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哪些手艺人已经看不到了呢?你觉得有价值吗?

伊人间


您好我是小宗,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说起农村手艺人相信很多人脑海中都能闪现出一个对应的画面,尤其是30岁以上的人,因为之前农村经济不好的时候很多东西没有实行机械化,所以说农业方面的手艺人有很多,例如咱们今天要说到的这几种。

前些年农村日常生活使用的盆大多是陶制的,陶制品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摔着碰着容易破,如果破的不是太严重扔了就会觉得很可惜,尤其那种大缸,但是还会影响正常使用,所以有一个行业是专门修这种盆或缸的,它就是“锯锅”,就是把破裂的碎块拼上后抹上一层黏合的粉,然后再用锯锅人特用的工具,就是钻头加转动工具,转动工具像拉二胡的弓似的。

把破裂处两边钻几排孔后再打上几排钉固定,然后再抹黏合粉,一般让他们修理一次小盆也就几毛钱大缸也就一两块左右,现在已经没有锯锅的了,因为塑料盆和铁盆代替了陶制盆,所以这个行业也就逐渐消失了。

还有一种手艺人,不是因为没人用他们相关的用具而消失,“糊簸箕”这个词可能对于在农村生活的老一辈人更熟悉,簸箕是农民收粮食、装粮食的好工具,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编制的,簸箕用久了出现破损就得修补,因为它是编制的不然会越坏越严重。

所以糊簸箕这个行业就专门修理这些问题,把断裂处用新藤条穿插固定,然后用桑树皮纤维做的纸沾上猪血再配上粘合剂糊到破损处,修好后的簸箕用起来就像新的一样,农业机械化让这些工具用处现在农村依然有人在使用簸箕,但是很少见到有糊簸箕的了,因为那时候簸箕十来块钱修一次簸箕几元钱,现在簸箕二三十左右修一次也得二三十,很多人觉得不如直接买新的得了,不是因为糊簸箕的手艺人心黑了,而是现在生产簸箕相对于以前产出率高了,所以簸箕本身价格可能比以前只涨了3倍,但糊簸箕所用的成本比以前涨了5倍,所以说它不成正比,这个行业只能被消失。

铁匠这个行业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包括现在电视剧里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电视剧里看到的铁匠更多是铸兵器的,但在农村的铁匠大多是铸农具的,锄头、铁锨、马蹄铁等,他们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动作就是拿着锤子叮叮当当的敲打,而且这个行业除了技巧外还得有力气,长期从事这个工作的人身体都很棒,尤其两条胳膊肌肉很明显,同时也意味着这个行业很辛苦,这个行业的没落跟现在农业机械化有很大关系,机械已经基本替代了铁制农具,还有其它经济收入原因,无论如何这些老手艺人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爆米花,就算得上一种。小时候看着爆米花炉子在火苗上不停的转动,几分钟后,炸爆米花的老师傅抬起那个像炮弹一样的炉子,干脆利落的一拧,"砰!"的一声,小朋友们最开心的的时刻来了,穿过满是爆米花香气的白雾,就可以提前品尝到一布袋的热乎乎香喷喷的爆米花。

可是新型爆米花机的出现,让这种充满趣味的老式爆米花机无处可去,新兴的爆米花机,炸出的爆米花又甜又酥,是每次看电影时的必备,但是就是少了一点点感觉,每次提起来爆米花想起的还是那"砰"!的一声响。现在要是还想见到这种爆米花,不仅需要走街串巷,还需要一点运气加持。

章丘铁锅被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火过,又像流星一般迅速陨落。这场闹剧中最无辜的是做锅的铁匠们,因为这也是一个即将消失的职业。俗话说这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菜刀"铁匠不只是个体力活,还要忍受高温的煎熬。从以前要是想要用上一口好锅,全靠铁匠们敲敲打打,在火光四溅间,精壮的铁匠汉子用力敲打出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锅、铁锹、菜刀、镰刀等等

希望小宗以上回答能帮到您。


小宗神探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的一些技术代替了手工作业。

因为现代技艺具有美观适用,便捷,经济,淘汰了一些农村的手节匠人。

例如补缸补碗基本上绝了。

“截缝"也没了,过去农村的缝紉师很吃香,早期是手工缝,后加上缝纫机缝纫师很受人喜欢,凡逢年过节,婚姻嫁娶每家都要请缝纫师制衣几天,生意兴旺火红,还要提前几天喊,缝纫师计划时间,才行。那个年代这个手艺又轻巧,找钱多,都是人们看好的职业。

如今农村基本没有专门的缝纫师了,大街上各摊辅门店,超市五花六色衣服,款式新颖多的是,你想要那就选那卖来就穿。

"截缝"这职业在农村绝影了。

时代前进,人们生活理念随着改变,农村的五匠渐渐消逝了。


用户心快活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传统手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当然,有的可能是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分化或组合,又以新的形式出现。举个例子,我们这里过去有一种手艺人叫“箍碌子”,手艺人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在自行车后座两侧各有一个木箱,木箱上面有多个抽屉,抽屉里分别放置干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根本就没听说过“箍碌子”,其实,就是锔盆、锔缸和配钥匙的。只是分化成焗瓷器的和配钥匙的,各干各的,并且,也不到处跑了,改成了定点摊位。另外,很多修鞋的、修表的和修自行车的也兼职配钥匙。所以,“箍碌子”只是疑似消失。当然,真正消失的也不少。

捞水桶的。过去,饮用水都取自水井,用井绳拴上水桶(铁皮的),将水桶放到井水中提水,有时拴不好就会将水桶掉落在井中。有一种手艺人就是专门打捞水桶的,通常骑着自行车,自行车上绑着一根长竹竿,竹竿的一端绑着一个铁钩(类似于一个拉直的鱼钩的倒钩),铁钩很尖,下到井水中,碰到水桶,就能将水桶钩住提出来。现在人们不再用水桶从井中提水,“捞水桶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劈劈柴的。烧土灶,劈柴个头太大,就要劈成小块再烧。有些劈柴硬度太大,很难劈开。有一种手艺人就是专门“劈劈柴的”,用自行车或地排车带着斧头、锤头和铁楔子,容易劈开的,直接用斧头搞定,硬度大的,就用斧头先劈开一点缝,然后,交替加入铁楔子,逐渐将劈柴撑开。现在,还有人烧劈柴,但“劈劈柴的”手艺人却不见了,估计是收益太低的原因。

打(应该是方言制作的意思)锡壶的。工具较多,有火炉、煤炭、鼓风机、坩埚、坩埚钳、烙铁、砧子、剪刀等,手艺人也是走街串巷招揽生意,一旦有人要加工锡壶,就自己提供原材料,一般是收集的牙膏皮。放在坩埚中熔化后,倒入模具制成厚薄均匀的锡片,然后,根据需要将锡片分割成若干部分。有圆形、扇面形、矩形等,且大小不一,现在锡片上画出各种图形再分割,并且,从画图到分割,仅是用一把剪刀完成,关键是将这些分割后的部分再拼接起来,却恰到好处。真正体会到“术业有专攻”或者说“熟能生巧”。

这种锡壶是用来倒酒的,过去,冬天喝酒,习惯上加热一下,将白酒倒入锡壶中,就直接放在炉火上加热。炉火温度高,锡是热的良导体,传热较快。所以,用锡壶加热酒,立竿见影。现在,喝酒不再加热,倒酒也直接用酒瓶,锡壶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打锡壶的”也就不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