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斧声到底是否为真?赵匡胤真的是被赵光义害死的吗?

烛影斧声的故事已经流传了这么久,那么赵匡胤是不是被赵光义密谋害死然后夺取皇位呢?

首先宋太祖在五十岁的时候突然去世,的确很离奇。

《宋史•太祖本纪三》只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这短短十二个字的记载。但这里面有着太多的谜团了:

第一,宋太祖究竟是怎么死的?第二,宋太祖的儿子们为什么没有继承他的皇位呢?第三,太宗即位不久,两个侄子不明不白的死了,他的弟弟赵廷美也因为“将有阴谋”而被贬,最后抑郁而死,这其中会不会和宋太宗有莫大的关联呢?第四,改元不逾年。这一连串的疑问让人不禁想到太宗即位不合理也不合法,因为太祖死时没有留下传位诏书,也没有明确立他的弟弟为正式的皇位继承人
我们现在可以查到,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考证,把赵光义与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的活动写了下来,同时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
这一年开封冷得很早,已经北风骤起,大雪纷飞。官家召晋王入宫一边饮酒,一边商量国家大事。因为谈话的声音很低,门外听不清楚。一会儿,晋王出门,挥手叫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寝门之外。大家不敢违命,只好远远站着,一声不响,注视那门里的动静。宫内挂着青布制成的门帘窗帘, 隔着帘布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两个人有何动作。不久,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有谦让逊谢的动作。这时烛影摇晃,光线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官家以柱斧频频戳地,大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官家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官家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赵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寝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李焘在记事中,记录下赵光义、程德玄、王继恩这三个人的行动与语言。当时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找赵德芳,他却背着宋皇后偷偷地来给赵光义送信。王继恩催促他进宫,说是“事久,将为他人有矣!”
宋皇后听说王继恩回来了,还在急切地问:“德芳来了没有?”但她在此时一旦见到了赵光义,不禁“愕然”,就立即明白自己已经完全落在赵光义的圈套之中,只好马上改口,称他为“官家”,希望能够保住母子之命。
从这部史书来讲,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宋孝宗作为太祖之后,其实已经默认烛影斧声是真的了呢?
我们再看李焘在《长编》文中的辨析:
俄而陰霾四起,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門,召開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數寸。太祖引柱斧〈翟攴〉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逮曉登明堂,宣遺詔罷,聲慟,引近臣環玉衣以瞻聖體,玉色瑩然如出湯沐。太祖英武,其達生知命,蓋有如此者。文瑩宜不妄,故特著于此。然文瑩所言道士,不得姓名,豈即張守真耶?或復一道士也。恐文瑩得之傳聞,故不審,如云「於西沼木陰下笑揖太祖」,「止宿後苑鳥巢中」,言「十月二十日夜晴,則聖壽可延一紀」,疑皆好事者飾說,未必然也。又云「太宗留宿禁內」,此亦謬誤。太祖既不豫,寧復自登閣,且至殿庭〈翟攴〉雪乎?今略加刪潤,更俟考詳。顧命,大事也,而實錄、正史皆不能記,可不惜哉。

李焘通过对国史的《程德玄传》、温公《涑水记闻》、王禹偁的《建隆遗事》(下文李焘对《遗事》记载的一些细节也做了驳斥)等史料的对比,并从常理分析,认为文莹《续湘山野录》记载“烛影斧声”的这段,是“传闻”而已,而且“谬误”。
宋太宗即位固然有诸多扑朔迷离之处,但是他私自结交内侍,扶植党羽,等不及企图“窃取”政权等事,却是十分明了的。所以内侍王继恩不选择听从开宝宋太后懿旨召见德芳而选择了晋王,并说出“事久,将为他人有矣!”的话,也是情理之中……
所以我们只能得出结论
1、没有明确的证据说明赵匡胤死于谋杀;而且赵光义有不在场证明。
2、有研究显示赵氏皇族有心脑疾病家族遗传病史,有学者推测赵匡胤的死因在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