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老子最後去哪裡了?

老子最後去哪裡了?這個問題其實非常難回答。總體來說有兩個說法,

一個是說東歸,一個是說西遊。因為老子先仕後隱,所以在官方記載會有缺漏。這現象在古代就更為嚴重。老子這個人想必是真有其人,否則不會有這麼多人,在不同時代傳誦老子其人。不管老子最後所終何處,留在世間的有德經和道經。一氣化三清,道一而二而三乃至萬物,那麼萬物又何嘗不是三而二而一而道呢?首先老子確有其人,孔子謂之神龍也,不見其首,如果否認老子其人確實存在過,那麼歷史上的很多人也就有問題了。不管怎樣,老子也如同我們每個人:落葉培根更護花。從泥土中來,再回歸泥土中去,你我莫不如是!

歷史上的老子最後去哪裡了?

在司馬遷的《史記》里老子列傳裡特別書寫了老子的後代傳人,這距離老子時代相對近,所以這個可信度高,否則有誰會當場編瞎話?尤其是在古代對血緣關係很看重,並且鄉土觀念很重的時期。所以老子的後人的記載應該真實程度很高。原文: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幹。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卬太傅,因家於齊焉。所以老子後人在齊魯大地的可能性非常大。後世流傳不詳細,但我想必然對齊魯大地的文化有重大影響。即是後人不傳,但他們的思想和作為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周圍。漢初尊崇老子的無為而治,而到了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諸子百家又有幾個是詳細如孔孟兩家呢?

歷史上的老子最後去哪裡了?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老子的歸處。想來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不僅僅是現代人才有的衝動。就在古代也是如此。所謂的遊學。知識不僅僅來自書本。作為有思想的人更有這種衝動。認識和了解乃至認證天下的衝動。老子在周的圖書館裡已經覽盡天下之書。老子西入秦地的傳說大概就有這方面的考慮。從這個角度來說,老子其人是值得尊重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博學大師。老子的思想得自中華民族更古老的傳統文化淵源,譬如《易經》等等學術。自伏羲、黃帝、周王室等等都源自西戎地區。所以從文化尋旅的角度,老子會有去西行的絕對沖動。而我們知道“終南捷徑”。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陝西確實是個好地方。尤其是寶雞和天水之間,“仙氣繚繞”,秦嶺是南北氣候的分界嶺。有得天獨厚的魅力。這也就是從古到今,修道人認可和熱衷於陝西靠近甘肅一帶地區的原因。那裡的氣候適合“修煉內丹”,陰陽相調。南方過於溼熱,北方過於幹寒。老子在西遊的途中必然會喜歡那裡。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大陵山吾老洞以及老子墓的傳聞了。

歷史上的老子最後去哪裡了?

老子西行,已經是離職賦閒,年逾古稀,必然是有備而來,子孫未必全部跟隨,但一定有所跟隨。西行再返回東方也有可能。但那屬於歸鄉探親,否則以當時東方的繁華,老子若最後飛昇在東方,就一定有記載,不論官方還是民間,在古代一位老者,尤其是有文化有官位的老者,是非常受人尊敬和重視的。所以老子最後的飛昇離世之地在西方,就在陝西大陵山附近。老子是有抱負的,即使年逾古稀,也想盡一點微薄之力。進可以無為而治,退可以坐而論道。大賢不名,大隱於市久必顯揚。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所以老子在西方居住的時間一定很長久,因此門人弟子人數眾多,卻不聞達諸侯。類似《白鹿原》裡的朱先生吧。再次感謝守關人喜吧,再次感謝老子吧,是他們把玄妙的《德經》和《道經》留給世人。

歷史上的老子最後去哪裡了?

言猶未盡,卻只得把話頭收住。一家之言,只做談資,萬望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