。

帖木儿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亚河中地区长达几十年的战乱。但帖木儿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他梦想着像成吉思汗一样建立起一个大帝国。据说,帖木儿经常重复这样的诗句:“就像天上存在一位上帝那样/地上应该有一位皇帝/整个世界只应该有一个皇帝。”他的战旗上绘有3个圆圈,意即要占有世界3/4的土地。

安卡拉战役:蒙古征服者史诗的最后一章

《帖木儿大帝》( 局部),壁画

他首先尽力制止东察合台汗国对河中事务的干涉,远征到对方的心脏地带——伊犁河谷。1390 年,帖木儿军横扫东察合台汗国北疆,将篡位者哈马儿丁打击“进了黑貂与银鼠出没之地(阿尔泰山区)”,帖木儿的兵士们戏以烧红了的铁将他们的主人的名字烙印在阿尔泰山的松树皮上,而“跛子”的游骑四出,向东竟远至吐鲁番,距离当时明朝的西部疆界只有一步之遥了。

与此同时,帖木儿还发动了四次征战,征服了阿姆河下游的花剌子模。1381 到 1396 年,他掠夺了西南方的阿富汗、波斯、伊拉克,先后占领赫拉特、大不里士、伊斯法罕、设拉子、巴格达等城。他的军队一路上烧杀抢掠,波斯和中亚的许多地方如同上个世纪蒙古人入侵时一样,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破坏。

随后,他又由中亚出发向西北攻入钦察(金帐)汗国,占领亚美尼亚、高加索,到达顿河、伏尔加河流域,金帐汗国在帖木儿的打击下,再也未能恢复元气。1398年8月,帖木儿侵入北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象蝗群一样袭击了许多城市”,更以3万骑兵俘虏敌军10万,将繁华一时的德里化为一片废墟,“印度人的头颅堆积如山,尸体成为鸟兽之餐”。1400 年,帖木儿又把注意力转向西方,这次征战是为了对付埃及与叙利亚的马穆鲁克帝国与正在崛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帖木儿在陆续夺取了阿勒颇、哈马等城后,于同年冬天兵临大马士革城下。虽然一个世纪以前马穆鲁克骑兵曾经在巴勒斯坦击败过当时所向披靡的蒙古西征军,止住了蒙古人往非洲扩张的脚步,可是帖木儿却在一年之内就把埃及人痛击两次。1400年12月,帖木儿大军终于攻克大马士革,马穆鲁克苏丹被迫屈服,向帖木儿称藩。

在二十余年几乎不间断的征战中,帖木儿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通过武力大体整合了原蒙古四大汗国中的两个:(西)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帖木儿帝国西至黑海同两河流域,东接中国新疆和印度,北抵咸海、里海与高加索山脉,南及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可谓盛极一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