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本篇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婚姻與道德》的第二十、二十一章,前面一到十九章的內容已分享,標題為《獲得諾貝爾獎的性學名著講了啥...》及以後的文章都是,持續更新中,感興趣的連著看即可。在原著中其實沒有最後這兩章,翻譯到國內後,改名為《幸福婚姻與性》,加了這最後兩章。下面來看看具體的內容吧。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第二十章 性在人類價值中的位置

本章主要論述性對人的影響很大,並類比性慾和食慾,認為應有相應規範,不要去壓抑性,其次講了性和藝術的關係等。

討論性話題易被指責。那些虛偽的人,如呼籲折磨妓女的人,在海灘上偷窺,有望發現沒穿衣服的人等,沒有一個被認為是性沉迷的犧牲品。表達嚴厲道德意見的人通常很虛偽,想法猥褻,是由於道德使懷有這種想法的人不能清晰而全面思考這個問題。我贊同教會認為沉迷於性問題是一種罪的觀點,但對於教會在如何才能避免種罪惡方面,卻不敢苟同。性和飲食都是自然需要。苦行僧吃的食物僅能維持生存。清教徒規避性享受,但更注意飲食享受。並未壓制人性中純肉體的慾望。天主教認為暴飲暴食是七大重罪之一。現在這樣的觀念過時了,從未嘗過飢餓的人很少會對食物迷戀。那些信奉苦行哲學的人被剝奪一切享樂,所以擺脫不了盛宴的幻想。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這提示我們,使人不再沉迷性,對性的態度就應該像對待食物一樣。但從心理角度看,對性的慾望完全類似對飲食的慾望。壓制會使性慾越強烈,滿足則使之暫時平復。當性慾急不可耐之時,人們便會把世上的一切置之度外。此時的行事事後看來純屬癲狂,使當事人感到內疚。同時就像飲食一樣因受到禁止反而會大大興奮。基督教教義和權威極大刺激人們對性的興趣。所以最先不相信傳統說教的那代人註定沉緬於性自由,遠超過在性觀念上不被傳統說教所左右的人。除了自由,沒什麼可以阻止對性的沉迷,且自由成為習慣和明智的性教育結合起來。身心健康的人不會把興趣集中在自己身上。他會從外部尋找興趣。沉迷於性的人,通常都是某種慾望得不到滿足的結果。只有各方面平衡發展的人,才能造就健康、心胸開闊的人。

性應該有道德和自我剋制,就像飲食有三種限制,法律、禮節和健康。把偷吃東西、與人共餐時超過應有分量、以有可能得病的方式用餐視為錯誤。性也有類似的限制,涉及的自我剋制也多得多。在性方面類似於偷竊的行為不是通姦而是強姦,這受到法律的禁止。健康的問題和性病有關。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一種新的道德觀,不把性只視為危險源,而是人類生命中很關鍵的一部分。有三種,抒情的愛,婚姻中的幸福和藝術。愛和婚姻已談過,藝術創作的衝動都在心理上與求愛有關。把性衝動導向藝術,必須具備若干條件。首先,必須具備藝術才能,且與天賦才能相對的環境。其次,必須有一定的自由,是那種逼迫或引誘他去形成使之成為平庸之輩的習慣的自由。當一個藝術家被迫削足適履,讓自己的作品遷就其它人的標準就喪失了藝術自由。過去藝術的基礎有賴於生活的歡快,而生活的歡樂取決於性的某種自發。任何人僅憑性行為本能得不到滿足,要想滿足性衝動,必須有愛撫、愛和伴侶之情。沒這些,肉體的慾望暫可平息,但精神的飢渴卻依然如故。藝術家要的自由是愛的自由,不是肉體需要的粗俗自由,而愛的自由傳統道德家不會讓步。要想藝術恢復,道德家和非道德家們要承認性具有更高的價值,承認歡悅比銀行的存款更有價值。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成人生活複雜慾望的衝動,可歸納幾個類別。權力、性和父母身份,這三個是除自我生存外人類大多數行為的源泉。權力最先開始最後結束,孩子沒有權力,被想要有更多權力的慾望左右。他的另一個支配性慾望是虛榮—希望得到稱讚,害怕受到批評。這使他成為社會人,且促使他形成所必須的道德。虛榮是與性緊密交織,不過權力與性沒關係,權力慾可以使孩子用功讀書鍛鍊身體。

