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文丨清淡的辣媽

導語: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基地內進行了一個著名的兒童“延遲滿足”實驗。實驗人員準備3-5歲兒童最喜歡吃的軟糖,並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糖就只能吃一顆,但是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可以吃兩顆。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觀察實驗室裡的兒童,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表現:

01、不耐煩:雖然孩子很想吃兩顆糖,但是隻等了一小會就不耐煩了,於是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眼前的一顆糖;

02、很耐心:少部分的孩子為了吃兩顆糖,絞盡腦汁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希望能熬過這20分鐘,並吃到兩顆糖。他們有的閉上眼睛不去看糖果,有的開始到處走動、自言自語,甚至唱歌。以此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去想和看軟糖。最終順利等待了20分鐘,並心滿意足地得到了兩顆糖的獎勵。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後來實驗繼續追蹤到這些孩子的少年時期,經調查發現:那些沒有耐心的“不等待者”的個性都比較孤僻、易受挫。而很有耐心的“延遲者”則有更強的適應能力,且擁有冒險精神,個性大都比較獨立、自信。而在學業方面,後者的平均水平更是更勝一籌。

通過“延遲滿足”這個實驗可以看出:懂得自我控制慾望的孩子,在未來人生髮展的道路上以及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可能比“不等待者”更勝一籌。所以很多家長開始從孩子嬰幼兒時期便著手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希望能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才。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但是很多家長過於迫切,認為喜歡哭鬧、總要抱抱、喜歡奶睡的嬰幼兒就是缺乏“延遲滿足”的培養。於是有了“孩子哭就不抱,孩子不哭才抱”的錯誤結論。目的是為了讓嬰兒知道:學會控制自己的哭鬧情緒和慾望,才能得到爸爸媽媽的擁抱。但是這樣真的好嗎?絕不是!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3歲內的嬰幼兒沒有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哭鬧、抱抱不過是最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嬰幼兒大腦神經系統發育不全,再加上對人物、事物的分辨和認知能力不足,遇到不明白和害怕的事物時,只會採用哭鬧和求抱抱的方式,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保護和重視。

尤其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他們剛來到這個世界,對子宮以外的聲音、氣味充滿了恐懼,心理壓力也非常之大,所以常常會用哭鬧的方式來自我緩解壓力。此時爸爸媽媽要給寶寶更多的安撫和擁抱,尤其是母親,因為寶寶對寶媽的氣味和聲音最熟悉。當他感到害怕和不適時,媽媽的母乳和擁抱就像一針鎮定劑一樣,讓自己很快情緒穩定下來。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嬰幼兒的生理需求要及時回應並滿足,讓寶寶感覺自己被重視。

三歲前的時光,是父母和寶寶建立安全感和互相信任的關鍵階段,如果家長故意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拖延滿足寶寶的各種需求,寶寶可能會誤以為爸爸媽媽不重視自己,比如:

01、口欲得不到滿足:尤其是一歲內的寶寶,對世界的認知停留在口部,喜歡用舌頭去探索事物,並且喜歡在自己犯困和需要安撫時,更是需要用吸吮來滿足自己的口欲。這樣寶寶才感覺自己是存在而且被大人所重視的。尤其是嬰幼兒在夜裡鬧覺的時候,如果大人任憑寶寶哭鬧假裝聽不見,寶寶的需求未得到及時的回應和安撫,久而久之這樣培養出來的寶寶可能會性格比較孤僻,甚至脾氣暴躁。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02、餵養得不到滿足:母乳不僅能給寶寶提供最營養、天然的食物,滿足寶寶每日的營養所需,讓寶寶健康的成長。在寶寶心情不好、身體不適、餓了、渴了,甚至在煩惱委屈的時候,也希望媽媽用母乳來安慰自己。因為寶寶總是喜歡躺在媽媽懷裡,臉貼著媽媽身體的感覺,也是他和母親建立相互信任和安全感最直接、最快的方式。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過早培養“延遲滿足”能力的誤區及危害。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不能總在“溫室”裡成長,覺得抱著長大的嬰兒不容易滿足。所以在寶寶哭鬧的時候選擇視而不見,等寶寶哭完了才去抱,目的就是為了讓寶寶知道,哭鬧是沒有用的。但是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對寶寶的未來性格形成和心理發育有一定的危害。

01、正常人類的基本生理需求是天生的,當寶寶感到害怕並迫切需要被保護時,如果爸爸媽媽此時選擇拖延,可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發展。並且會削弱寶寶生存下去的動力,對寶寶未來的人生髮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02、影響親子信任感:如果父母長時間對嬰幼兒進行“延遲滿足”的方式對待,可能會失去在寶寶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久而久之,寶寶會漸漸對自己的父母失去信任,並把這種依賴轉向給身邊陪伴最多的人。比如80、90後的留守兒童,一年到頭只看到在外打工的爸媽一兩次,反而長時間是爺爺奶奶陪伴在身邊,所以在心理安全感方面,反而更加信任爺爺奶奶多一些。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我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和老公也曾為孩子哭鬧的時候抱還是不抱而糾結。甚至還怪罪於公婆平時抱孩子太多,所以夜裡才喜歡鬧覺。但是一段時間後,寶寶的需求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控制,各種哭鬧和脾氣仍舊隨時隨地爆發,從我自身的帶娃經歷來看,“延遲滿足”的能力培養並不適用於3歲內的嬰幼兒。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寫在最後:

每個懂得科學育兒的父母都是從新手慢慢磨練過來的,雖然我們總是聽信各種育兒謠言來迫切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我們也正在這些誤區中漸漸成長的。嬰幼兒的世界只有食物、睡眠滿足以及爸爸媽媽的安撫和擁抱,他們不知道晝夜變換意味著什麼,所有一切的認知和能力都是經過爸爸媽媽的精心雕琢慢慢培養起來的。在前提都是在建立最基本的信任之下。

“延遲滿足”好處多,卻不適用這個年齡段的幼兒,爸媽莫要再狠心

關注@清淡的辣媽,一起討論孕產、育兒、教育話題!

☞此文為原創,寶媽手打不易!歡迎個人留言、轉發!配圖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本人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