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尋求地產農副產品從田頭到餐桌供應新通道——“田頭農產品市場”開張

青島尋求地產農副產品從田頭到餐桌供應新通道——“田頭農產品市場”開張
青島尋求地產農副產品從田頭到餐桌供應新通道——“田頭農產品市場”開張

“振茂”工作人員正在把準備出口的蔬菜裝車發往青島港。 (資料圖片)

推行“田頭農產品市場”計劃,在電商平臺銷售地產蔬菜、農副產品,山東即墨3000平方米的配貨車間初具雛形,全程低溫冷鏈物流正在計劃實施,以確保蔬菜物流運輸的即時性和保鮮力。

通過從田頭到餐桌直銷直供,能夠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體驗更便捷和多元化的消費方式。同時,這一模式還需要從品種、定價到物流、倉儲等的供應體系支持。

日前,又有兩家網上即墨振茂“田頭農產品市場”在青島國際高爾夫球俱樂部和海信地產某營銷中心開業。在青島市即墨區農業農村局支持和即墨區農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推動下,以本地農產品品牌“振茂”牽頭的地產蔬菜、農副產品抱團試水電商銷售新一輪擴張計劃全面開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者“宅家”網購蔬菜需求大增,本地市場對地產蔬菜和畜禽農副產品的認可度也隨之上升,這著實考驗了地產蔬菜和畜禽產品的及時供應能力。在即墨,“田頭農副產品市場”的開辦,並不僅只滿足於一段時期內的蔬菜和農副產品供應保障,經過“疫情實戰”經驗積累,創辦者意在尋求從田頭到餐桌的地產農副產品供應新通道。

讓農產品“搶手”更讓農民受益

疫情期間,自家西紅柿成了市民的“搶手貨”,這讓即墨移風店鎮前呂村隋光芹沒有想到。今年,隋光芹種了3個溫室大棚的西紅柿。最初,他還在為疫情期間流通受阻、西紅柿賣不掉髮愁。然而,通過點對點網購套餐搭配銷售,這一季的西紅柿基本預售完了。重要的是,田頭交易價由農戶自己提出。目前,即墨區農業農村局與“振茂”品牌持有者青島葉隆盛家庭農場,在農產品基本收購原則上達成共識,即在參考實時田頭交易價浮動區間基礎上,以相對較高值為準。這樣,可以充分保障像隋光芹等農戶的利益。

自疫情發生後,即墨區採取“抱團直銷”方式通過電商銷售地產蔬菜、農副產品,這種做法與較大型蔬菜基地直銷社區相比有所不同。在即墨,蔬菜種植近萬畝,其中不乏規模較小的蔬菜種植戶,有的二三十畝,也有的七八十畝,甚至還有七八畝,他們種出的菜,收購渠道並不穩定,收購價浮動也大,容易成為危機中的“脆弱環節”。

“面對疫情,蔬菜和農副產品供應更容易受到損失的,也是他們這樣的群體。”即墨區農業農村局從事農民教育的李建仁表示,“抱團直銷的目的,就是既要注重保障消費者需求,及時提供安全、品質好的蔬菜,也要注重保護蔬菜種植戶的利益不受損失。”

“田頭農產品市場”破解新問題

根據銷量統計,“振茂”商城在疫情期間已售出約8萬公斤蔬菜;僅“田頭農產品市場”運營一天多,就售出3000公斤蔬菜。出於“非常時期”的特殊考慮,蔬菜套餐每份定製約在3公斤,是三口之家約5天至7天的用量,其他農產品定量排隊供應,因而受到消費者歡迎。

疫情之下,地產蔬菜和農副產品能否尋找到銷售環節的“危中之機”?事實上,“田頭農產品市場”計劃要順利實施,仍面對很多新問題。比如,生鮮物流配送鏈的建立。目前,3000平方米的配貨車間已初具雛形,全程低溫冷鏈物流正在按計劃實施,以確保蔬菜物流運輸的即時性和保鮮力;但核心問題還在於如何不斷更新與田頭交易價格的實時變動。“這關係到貨品供應的可持續性、消費定價,也關係到蔬菜、畜禽種養戶的直接收益。”應對之策是由農業主管部門支持下的蔬菜、農副產品“共享大數據”開發。農戶通過小程序終端,完成田頭交易價實時上報彙集,以公開透明方式完成對品種與價格的商定。

此外,從銷售到生產的對接和協作也變得很重要。目前,在即墨區農業農村局的促成下,青島葉隆盛家庭農場與即墨區域內26家蔬菜種植合作社、畜禽養殖合作社、家庭農場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部分合作已經開始;這些合作社同時還負責帶動周邊小型種養戶蔬菜、農副產品供應。

“新路徑”還需建立“新體系”

“振茂”蔬菜套餐在實時更新。“套餐定製也是有講究的。要兼顧市民生活消費需求,也要看合作社和種植戶的實際情況。今後,常態化還將推出更多類型的自選組合。比如,適合一戶家庭2天至3天的量,除了蔬菜水果、禽蛋、肉類,還要搭配其他農副產品等。”青島葉隆盛家庭農場負責人韓榮臻表示。

從近期的運營經驗來看,從田頭到餐桌的“互動”,很容易為市民所接受,新鮮,直觀,可追溯,這些都是提升市民消費信任度的因素。“‘田頭市場’靈活、可調配,這也符合合作社與小型蔬菜、畜禽種植戶的實際需要。”即墨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憲正表示。

“這是一種多層次、成體系的共同協作機制。”在張憲正看來,這是地產蔬菜、畜禽、農副產品銷售新路徑探索的開始,“這種機制的建立,需要生產者與營銷者緊密結合,讓專業生產者更專心於生產,把銷售環節交給專業的營銷團隊,在儘可能少受市場價格變動影響前提下,實現利益共享。對消費者來說,通過從田頭到餐桌直銷直供,能夠減少中間環節,又可體驗更便捷和多元化的消費方式。”

張憲正表示:“在‘田頭農產品市場’的背後,還需要新的地產產品供應體系支持,從品種、定價、收購方式,到物流、倉儲等;今後政府部門要加大對這種產銷對接模式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初步設想,如果能盤活本地區域內合作社和蔬菜種植、畜禽養殖、農副產品的再加工產品供應能力,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積極的影響。”(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成 通訊員 李 綱)

>>

來源:半島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