所以除藝術家外,大多數人物的重要活動都與性無關的動機促成。要想使這樣的活動持續,則有必要使性不得掩蓋住一個人的情感和激情本性的其餘部分。在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下,痛苦只會起到破壞作用,至於百分之一,還是交給肉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打擊吧,只要有死亡,就會有悲傷,人類就不應該以進一步增加悲傷為己任。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第二十一章 結論

本章主要對前面所有章節進行總結性描述。

經過多章討論,得出很多歷史和道德方面的結論。歷史方面,現存於文明社會的性道德,產生於兩個完全不同的源泉:一是確定父親身份的慾望,另一是禁慾主義信仰,即性是邪惡的,為生育必須除外。前基督教時期及遠東現在的道德只有第一源泉。確定父親身份的慾望不存在於落後的民族,在他們中間,對女性放任施加了某些限制,但總體寬鬆。

有了基督教,性成了罪孽,道德對男女都一樣,但實踐中,對女性較嚴厲。

基督教的性道德遵守的人少了。被兩個因素改變,第一因素是避孕法,使未婚女性不致懷上孩子,已婚婦女只懷丈夫的孩子。以後女性通姦可以欺騙丈夫。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第二個因素是國家參與孩子的撫養與教育之中,目前為止主要影響工薪階層,但他們佔大多數,所以國家替代父親最終將遍及全人類。由此看來,經濟力量的運行可導致父親的取消,甚至導致母親的取消。若如此,則人們須建構新道德。

家庭解體並不值得歡欣鼓舞,父母之情很重要,公共機構如大規模存在,當不同家庭的不同消除後,同一將變得可怕。國家對所有兒童灌輸有毒害性的愛國主義。人口問題使得建立一個國際性政府成為必要,否則民族主義者會鼓勵人口增加超過應有程度,則處置人口過剩只能是戰爭了。

性中有罪孽成份的學說對個人性格的傷害從幼兒期並持續終生。傳統道德把性關進牢籠,無論最終是什麼性道德,必須是沒有迷信成分、得到公認和可論證的贊成理由。性不可沒有道德。

那些提倡新道德的人,總被指責毒害青少年。這種指責並非沒有根據,即當新道德被採納,從而產生比尋求改造舊道德更美好的生活。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新道德區別傳統道德,根據的原則是相信本能應受到引導而不是壓制。我們提倡的道德,並不只是依著衝動,隨心所欲。然而並不能把剋制本能視為目的,制度和道德應該把對自我剋制降到最低,而不是提高。執拗的自我剋制對有益的活動產生不良影響,主要是浪費在內心衝突而非外部活動上。

自我剋制是人生必需,但剋制的程度,取決於早期對待本能的方式。教育的功能,就是把本能引導到能夠發展有益的活動而非有害的活動方向上。如果早期教育能實現這項工作,則男女們能夠過著有益的生活,無須嚴格的自我剋制。如早期教育是對本能壓制,則在後期生涯中本能引發的部分行為有害,因而不得不用自我剋制不斷地加以限制。

