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調整後的抉擇

目前,科技股在市場裡所呈現的客觀事實如下:


一,芯片類股票,自2018年下半年算起,漲幅5倍-10倍的比比皆是,目前雖然回落了40%左右,但從它們的起漲點計算,目前漲幅在2-4倍之間的依然比比皆是。


因此,芯片類股票,如果未來還要再掀起大行情的話,繼續陰跌,並逐步築底,且在築底後橫盤相足夠充分的時間,以便充分換手,並讓今年2月底高位被套的中小投資者多數割肉走人之後,估計才能出現再一次的長線角度的大漲。


二,軟件、雲計算類股票,與芯片類股票走勢相似,並且大致同步,區別只是漲幅略小於芯片類而已。軟件類股票也需要較長時間的震盪調整過後,才會出現整體性的長線上漲行情。


三,消費電子類,今年業績存在隱患,電子產品並非剛需,而越來越類似於“潮品”、“快消品”。經濟境況好的時候,人們趕時髦購買最新型的電子產品,是一種潮流。但是,當經濟下行,收入短缺,剛需性質的生活開支變大,人們普遍手裡緊的時候,新的消費電子換代產品很可能就銷路未必太令投資者滿意了。2020年的經濟境況不容樂觀,人們對於消費電子產品的選擇會更理性。因此,無論蘋果還是華為或者小米,這些電子產品在今年的銷量和單品利潤,都可能下降,從而影響到相關產業鏈裡的上市公司業績低於預期。


而且,消費電子類的公司大多是巨無霸,一旦進入下跌趨勢,要轉勢是比較難的。目前,消費電子的代表性公司,如立訊、歌爾等,既然已經步入下跌趨勢一段時間了,想要短期內扭轉趨勢,實在太難。估計築底階段會延續相當一段時間。而且相關股票上方套牢盤重重疊疊,不等多數散戶最終受不了割肉,大資金不太可能去又持續性地推升消費電子股。


另外,這些公司的炒作,也往往和社會關注度有關。一個明顯現象是,華為開發者大會在去年召開時,社會關注度很高,尤其在去年美國多次打壓華為時,引發了全社會的同仇敵愾,街談巷議,人們言必稱華為。


而今年剛結束的華為開發者大會,除了在股市裡那些投資華為概念股、科技股被套牢的投資者之外,普通大眾關注度已經嚴重下降。社會關注度明顯變低。普通民眾少有討論了。


而股票炒作,從某種角度看,也算是一種眼球經濟。社會關注度高,資金由於相信有更多人追入,於是敢於大幅拉昇。而社會關注度低,接盤資金必然減少,做引導的資金自然也會降低預期幅度。


結論:等今年春節後高位套在科技股上的最堅定的那一批散戶也最終堅持不住多數人割肉之後,科技股很可能會再次走出長線上漲趨勢。但是目前,高位被套在科技股上的散戶大部分還沒割肉,所以,科技股反轉時機還早。永遠不要低估主力資金的殘忍和血腥,它不是來做慈善的,它本來就是來喝中小股民的血的,不笑納絕大多數中小股民帶血的籌碼,它不會做好事義務抬轎子的。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的文章僅記錄個人投資歷程中的思考,只是個人觀點,不是對未來行情的指導,不作為任何投資建議。所提到的股票與思路均只作為案例分析,嚴正拒絕他人買入,可以借腦,請勿抄襲思路。站長也不承擔虧損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