大多數傳統的道德認為,性衝動沒受嚴厲的控制,則變得輕浮、混亂而粗俗。所謂的良心是無意識的戒律,儘管理智上的信念與感覺相反,這種感覺仍可能繼續存在。這樣會產生一種分裂的人格,即本能和理性不再攜手前進,但本能變得微不足道,理智變得無精打采。新道德取代傳統道德,不能令人滿意,除非新的道德獲得全身心接納。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性道德必須產生於某些通用原則。首先男女之間應該是真愛,這種愛包含兩人全部個性,使它們融為一體,二是孩子應在身心上得到照顧和關心。大多數男女給予婚姻中的愛不是那麼全心全意和慷慨,因他們小時候受到禁忌。他們缺乏經驗,即使有也是通過不可取的方式獲得的。此外,認為使雙方互相監視是正當的。如夫妻恩愛,全無芥蒂,當然再好不過了。但不忠之事一發生,被當作某種可怕的事情對待。再進一步認為異性間全無友誼,也是不可取的。美好的生活不能建立在恐懼、禁忌和彼此干涉自由的基礎上。對偶爾的失足彼此能寬容些,則婚姻會幸福,相互妒忌常造成婚姻不幸。

在我看來,許多人對父母子女不夠盡責。目前雙親制下,有孩子就應最大力量保持和諧關係 。但所需要剋制,並不僅僅是不忠行為的衝動 ,包括控制妒忌、壞脾氣、專制等。父母爭吵會引起兒童神經錯亂,因此應防止爭吵。如果雙方無法剋制,還不如離婚對孩子更好。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在原有嚴厲禁律下長大的成年人,即使自由發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解決心理問題。健全的自由必須從小學起,這樣才能有完整的人格,否則就是表面的,輕浮的自由。輕浮的衝動會導致肉體上的過度行為,而精神依然處在束縛中。從一開始受到正確引導的本能可產生良好的行為,如果教育去作惡,則要消除在以後歲月中的影響則是格外困難。心理分析發現對兒童初期的禁忌和恐嚇的惡劣影響,要消除需要長時間的心理分析治療。受傳統教育的人對待婚姻和性大都不能持高尚健全的態度。這種人已無法全部變好,最多能做的是讓他們不要再讓自己的孩子受那樣教育的影響。

我並不宣揚縱慾,而是自我剋制,和傳統學說一樣。但剋制的目的是約束自己不去幹涉他人自由。美好婚姻在於尊重對方人格及身體、心智和精神的深厚的親密關係 ,這使愛成為人類體驗中最富有成果的行為。這種愛是偉大而珍貴的,要求有自己的道德,且往往要為較大利益犧牲小利益,但這是自願的,若非如此,就將因違背愛做出犧牲本意,而摧毀那愛的真正基礎。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筆者點評

這兩篇文章依然很精彩,如第二十章提到的沒有捱餓的人很少會對食物迷戀,只有苦行僧被剝奪一切享樂,所以才會產生盛宴的幻想;經歷過饑荒的才知道儲備更多糧食,所以人們對性不應該過度壓抑,壓抑反而使人更多的幻想和追求,滿足人的性後則不會出現這些。後面又提到性也應該有道德,而不是完全的性自由;後面也論述了性和藝術的關係,認為只有愛情而不僅僅是性行為能促使藝術走向輝煌。

第二十一章是對本書所有文章進行了總結,好多問題在前面已分享過,如對社會問題現狀的思考很到位,最後給出的結論和建議卻有失偏頗之處,比如提到了義務教育和避孕對社會的影響,但得出的結論是父親將消失或被替代,夫妻間應接受對方出軌並互不干涉對方自由,顯然是不可取的。其次作者論證了性對人生很重要,人們不應該壓抑性,但也不是絕對的性自由,應重新建構新的性道德,這些道德必須是不迷信的,科學的,然後作者試圖對新道德進行描述,提出兩點,一是應該以愛情為中心,二是不能影響小孩成長。這兩點總結的很到位,像現代社會提倡的自由戀愛,夫妻以感情為主,都是受這種思想影響的結果。

性在人生中的位置!

至此,本書的內容已全部分享完成,非常精彩,值得一讀,羅素大師對人類的兩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很多觀點都直指人心,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不過要辯證的看待本書,羅素大師生活在戰爭陰霾籠罩的年代,所以得出書中一些有失偏頗的結論也是正常,絕不可因此而輕視大師。

最後,向本書致敬!向羅素大師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